甘肃西和:仇池古国唱响新曲 乞巧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兰州网7月6日消息 盛夏时节,步入乞巧之乡西和县,漾水河畔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大山深处一条条新修的公路蜿蜒向前,仇池山下一个个新建成的新农村如画一般……
近年来,西和县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上扶贫攻坚要求,深入贯彻陇南市委“433”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全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强化项目建设、聚力精准扶贫、打造乞巧品牌、推广电子商务、转变干部作风,全县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精准发力
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西和县是全省58个特困连片贫困县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17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6%。
如何啃下这177个贫困村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今年以来,西和县瞄准“靶心”、聚焦发力,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十里乡元滩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烂泥村,在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作用下,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固的护村河堤、硬化的巷道、新修的房屋、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广场,处处是新景。
在元滩村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大大的图表,非常醒目。有《贫困户精准扶贫一览表》《村级精准脱贫三年规划》《村级贫困户分布图》《村级组织机构和驻村扶贫组织机构图》。
“这些图表是村上当前及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作战图。想了解帮扶谁、由谁扶、怎么扶等问题,看图就一目了然。”村支书陈清说道。
陈清告诉记者,有了作战图,帮扶单位就能够按照各贫困户存在的缺项,补齐短板,因户施策。哪家村民缺技术了就鼓励他们参加培训、送技术,哪家村民要发展产业就帮忙协调资金、土地,帮扶措施非常具体。
为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西和县聚焦大桥、洛峪、晒经三大特困片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详细列出产业、培训、教育、科技、信息、资金、金融等方面的帮扶办法。
通过精确遴选最边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区域,准确确定群众最需要、发挥作用最大、撬动发展最强的扶贫项目,西和县精心制定出了“合身、合心、合意”的扶贫措施。
今年,西和县以落实“五到村、六到户、七到人”要求为目标,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安排到特困片区,共计整合教育、卫生、林业、水务、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6.6亿元,计划解决4.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65个村的道路硬化,新建55个村文化场所、60个村卫生室,新建12个、维修126个村党员活动室,改造危房3000户,易地搬迁186户2775人。
在致富产业培育上,今年,西和将帮助贫困户发展核桃、苹果、半夏等特色产业5.7万亩,户均达到2.1亩。加大农村金融支撑力度,落实好双联惠农贷款、小额妇女担保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惠农政策,帮助因缺资金致贫的农户发家致富。
利用“乞巧”文化品牌,精心打造西和“巧嫂”“巧妹”“巧汉子”劳务品牌,实现户均有1人取得技能资质证书,实现稳定就业。
同时,统筹460万元资金,为2988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学费,对268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临时救助,破解因学致贫的问题。
为把任务落到实处,西和县建立了县委书记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抓村支部书记的“书记抓书记”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靠实责任。在乡镇设立了双联扶贫工作站,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双联扶贫工作站站长,统筹推进双联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在177个贫困村成立由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村干部等3-5人组成的“双联扶贫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分别由省市双联单位县级干部、县直双联单位科级干部担任,组织干部职工分期分批轮流驻村开展工作,确保长流水、不断线、见实效,推动帮扶力量向贫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聚集。
通过各级干部的倾力帮扶和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西和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贫困村从2011年的353个减少至2014年的177个,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3.05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12.37万人,贫困面从2011年的61.8%,下降到2014年的31.69%。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406元,增加至2014年的3667.8元,年均增长15.1%。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