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仇池古国唱响新曲 乞巧文化走向世界

06.07.2015  11:45

  盛夏时节,步入乞巧之乡西和县,漾水河畔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大山深处一条条新修的公路蜿蜒向前,仇池山下一个个新建成的新农村如画一般……

  近年来,西和县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上扶贫攻坚要求,深入贯彻陇南市委“433”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统揽全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强化项目建设、聚力精准扶贫、打造乞巧品牌、推广电子商务、转变干部作风,全县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精准发力
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西和县是全省58个特困连片贫困县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17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6%。

  如何啃下这177个贫困村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今年以来,西和县瞄准“靶心”、聚焦发力,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十里乡元滩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烂泥村,在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作用下,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固的护村河堤、硬化的巷道、新修的房屋、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广场,处处是新景。

  在元滩村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大大的图表,非常醒目。有《贫困户精准扶贫一览表》《村级精准脱贫三年规划》《村级贫困户分布图》《村级组织机构和驻村扶贫组织机构图》。

  “这些图表是村上当前及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作战图。想了解帮扶谁、由谁扶、怎么扶等问题,看图就一目了然。”村支书陈清说道。

  陈清告诉记者,有了作战图,帮扶单位就能够按照各贫困户存在的缺项,补齐短板,因户施策。哪家村民缺技术了就鼓励他们参加培训、送技术,哪家村民要发展产业就帮忙协调资金、土地,帮扶措施非常具体。

  为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西和县聚焦大桥、洛峪、晒经三大特困片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详细列出产业、培训、教育、科技、信息、资金、金融等方面的帮扶办法。

  通过精确遴选最边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区域,准确确定群众最需要、发挥作用最大、撬动发展最强的扶贫项目,西和县精心制定出了“合身、合心、合意”的扶贫措施。

  今年,西和县以落实“五到村、六到户、七到人”要求为目标,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安排到特困片区,共计整合教育、卫生、林业、水务、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6.6亿元,计划解决4.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65个村的道路硬化,新建55个村文化场所、60个村卫生室,新建12个、维修126个村党员活动室,改造危房3000户,易地搬迁186户2775人。

  在致富产业培育上,今年,西和将帮助贫困户发展核桃、苹果、半夏等特色产业5.7万亩,户均达到2.1亩。加大农村金融支撑力度,落实好双联惠农贷款、小额妇女担保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惠农政策,帮助因缺资金致贫的农户发家致富。

  利用“乞巧”文化品牌,精心打造西和“巧嫂”“巧妹”“巧汉子”劳务品牌,实现户均有1人取得技能资质证书,实现稳定就业。

  同时,统筹460万元资金,为2988名贫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学费,对268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临时救助,破解因学致贫的问题。

  为把任务落到实处,西和县建立了县委书记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抓村支部书记的“书记抓书记”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靠实责任。在乡镇设立了双联扶贫工作站,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双联扶贫工作站站长,统筹推进双联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在177个贫困村成立由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村干部等3-5人组成的“双联扶贫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分别由省市双联单位县级干部、县直双联单位科级干部担任,组织干部职工分期分批轮流驻村开展工作,确保长流水、不断线、见实效,推动帮扶力量向贫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聚集。

  通过各级干部的倾力帮扶和政策、资金、项目的倾斜,西和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贫困村从2011年的353个减少至2014年的177个,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23.05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12.37万人,贫困面从2011年的61.8%,下降到2014年的31.69%。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406元,增加至2014年的3667.8元,年均增长15.1%。

软硬并重
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走进西和,十天高速西和段加紧建设、新规划的城区特色鲜明、新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强壮着城乡的筋骨……从县城到农村,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建设场面扑面而来。

  西和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但西和地域面积大、资源富集,有承载大项目、容纳大资金的条件。

  县委书记曹勇说,西和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大规模的项目建设,让项目发挥内生动力,产生“火车头”效应,发展的‘瓶颈’才能打破,发展的速度才能真正提起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西和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各类资源,重新认识比较优势,树立依靠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理念,既依托矿产、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兴办项目,又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依托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劳动力优势谋划项目。

  去年以来,开工建设了城区“八路三桥”、城北果蔬中药材批发市场、垃圾中转站、市政广场、城北安置楼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城区污水处理厂TOT特许经营项目、数字城管投入运行。

  今年,全县共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119个,截至5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7.4%;开工项目87项,开工率73%。其中,重大项目苹果立架式矮化密植园,山东黄金集团西和县中宝矿业公司黄金采、选、冶续建,物流仓储果蔬中药材批发市场续建,长道小城镇综合试点等项目进展顺利。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和建成,如同给西和经济社会发展安上了强大的引擎,强壮了西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筋骨、调整了农业产业布局、提升了城乡建设水平。

  在各类项目的带动下,一个经济活力迸发、历史文脉彰显、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新西和正在悄然崛起。

  为有效缓释了银行贷款风险,降低农村群众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撬动放大贷款规模,2014年7月,全省首家乡镇级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在西和县何坝镇揭牌成立,农民手里的“权”可以通过一站式金融服务变成“钱”,有效解决了农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交易中心入驻单位有经办银行与县农经局、林业局、国土局、住建局等确权和抵押登记部门,农户只要来到这里,提出确权评估申请,就可以得到资产确权、评估、贷款发放等一站式金融服务。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在交易中心确权、评估后,变成有效抵押物,银行依据评估结果为申请贷款的农户发放贷款。

  西和县强芳红以自家4亩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拿到了西和县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4万元贷款,将其作为半夏种植的发展资金。她告诉记者:“以前我也想过在银行贷款,但在银行贷款太难了,这4万元是我贷到的第一笔款,这些钱我全用在了扩大半夏种植面积上,我要多挣些钱盖房子,供娃娃上学,过好日子。”

  目前各乡镇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组建工作均已完成,全县累计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415笔、1.55亿元。

  同时,西和县还不断创新完善“1+5”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带动提升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十到社”为重点,加快合作社体系建设,规范提升市级示范社10家,民旺马铃薯合作社、和旺半夏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一批重点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效应逐步显现。在“1+5”模式的带动下,目前,全县马铃薯、中药材和蔬菜面积分别达到41.5万、5.61万和4.98万亩。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西和县把电子商务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转变群众观念的重要手段来抓,开通了西和乞巧电商门户网站、西和在线、惠民电商、中国半夏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组建了西和乞巧文化产品旗舰店,建成42个“乞巧坊”刺绣协会,初步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网店”的文化旅游产品电商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网店总数达到860家,今年前半年,实现网络销售总额6971万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以乞巧文化为旗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与全国一道同步迈向小康的征程中,不等不靠、吃苦耐劳的43万西和人民,将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

乞巧文化
走向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生息、繁衍,西和县仇池山主峰伏羲崖,相传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及漾水河流域。境内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北部河谷是秦王朝发祥的摇篮,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四百余载。

  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西和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唱腔别致的影子腔,豪迈大气的羊皮扇鼓舞、热闹纷呈的春节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而西和乞巧更因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在国内绝无仅有。

  乞巧文化以原生态的表现形式,集信仰崇拜、民间传说、诗词歌谣、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工艺美术和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活动程式完整,韵律纯正,规模宏大,内涵丰富,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2006年12月,西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七夕节(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进一步加大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深度挖掘弘扬乞巧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打造走向世界的乞巧文化品牌,构建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平台,近年来,西和县立足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西和特色文化强县建设,积极推进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加大了对乞巧文化资源的系统普查、推进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积极申报命名民间涌现出的乞巧传承人、推进乞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度研发乞巧文化产品、发展乞巧产品电子商务、加强乞巧文化理论研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乞巧文化与妇女事业融合发展、促进乞巧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等工作。

  为顺应广大民众对乞巧文化活动传承保护异常活跃的时代潮流,西和县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乞巧文化节会。2013年5月,全国28位知名民俗学者亲赴西和实地考察乞巧民俗,8月云集京城出席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围绕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的保护、传承、发展,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2014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等16位国家及部委领导,白俄罗斯、加拿大等6个国家的9位国际妇女组织代表,澳大利亚、韩国等22个国家的女性驻华使节以及12位民俗专家和23位妇女事业研究专家出席,论坛国际化程度高,唱响了“女儿梦”,把传承保护乞巧文化与推动妇女事业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了乞巧文化内涵,丰富了乞巧文化表现形式,真正让乞巧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瑰宝走出了甘肃、走进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乞巧文化已成为国际文化元素的一部分。

  为了将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以来,西和通过全方位战略思维、超常规工作举措、高密度工作方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摸清申报世遗工作程序和要求,制定申遗工作推进方案,明确申遗主体和工作责任,细化量化工作任务清单,撰写申遗文本、拍摄申遗专题片、收集整理申遗档案资料。积极实施乞巧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乞巧文化传承人支持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传承人认定制度,落实发放传承人补助金,扶持培养了一大批乞巧文化传承人。截至目前,西和县已认定命名乞巧传承人省级3名、市级23名、县级113名,命名“乞巧世家5户”“乞巧之家”10户。

  为了加快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陇南成立了市县申遗工作机构,通过联合媒体助力推动、邀请大使联名推荐、借助外宾宣传推介、聘请专家立论支撑等措施,助力申遗进程。

  为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西和县采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度融合,内宣外宣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开展宣传报道,目前,创办了中国乞巧网,全球网络宣传;全县政务微博微信统一创设申遗话题专栏,进行集成式、“切片”式宣传报道;新华社党政客户端“乞巧西和”已正式上线运营,并设置了申遗专栏。(记者周者军)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