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海燕:“群众要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原标题:虞海燕接受《兰州治污微记录》拍摄团队采访时说——
“兰州蓝”不仅让兰州人引以为豪,也让外地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前不久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后更是赢得喝彩声一片。近日,《兰州治污微记录》拍摄团队来兰实地拍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接受采访,讲述兰州如何摘掉多年的“黑帽子”,打赢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最终实现了难得的“兰州蓝”。
上任伊始省委书记交待了三件事
在老兰州人的记忆中,大气污染至少超过30年的历史,特别是冬季采暖期尤为明显。从2011年底,王三运书记到甘肃工作后,首先提出了“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的动员令以来,全市上下经过不懈努力,于2015年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月度排名中稳定退出十大污染城市行列,成功摘掉了多年的“黑帽子”。
主持人提问,2012年底您开始主政兰州时,当时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虞海燕回答说,2012年10月,到兰州工作以后,一方面感到担子很重、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也发现面临许多难题:一是城市建设管理,脏乱差的问题突出;二是大气污染严重,多年来排在全国的后三位;三是发展任务艰巨,在全省的首位度从2004年的百分之35,降到了百分之27,缺少大的产业项目;四是一些干部的作风问题突出,习惯于喊口号、说空话,工作不落实,各方面反映比较多。
在我来兰州前,省委王三运书记专门交待了三件事:新区建设、干部作风和大气污染治理,都是当时非常突出的问题。
“兰州的大气污染至少有超过30年的历史了,一直在治理但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在您上任之初,老百姓是悲观的,普遍认为这个老大难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您当时有没有这个思想负担?有没有给自己想好退路?治不好怎么办?”主持人继续提问。
虞海燕说,当时,兰州的大气污染问题的确十分严重,有监测记录以来,一直排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特殊的自然环境,兰州地处黄河谷地,主城区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公里,全年平均静风率为62.7%,冬季静风率达80%以上。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叠加,导致环境容量小、污染扩散难。另一方面是特殊的发展历史,兰州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交通也比较发达,所以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这个时期,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兰州及周边就有13个,其中主要是重化工业,比如,1956年动工兴建的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由于当时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工业污染严重,一度占到所有污染的5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大气污染的反映也越来越强。虽然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采取过很多措施、请过许多专家,但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大家普遍认为兰州大气污染不可治,心里没底、信心不足。虽然如此,但我想,既然组织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只能迎难而上,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