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海燕接受《兰州治污微记录》拍摄团队采访时说---“群众要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01.02.2016  10:16

  “兰州蓝”不仅让兰州人引以为豪,也让外地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前不久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后更是赢得喝彩声一片。近日,《兰州治污微记录》拍摄团队来兰实地拍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海燕接受采访,讲述兰州如何摘掉多年的“黑帽子”,打赢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最终实现了难得的“兰州蓝”。

  上任伊始省委书记交待了三件事

  在老兰州人的记忆中,大气污染至少超过30年的历史,特别是冬季采暖期尤为明显。从2011年底,王三运书记到甘肃工作后,首先提出了“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的动员令以来,全市上下经过不懈努力,于2015年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月度排名中稳定退出十大污染城市行列,成功摘掉了多年的“黑帽子”。

  主持人提问,2012年底您开始主政兰州时,当时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虞海燕回答说,2012年10月,到兰州工作以后,一方面感到担子很重、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也发现面临许多难题:一是城市建设管理,脏乱差的问题突出;二是大气污染严重,多年来排在全国的后三位;三是发展任务艰巨,在全省的首位度从2004年的百分之35,降到了百分之27,缺少大的产业项目;四是一些干部的作风问题突出,习惯于喊口号、说空话,工作不落实,各方面反映比较多。

  在我来兰州前,省委王三运书记专门交待了三件事:新区建设、干部作风和大气污染治理,都是当时非常突出的问题。

  “我只能迎难而上,没有退路

  “兰州的大气污染至少有超过30年的历史了,一直在治理但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在您上任之初,老百姓是悲观的,普遍认为这个老大难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您当时有没有这个思想负担?有没有给自己想好退路?治不好怎么办?”主持人继续提问。

  虞海燕说,当时,兰州的大气污染问题的确十分严重,有监测记录以来,一直排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特殊的自然环境,兰州地处黄河谷地,主城区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公里,全年平均静风率为62.7%,冬季静风率达80%以上。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叠加,导致环境容量小、污染扩散难。另一方面是特殊的发展历史,兰州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交通也比较发达,所以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这个时期,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兰州及周边就有13个,其中主要是重化工业,比如,1956年动工兴建的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由于当时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工业污染严重,一度占到所有污染的5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大气污染的反映也越来越强。虽然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采取过很多措施、请过许多专家,但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大家普遍认为兰州大气污染不可治,心里没底、信心不足。虽然如此,但我想,既然组织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只能迎难而上,没有退路。

  “再好的方案,不落实就是空想

  “您以前在天水和酒钢都工作过,特别是酒钢的经历,对您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是不是有帮助?”主持人问。

  虞海燕说,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没有涉及大气污染问题,也确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长期在企业工作,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涉及效益、竞争问题,所以对两件事比较重视:一是比较注重选用能干事的人,干部决定成败,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重用、选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二是比较注重抓落实,再好的方案,不落实就是空想。所以,越往基层要越重视抓落实。        

  主持人问:现在常说“兰州经验”八项措施,这些措施是一次性出台,还是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虞海燕说,“兰州经验”八项措施主要是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效。有些是以前做过的,比如“煤改气”,兰州市很早就开始做了,但进展比较慢。我来了以后,开始挂图作战、包干推进,两年时间就实现了“双清零”。当然,更多措施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来的,比如精细化控制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管控、网格化管理、驻厂监督等措施。要真正把群众期盼的事抓好

  主持人问:“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是怎样运作的?成员来自哪里?这个机构在兰州空气污染治理中起了什么作用?

  “许多工作,之所以落不实,就是因为在工作体系上,大家都关心部署,不关心结果和过程。过程管理,关键还在督查问责。”虞海燕说,这是我们整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力量的初衷所在。我们把拟提拔的40岁以下干部,首先安排到督查室工作,既是给舞台,也是压担子,更是考察发现干部的试验场。督查工作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的做法,靠实了责任,传导了压力,有效解决了工作落实问题。

  主持人问,兰州在空气污染治理这件关乎民生的大事上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您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虞海燕笑着说,谈不上奇迹,但确实也是一个奇迹。能有今天的效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也出乎我个人的预料。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信念,有信念才会有责任,有信念才会有动力。总书记讲,群众要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定信念,敢于担当,真正把群众期盼的事抓好。再一条就是省委的支持。省委王书记不仅做批示、提要求,而且亲自部署、亲自检查,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我们就能够义无反顾、放开手脚去抓好落实。治污中感动、难忘的四件事

  主持人问,您在兰州大气污染治理这个浩繁而艰辛的过程中,有没有最难忘一幕?

  虞海燕说,兰州市的治污历程,让我感动的、难忘的事情太多了,深刻的有四点:一是干部的辛苦,我们的“三个24小时”治污措施,要求干部全天蹲守在一线,许多同志不仅平时加班加点,就连节假日都坚守在工作一线。二是部队的大力支持,在开展燃煤锅炉改造的时候,涉及部队很多台锅炉,听到消息后,兰州军区首长坚决支持我们的工作,有同志都累到了,400多蒸吨、110多台锅炉,不到100天就改造完了。三是一些干部的不理解,一些人习惯了庸懒散混,抓落实、抓问责,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有怨言;再比如,有干部疑惑,我们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抓大气污染防治?等等。但是我想,只要是符合群众利益的事,不管多难,都要义无反顾抓好。四是群众的受益,据省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就医费用下降47.4%。许多人由过去一到冬季出去“躲污染”,到现在邀请朋友“游兰州”,这也增添了我们的信心。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经济发展

  主持人问:“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平衡的?

  虞海燕说,习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9年,兰州全市经济总量是925亿元,空气质量老标达标天数只有236天,优良率为61.1%,位居全国省会城市最后一位;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082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但空气质量新标达标天数是252天,与2009年相比,空气质量可以说是有了质的变化。在我们大规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这几年,兰州的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GDP增速是1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财政收入增速20%、排第6位;2014年GDP增速是10.4%、排第5位,财政收入增速22.4%、排第5位;2015年GDP预计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速0.5和1.5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经济发展,反而发展速度加快了。

  我坚信兰州的天只会越来越蓝

  主持人问,兰州老百姓现在有一个担心,您在这里主政,大家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可是怕您一旦离开兰州了,兰州的灰锅盖又会回来。您认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可以长久维护下去吗?有什么机制可以保证兰州的天可以像现在这样一直蓝下去?

  虞海燕说,我坚信兰州的天只会越来越蓝,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一是新一届党中央发展理念的重大调整,注重结构和质量,尤其看重的是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这是政治保证。二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定支持,这是组织保证。三是广大群众的监督,群众已经习惯了好天气,今后,不管谁到兰州来,都不可能退回去了。

  兰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我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寄予厚望,想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山水城市,通过建设,做足山水文章,把山水城市打造起来;二是宜居城市,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出行更加方便。三是活力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和文化产业,让兰州发展得更好更快,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更大的中心带动作用。

  据了解,《兰州治污微记录》宣传短片,旨在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兰州治污工作,宣传推介兰州治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