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之笔 润脱贫之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文化扶贫篇

17.07.2019  15:40
天水日报讯(记者胡丽霞、何慧娟)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虽然目前清水县山门镇大集村、关山村的产业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落实,但依然有一些群众没有脱贫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面对村民文化水平偏低、思想封闭落后、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的现状,该如何走进贫困群众的内心,通过扶志、扶智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成为摆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年年初,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来到关山村,写了篇文章《四十二年村官路》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月中旬,由甘肃省社科院牵头策划的“写意清水·助力脱贫”文学笔会又如期召开,文化扶贫的春风正在吹遍清水大地,吹进千家万户…… 用文学之笔书写清水脱贫攻坚动人篇章 关山村的河流我还没问名字/我来这里也许只来一次/省上下来扶贫的干部/有的已经住了一年/无论如何/我记住了关山村/在天水的清水/在清水的山门 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歌八骏之一、著名诗人第广龙6月15日在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所写的诗句,在短短几天的采风过程中,他就写出了几十首诗作。他说:“在清水的这些天,我每天都有写作的冲动,克制不住,按压不住,在一个地方,被触动,有新鲜感,我都会写点感受,在清水,我的感受异常强烈,我要写出我的清水诗篇。” 6月13日,由省社科院、省文联与清水县联合举办的知名作家“写意清水·助力脱贫”文学笔会在清水县启动,来自全国11个省的作协主席、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国内省内知名作家、诗人、记者等共计40余人参加笔会。通过深入调研历史文化、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人文生态等13条采风线,作家分10组实地走访10个乡镇25个村,全方位了解清水县脱贫攻坚、农村“三变”改革、产业发展、扶贫车间、“四好农村路”、易地扶贫搬迁、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工作,亲身体验清水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火热实践,切身感受轩辕故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态。 在祖脉文化采风线,作家们深入秦亭镇长沟河,山门镇关山村、白河村,探寻轩辕黄帝诞生地和秦人发祥地的奥秘,了解当地乡村旅游和黑木耳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走访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及贫困群众;在美丽乡村采风线,作家们考察小河新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走进合作社、扶贫车间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在脱贫攻坚采风线,知名作家调研了解产业扶贫、精神扶贫和乡村旅游等情况;在人文景观采风线,作家们走进花石崖和陇东镇田湾村、谢沟村,实地感受清水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电商扶贫给贫困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在产业扶贫、四好农村路、农村人居环境和人文生态采风线,作家们边走边看,入户调研,实地采风,全面了解掌握清水强劲的发展脉动和火热的脱贫攻坚实践。 采风过程中,一些作家还通过果树认购、购买清水农特产品等方式,以消费扶贫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作家汪彤在韩坪村采风时,现场认购了一块小菜园,并亲手栽上了认购牌,既体验了一把干农活的乐趣,又通过消费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收。 “一路走来,看到这方土地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山门、秦亭一带满目绿色,如同走进画中,这里的群众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整县脱贫的目标今年一定能够实现。”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许晨说,他将加大宣传,把清水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水群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也把这种精神带回去,感染更多的人。 文艺创作方法有千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作家的创作才越有筋骨、有厚度、有温度。通过采风,参会的作家们纷纷表示,此次文学笔会为自己提供了一段美好的创作历程。清水随手可以触摸的厚重历史、放眼可以远望的秀美山川、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用心可以感知的淳朴民风、农村产业生机盎然的发展、驻村队员默默无闻的付出、有作为敢于担当的镇村干部等等,这一切让他们对清水的人文风情、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入的思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将用自己手中笔尽力宣传清水,推介清水,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展现清水,通过文学的力量助力清水脱贫攻坚。 用文学之笔唤起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那么,文学笔会的举办在为作家、诗人提供创作素材和写作源泉的同时,能为贫困群众带来什么?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文化、文学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精准扶贫到了攻坚阶段,要解决扶贫、扶志、扶智的根本性问题,给钱给物是解决不了的。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群众,思想保守落后,自我价值缺失,要通过文化和文学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变输血为造血,让他们主动脱贫。”采访中,参加过此次文学笔画的陕西省旅游文化顾问、天水日报社副总编辑王若冰说。 如果说,提供资金和技术进行产业扶贫是社科院开展帮扶工作的弱项,那么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文化扶贫则是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文学笔会的缘起,带有一定的偶然,春节前我去山门镇关山村开展慰问,与关山村村支部书记雷得有相谈甚欢,走的时候雷书记说关山村的春天景色非常美,希望我能带着作家朋友们去看看,加之我写的散文《四十二年村官路》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清水县与我们单位商量,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物质方面的扶贫已基本到位,物质上扶起来了,精神上也要站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次的文学笔会。”采访中,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说,开展文学笔会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清水,看到清水县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努力与付出。另外,此次笔会不仅邀请了许多外地著名作家,还在天水市和清水县选拔了一些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加入,外来的作家带来创作经验,本地作家介绍山川地理、风土人情,通过几天的接触与交流,产生良好的长久效应。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对玉门的旅游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介作用,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或许一首诗,一句话,就能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所以此次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他们见多识广,影响力大,希望能通过他们之手,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去宣传清水,展示那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福生说。 王若冰说,他认为扶贫就像培养下一代,与其给他万贯家产,不如给他知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清水县一些乡镇比较封闭落后,他希望采风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唤起本地人的自豪感,让他们更爱家乡,愿意为此付出劳动和努力。另一方面,采风活动对于作家诗人也是一种启发,是让他们走向纯粹生活的一个机会,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么多人为了让贫困山区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而在努力奋斗。 “此次文学笔会不仅将关山村、大集村的帮扶工作进行了宣传,也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走访,相信通过文学家生动的笔触,能够让当地干部群众再次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这片土地,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焕发精神力量,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俊莲说。 “最重要的是这次文学笔会唤起了清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己生活城市的自信和对今后奋斗的决心。”清水县作协主席温小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