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职业经理人提素质养内涵“契”入企业

10.06.2015  14:06

    ●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的培育形成,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都将极大地激发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

    ●从兰州乃至全省的发展现状来看,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环境并不理想,市场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评价机制、信用机制等制度仍属空白

    ●我省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尚有80%的大缺口。而在省会兰州,这一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

    ●我省现有各类企业5万多户,其中八成左右为民营企业,属于典型的家族式管理。打破家族式管理这种“矮子里面拔将军”的人才机制,适机引进职业经理人

    谈到职业经理人,很多人或会觉得陌生。他们是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很多人将他们形象地称呼为“打工皇帝”。其实,他们离我们并不远。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尝试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高效管理。

    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的培育形成,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都将极大地激发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连日来,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从兰州乃至全省的发展现状来看,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环境并不理想,市场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评价机制、信用机制等制度仍属空白。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一个尚无准确定义的职业

    “职业经理人”的叫法,听起来很时髦。其实,我国职业经理人的雏形至少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末。200多年前,浙江金华兰溪的一家祖传布店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老板年纪大了,生意也没有什么太大起色。于是,他专门聘请了一位有能力的年轻人来打理布店,生意很快就开始好转。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市民,对职业经理人应该更容易理解。《乔家大院》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山西,乔致庸被称为“东家”,其实他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业主(企业老板),而被他雇用的掌管各地商号的“掌柜的”,如孙茂才等人其实就相当于今天大家所说的“职业经理人”。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职业经理人队伍。这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哪些从业者可以称之为职业经理人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困扰了很多业内人士。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省职业经理人协会专职副会长朱再进告诉记者:目前,职业经理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他认为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应该是受聘于企业的,与业主建立契约关系,并对企业资产负有增值、保值责任的管理人才。

    “一个职业是长期正当存在的,却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这种尴尬并不多见,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职业经理人发展面临重重艰难。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对这个职业及行业,还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来引导、培育和监管。”朱再进说,由于业务主管部门不明晰,当初注册职业经理人协会组织就十分费劲。无奈之下,他找到自己的原单位,多次打申请报告,才得以注册成功。而这种谁都能管,却谁都不管的局面,直接制约了职业经理人行业的长远发展。

    八成职业经理人缺口待补位

    一边是主管部门的不明晰,相应制度待建立,另一边是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采访中,记者从省职业经理人协会了解到,当前,我省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尚有80%的大缺口。而在省会兰州,这一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

    很多企业亟需合适的人才,也愿意支付较高的薪酬待遇,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具有职业信用、职业理念、职业修养等六大素质的人才并不多,很多企业找不到能干事的人。

    我省现有各类企业5万多户,其中八成左右为民营企业。很多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仍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做搭档,属于典型的家族式管理。而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打破家族式管理这种“矮子里面拔将军”的人才机制,适机引进职业经理人。

    朱再进副会长忧心地说:“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甘肃民营经济发展落后,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人才就是生产力,民营企业要学会敢用、善用职业经理人。

    信用危机背后亟待建立评价机制

    身为“70后”,张翔在食品行业里摸爬滚打已有25个年头。从最初的销售,到而今的分公司经理,张翔的成功转型让身边亲朋羡慕不已。可身为职业经理人,张翔却对这个称呼多少有些“排斥”。

    “你可千万别在我老板跟前提什么‘职业经理人’,我可能就饭碗不保了。”张翔打趣地说,很多民营企业老板不敢和职业经理人打交道,宁可用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不愿从外面招能干的经理人。许多企业都是“老班底”创业而成,有的引进过职业经理人,但多数留不住,能够发挥作用的很少。有些企业甚至是“引进一个、乱了一窝”、“引狼入室”,职业经理人不满业主待遇,在公司内部挖人另起炉灶,成了同行冤家。为此,张翔和他身边的职业经理人们都对这个称谓有些天然的排斥。

    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第一代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到力不从心,到了该退位的时候就该做出选择。儿女有能力可以掌权的,可以顺理成章平衡过渡;没有合适人选的,只能无奈选择内部培养或者聘请经理人了。如果不聘请职业经理人,靠家族式管理显然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职业经理人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好处有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面对信任危机,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对职业经理人是既爱之,又怕之。

    “一些企业老板虽说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却表现出明显的不信任。要么不给财权,要么不给人权。作为职业经理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有所作为,也非常困难。经常是一个决策,下面不执行,什么事都得问董事长。管理工作中,掣肘太多,就很难发挥出职业经理人的效用。”朱再进副会长认为。矛盾之间,如何培育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就显得尤为紧迫。朱再进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引进信用评价机制。“如果职业经理人有违职业道德,蓄意或恶意损害业主利益的,可以上黑名单,全行业封杀。一旦信用评价机制建立起来,企业业主的顾虑就能相应地少很多,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空间也能相应地放大。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就会缓和很多。

    民营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我省当前发展现状来看,省内已有一些经营较有规模的家族企业,该如何保持不断发展壮大的劲头,成为百年企业呢?中国社科院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一代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55至75岁。在接下来的5至10年内,全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将面临企业传承与转型两大难题,而这些民营企业9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因此,当下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家族企业若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应该变革自身、不断创新。甘肃民营经济研究会分析认为,家族企业要完成向现代化企业的过渡,引入职业管理人,变家族管理为职业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家族企业的人才和文化瓶颈两大内在缺陷,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避免被市场淘汰。

    “2003年,甘肃省职业经理人注册成立时,是仅次于海南的全国第二个职业经理人省级协会,起步是非常早的。而从现在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却很缓慢。目前,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较好的是浙江、江苏、广州、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我们落后的比较多,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因素,也有自身重视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足的影响。

    目前,我省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难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约束。朱再进认为,未来要推出评价标准,重点要引入以诚信为主的资质评价,对职业经理人的信用进行评价,而且这个评价不是短期的,而应该持续跟踪,一旦发现其有不诚信的行为,就应该取消其职业经理人的相关资质。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职业经理人相关机制,对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企业要变“利用”为重用

    经济新常态下,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为新兴代名词的经济发展更富挑战与机遇。特别是随着4.0工业革命的到来,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新科技手段向全行业迅速扩军,当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概念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时,固守封闭的经营理念注定会成为市场上的弃儿。新的市场环境下,呼唤更多更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

    作为甘肃的企业主,该如何挑选、任用好职业经理人呢?对此,朱再进副会长认为,首先必须要正确树立使用职业经理人的概念。例如在选人时,不应该只是招聘,而应该通过猎头公司寻找合适的人才。要有对职业人岗位的清晰描述。对方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对工作目标如何考核?违约之后,需要负什么样的责任?而一旦选择了对方,就应该“用人不疑”,不单单是“利用”职业经理人,应该考虑给予其一定股份或项目收益,真正建立起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机制,让对方放手去干。

    “与此同时,作为职业经理人,也该成功完成角色转换。不能总想着自己是给老板打工的,干好干不好都一个样。要拿出干事业的勇气与魄力,切身实地地多为业主着想。在面对家族企业时,也该先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在不破坏企业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力求创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本土民营企业存在管理人员职业化程度低,在资本运作、团队建设等领域存在缺陷,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在专业及岗位上存在短板,急需填补与提升,这种状况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不相适应的。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民营经济职业经理人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选送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到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参加培训,邀请知名职业经理人、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加快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创新创业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具有战略眼光的职业经理人。同时,还可以设立民营经济职业经理人培训基金,资金来源依靠企业自筹与财政补贴,以全面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有效进行。

    记者陈玮

    ◆相关链接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包括社会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而其自身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

    职业经理人来自于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来自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932年Berle和Means提出委托代理关系基础原理的时候,职业经理人是解决企业原所有人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成为一种稳定的企业内在契约。但是,它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代理人(职业经理人)只不过是“打工的”,所以存在着“危机时期的离心现象”,存在着“道德风险”。而硅谷的创业家们、华尔街的新金融家们则推动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向更融合的“利益相关者”转变,职业经理人不仅拥有股票,也拥有内在的项目,甚至企业可以作为一个内部孵化平台,让职业经理人变成一个内部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