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摘贫困群众“穷帽子” ——一位移民村党支部书记眼中的精准扶贫

02.11.2015  10:30

  

  “今天,我到村民路文华家看了一下,养殖业搞得小有规模了,羊已经从最初的20只发展到120只……但是,村里还有3户家庭条件较差,还需要精准帮扶……”姜建龙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玉门市六墩乡柳北村党支部书记姜建龙暗下决心:通过努力,一定要摘掉移民群众的“穷帽子”。

   群众需求记心间

  对柳北村来说,精准扶贫,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收入、致贫、脱贫三笔账算细算清算实。“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不能让一户群众在致富路上掉队;作为包组干部,我要帮助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姜建龙与包村、驻户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理增收思路、算增收账、谋划增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常常是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通过一次次入户摸底和精细算账,一个月后,确定了柳北村71户贫困群众为精准扶贫对象。

  姜建龙有3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每本都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基本信息,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群众贫困主要是穷在地上、苦在水上、慢在路上、愁在钱上……”姜建龙找准了贫困户致贫症结,掌握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也坚定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凝心聚力寻富路

  在酒泉市委组织部等包村单位的帮扶下,姜建龙带领村上一班人,投资5万元,通过改造提升,建成了“四室两中心”(村“三委”班子办公室、民情恳谈室、党群活动室、阅览室、便民服务中心和党员信息服务中心),并整合村组干部、农业技术员、大学生村官,组建了党员科技服务队,定期为贫困户上门提供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指导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现在,村委会为群众办事有地方了。我们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技术服务……”老党员杨存来满意地说。

  姜建龙认为,富民产业离不开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脱贫、富农民。于是,他带领村干部从破解渠低地高、耕地盐碱化等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做起,争取乡里支持和各级帮扶,发动全村群众对70%的支斗渠进行了改造维修,开挖排碱渠5.5公里,并采取挖沙换土、洗盐排碱、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改良盐碱地600亩,为依靠产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户施策促脱贫

  接受采访时,姜建龙说:“力争到2017年完成脱贫71户325人。这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一定会完成的。”

  姜建龙与帮扶干部动员全村71户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制定脱贫措施70余项,确定依靠种植业脱贫34户、依靠养殖业脱贫17户、依靠发展劳务经济脱贫20户的思路。柳北村率先在全乡启动基础母羊调引工作,现已扶持22户贫困户调引基础母羊320只,协调帮助63户贫困户搭建高架果蔬大棚67座,贫困户贷款、脱贫项目对接、产业发展等事项也按计划有序推进落实。

  如今的柳北村,农户或发展以拱棚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或进驻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暖棚圈舍养殖业。看着柳北村越变越好,贫困户张吉超说:“有了好政策和市县乡村帮扶干部的全力帮扶,再加上有个好书记帮我们想办法、带着我们干,以后的日子就不用再发愁了!”(记者张静 通讯员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