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将步入繁荣和谐幸福时代

30.12.2014  14:41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红古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8亿元!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68.63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3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3.13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2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0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8元,增长15%……良好的开端、优异的成绩!这一年,红古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这一年,红古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投入达到5.2亿多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人民群众沐浴到了政策的温暖!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对于红古区来说,红古区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任务!这是一个凝聚着红古人民心血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后将极大地促进全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回眸2014:和谐发展中攀摘累累硕果

  聚焦转型促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年的气息日渐浓厚,在人们都忙着盘点这一年收获的时候,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农民把奉君在自己的大棚里也忙得不亦乐乎。“现在辣子卖到一斤7元,这两天价格一直不错。”看着眼前一箱箱装好的辣子,把奉君心里谋划起了明年的事情:等这茬辣子卖完后,再种一茬速生菜。把奉君说,新年的开始,对他们种植户来说又是一个发展机遇,他准备再承包些地发展大棚种植,凭他的技术,他很有信心加快致富步伐。

  2014年这一年对于红古区来说,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产业调整,都呈现出了总量扩增、结构优化的良好趋势。目前该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9∶65.2∶26.9。今年以来,经济区红古园区被批准为国家第五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仅这一基地的建设,红古区将获得国家政策扶持资金1.5亿多元!据了解,今年红古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并圆满承办了全市循环经济现场会。

  “红古农业曾经是我市的骄傲,但现在看来,唯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集‘产供销——储运加’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才能确保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才能让红古的农业再创辉煌。”区委书记韩显明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坚持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实施增收提速行动。

  第三产业是带动财力增长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红古区立足区位优势,极大地推动了三产的强势崛起。对于三产的发展,区长武和谦介绍说,红古区今年以来重点解决好了三个问题。特别是红古区今年总投资8亿元的国芳百合城、名都广场、东方佳苑城市综合体和东方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22亿元的北区农贸物流市场、南区农贸市场、跃进街集贸市场完成新建改造,华龙盛世建材家居广场、中天健广场等5万多平方米商业面积投入运营;新增限上商贸和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8家,落实补贴资金3000万元扶持小微企业600户,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日益增强。

  聚焦项目扩投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工业是红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面对四大驻区企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产值近90%,地方工业发展明显不足的问题,红古区今年提出了用足用活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资金,力争5年之内使地方工业占到全区工业的“半壁江山”的工业发展战略。因此,红古区今年招商引资工作围绕这一战略做足了文章,先后引进了兰州伊利乳品生产线、上海阿敏3000吨清真明胶生产线等一批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目前已有国内民营百强企业20多家落户红古投资兴业,初步完成了红古区聚集人气、产业示范带动、提升城市功能品味的任务,招商工作取得了极大的实效和成绩,提高了红古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特别是自大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来,红古区委、区政府实行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强推、一般项目领导干部包抓,举全区之力争项目引项目建项目,形成了项目快速签约落地、建设投产、集聚增效的新局面。全年实施总投资146.5亿元的产业项目76个,其中亿元以上24个、10亿元以上4个,开工建设62个,完成投资45亿元;新引进各类项目45个,总投资74.41亿元,到位资金63.22亿元,完成兰州新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亿元……这些重大项目为全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焦城乡抓建管,人居环境大幅改观

  据了解,今年以来,红古区委、区政府紧扣美丽红古建设总要求,高起点编制了城区8.9平方公里控详规划和两个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海石湾中心城功能日臻完善,总投资达9.8亿元,实施了自来水厂扩容改造,并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债务,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惠及1980多人的虎头崖、幸福家园等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完成了滨河路北延、育英街改造、海石大沟整治开发二期工程;解决了南区860户居民多年来的供热难题,改造供热管网1000米、分户计量两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9.8万平方米、销售9.3万平方米。窑街旧城改造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投资3亿元,自来水厂改扩建和污水处理工程全面竣工,建成了浩门路、炭洞沟路等5条市政道路,拆迁整理荣鑫大道周边沉陷土地250亩,完成沉陷区二期整治绿化860亩,累计达到1080亩,沉陷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聚焦民生增投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红古区坚持增加投入与强化工作并举,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创业促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城镇新增就业4800人,完成职业培训2819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75万元,打造了“河湟靓嫂”劳务培训品牌,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19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下决心启动解决关乎9300多名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累计筹资3530万元,将801名失地农民纳入保险范围,较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低保、养老保险、新农合等10个方面社会保障标准,解决了上街、大砂等村231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600户,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各4个。

  聚焦和谐强管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2014年,红古区通过大力开展“五城联创”,创建了两家省级文明单位、1个乡镇、两个村社,5人荣获“兰州好人”和“道德模范”称号。同时,通过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区规划,全区实现了一村社一法律顾问,新创建市级示范性司法所两个、依法行政示范点4个。信访维稳工作力度加大,投资1000万元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投入使用,依法处置非正常信访案件3件,化解历史积案13件,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0项。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投资2700万元,区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7个乡镇(街道)民生服务大厅投入运行,新建改造村社办公阵地8个,区、乡街、村社三级为民服务代理网络基本形成。

  聚焦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红古区紧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整治“四风”突出问题10项39个,各类会议、文件、庆典活动大幅压减,“三公”经费压缩27.8%以上,清理调整各类协调议事机构219个,清退借调人员91人,清理“吃空饷”人员97人。

  “面对经济下行的复杂形势,我们精心运筹、倾力而为,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兰铝税收属地化征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投入达到5.2亿多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5%,道路交通、社会事业等公共基础建设投入达到15.6亿多元,转型资金贴息、扶持小微企业、棚户区改造等发展投入达到8.2亿多元。”武和谦在报告中指出,今年以来区政府做成了一些事关长远的大事,破解了一些制约发展的难事,办好了一些群众关切的实事。

  展望2015:转型跨越中实现小康温馨

  据了解,在2015年红古区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订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全地区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红古区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园区带动,发展多元产业,努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大循环、产业大转型”,突出项目带动、园区拉动、多元驱动,加快工业向集聚化、高端化、现代化发展。

  ——以集聚项目增强园区拉动力。

  加快经济区红古园区建设,投资3.8亿元,实施“二路三厂(场)一工程”,新建南三路西段和兰亚铝业铝水通道,建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完成企业职工公寓建设工程;抓好总投资25.67亿元的兰亚20万吨铝型材、兴盛源废纸再制造加工、6.5万吨复原胶、1万辆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和35万吨洁净钢生产线等6个项目,力争实现产值18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有色冶金、城市矿产”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加快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和清真生物科技产业园发展,努力打造“煤基循环、高端炭素、新型建材、清真生物”四大产业集群。

  ——以多元支撑增强产业竞争力。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依托窑街煤电、兰铝公司、方大炭素、祁连山水泥等驻区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煤化工、有色冶金、炭素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从低端粗放、低附加值向高端集约、高附加值转型。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支持甘肃阿敏、兰州蓝天、兴盛源等新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清真生物制品、高端玻璃制造、资源再生利用等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多元支柱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突出特色优势,壮大基地规模,大力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着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按照山台地与川水地错位发展、双向突破的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进一步做特、做优、做精农业。

  ——加速推进“三园十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双千万元”扶持政策,围绕精细蔬菜、优质果品、苗木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投资2.2亿元,高标准建设金砂台、罗金台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大型“绿色庄园”,打造万亩核桃、万头奶牛、万头生猪、万只肉羊、万只生态鸡和千亩玫瑰、千亩竹柳、千亩特色苗木、千亩优质果品、千亩中药材10大基地。

  ——加快构建多元化经营体系。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引进大型肉制品冷链加工企业1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

  (三)推动扩张提质,促进消费升级,加快构筑三产崛起增长极

  围绕扩大总量、提质增效目标,坚持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齐抓并举,立足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黄金节点”,努力打造辐射民海、连海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大项目带动城市经济大发展,加快建设总投资8亿元的名都广场、国芳百合城、东方佳苑城市综合体等5个商贸项目,启动运营海石广场、金辉建材城、中正服饰城、金盛义农贸综合市场等15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培育红古广场高端商业圈、东口建材家居商业区和西口便民服务商业区。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依托区域交通新优势、企业供销新需求,积极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实施总投资4亿元的东方物流园一期、海石汽贸农机综合市场和窑街净煤物流园等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筹建碳素、建材、高原夏菜和“城市矿产”等电子商务平台。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人流、物流新通道,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投资两亿元,启动运营天韵七彩文化城,建设溪龙谷文化产业园和北山公园恐龙雕塑群,实施“允街黑陶”、“浩门彩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加快构建与红古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旅游格局。

  (四)坚持精建细管,提升功能品质,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做精基础、做美形象、做优生态”,集中力量打造现代卫星城区和特色精品小城镇。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区。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的大通道格局,启动川海大桥北引桥连接线工程,确保海窑隧道、北环路建成通车。继续推进海石湾中心城建设,投资7亿元,实施“三路五工程”,新建滨河东路、惠民路北段,改造提升炭素路,实施下海石大沟整治开发三期、城区电缆入地和北山公园改造工程,争取完成虎头崖棚户区改造,启动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持续改善窑街旧城面貌,投资9000多万元,实施“五栋大楼”棚户区改造和省道301线窑街段、荣鑫大道两侧绿化美化工程,让窑街群众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舒适。

  ——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城镇。突出以人为本、以产促城,加快推进平安以凤凰路西延、西四路、安居工程、商住楼建设为重点的园区服务型小城镇,花庄以东方度假村开发为重点的工农融合型小城镇,完成红古乡撤乡建镇。着力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抓实见效,投资1000万元,以109国道沿线为重点,实施“临街墙体穿衣戴帽、道旁裸地硬化绿化、边沟荒滩树墙布景、门头牌匾统一规范、六乱现象全面清理”五大整治工程,每个乡镇建一个垃圾处理场,每个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实现农村公路改造硬化全覆盖,打造“畅安舒美”的路域环境。

  ——塑造整洁有序的城市形象。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完善城乡公交体系,投资200万元,开通海石湾至平安城乡公交线路,依法打击“黑车”非法营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数字城管”与“三维数字平台”互联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打造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坚持环保为民、生态惠民,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生态工程。投资8300万元,启动海石湾北山绿化工程,利用3-5年完成上水及喷灌工程,植树造林1万亩,倾力打造城市“后花园”;全区退耕还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投资1.12亿元,争取实施大通河、湟水河红古段治理工程,完成石头沟防洪治理工程。

  (五)着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既要普惠民生,更要雪中送炭,真正做到体现民意、惠及民利、赢得民心。

  ——广覆盖提升社会保障。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失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00人次;支持高校学生、退役军人、城乡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以上,劳务输转1万人以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医疗、养老等保险政策,提升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就医、住房等保障水平,分配入住保障房156套。

  ——均衡化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投资3285万元,完成海石湾幼儿园改扩建,改造海石四小教学楼,完成16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硬化学校操场8个。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资745万元,完成两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争取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10个。

  (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激活转型跨越新动力

  牢牢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构筑开放经济新高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在招商引资成效上力求突破。突出线上产业链招商、面上产业集群招商,围绕“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定位高精尖、紧盯500强,做到引项目与引产业、引平台、引总部相结合,引进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完善招商引资激励考核机制,强化目标任务督查问责。优化招商环境,成立项目协调联动服务工作组,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开辟项目落地绿色通道。

  ——在非公经济发展上提质增效。坚持“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继续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降低准入门槛和创业成本,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七)注重治理创新,推进平安建设,切实筑牢和谐稳定安全网

  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完善的公共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更深层次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推行集城管、食药、治安、计生等监管功能于一体的“8+N”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提升社会管理集成化、智能化水平。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上访,推动诉访分离,打造“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阳光信访”。

  ——更大力度保障公共安全。严格执行新《安全生产法》,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管,建立健全乡镇、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实现重点路段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城区消防设施全覆盖,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八)加强依法行政,提升服务效能,塑造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区政府将以人民期待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着力打造法治型政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让法治精神始终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严格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政府常务会学法、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落实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着力打造创新型政府。时刻保持抢抓机遇的紧迫感和知难而进的精气神,不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因循守旧、看摊守业的思想,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空间谋划红古、创意红古、发展红古。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凡是有利于加快转型、促进发展的举措、制度、机制,都要敢想敢做敢争取,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留给基层、留给群众、留给项目。坚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做到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继续开展“效能风暴”行动。

  ——着力打造清廉型政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细则》,做到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改进政风行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新形象。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
省院开展刑检业务专题调研督导活动
    为认真贯彻全省检察长会议精神,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