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精准扶贫路——平凉静宁县精准扶贫侧记
原标题:党旗引领精准扶贫路——
静宁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侧记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上,静宁县以培育党员先锋队、产业服务队、驻村帮扶队三支骨干队伍为主题,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历练,引导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决战贫困,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线。
扛起精准扶贫“先锋旗”
余湾乡是静宁县南部山区最偏远的乡镇,是全县精准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余湾乡结合苹果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生力军作用,在万里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党支部,设立9个专业化党小组,推行“区域化”党建格局,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在村级党组织和合作社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余湾乡大力实施“金果富农”战略,在韩店、韩马、王坪、苗岘4村集中连片建成富硒有机苹果生产基地1万亩,每个党小组负责一块基地,引导党员将技术指导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乡果农年产苹果2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党员先锋队的作用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出了产业与党组织“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打破大锅饭,实行分餐制,让党组织的职能更清、责任更细,党员带动群众致富的劲头就会更高。”说起设置产业支部带来的变化,苗岘村党支部书记辛赟峰深有感触。
典型的引领作用,在精准扶贫主战场上得到了发扬光大。静宁县充分发挥典型的说服力,紧盯产业发展走向和精准扶贫进程,大力推行“一线一支”产业党建模式,在果品基地、包装企业、社会组织当中先后建立了常津公司、格瑞合作社、创新果友、庆源果蔬等106个具有核心带动力的产业党组织,有效弥补了村级组织的专业技术服务功能“短板”,发挥了引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作用。
争做精准扶贫“擎旗手”
选好当家人,育好精准扶贫带头人,是静宁县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重点工作。县委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确立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一好双强”选拔标准,注重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等优秀分子中“拔旗杆”“选骨干”,确保全县150个贫困村村村都有“好当家”。
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界石铺镇崔岔村“当家人”赵文学一心扑在工作一线,在村道硬化路的工地上,他两肩土一脚泥,如期完成了15.3公里的村社硬化道路。在为群众改造危旧住房新修村部建设的工地,他没日没夜盯进度,帮助全村改造危旧房112户。近日,村民们都如愿搬进了新家,大家为“当家人”竖起了大拇指。
原安乡吉林村有一位年轻有为的致富能人孟金玺。近几年,他发展肉羊、土蜂养殖等产业,成为群众公认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去年,孟金玺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说:“村里虽然地理条件差,贫困户多,但压力就是动力,我要带着群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乡亲们早日富起来,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
为了培育精准扶贫骨干力量,静宁县启动实施干部人才支持计划,整合双联帮扶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等基层队伍,建立了710人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同时,选派150名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抓班子带队伍、调结构兴产业、抓扶贫促脱贫。
筑牢精准扶贫“主阵地”
日前,一场初雪悄然降临成纪大地。在静宁县古城镇田岔村,新落成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粉墙黛瓦,在皑皑白雪中分外显眼。配套完善的村级办公场所、开放式乡村舞台、标准化篮球场与独具特色的农民新居和谐地融为一体。古城镇田岔村的变化,是静宁县抓精准扶贫“主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静宁县受行政村数量多、县乡财力弱、基础欠账大等因素掣肘,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一直是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为此,静宁县借助精准扶贫政策东风,采取市上专项拨一点、双联单位帮一点、乡村组织筹一点、财政预算列一点、县管党费补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8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标准化村部113个,全县整体实现了行政村村部全覆盖目标。
村部建起来了,静宁县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支点”,围绕破解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探索建办村级便民服务站232个,推行乡村干部“跑腿代办”,确保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上事、办成事。
田岔包村干部刘晶告诉记者,以前群众缴水电费、电话费,甚至买一袋食盐,都要跑几公里路到乡镇上去。如今有了便民服务站的“四融平台”,缴费只需“一键搞定”,还能用它进行新农合、新农保等代理缴费服务和小额资金转账、网上农产品购需信息发布、农资代购等便民事项。依托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场所,目前全县已建成村级、企业电子商务网点162个。
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李娟淑 李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