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 ——舟曲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18.11.2015  09:18

  城乡交通便捷通畅、市容环境整洁优美、富民产业蓬勃兴起……走进舟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

  舟曲县根据县情确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6344”总体工作思路,首创“33221”精准扶贫识别工作法,从“谁来扶,帮扶谁,怎么扶”三个方面入手,将精准扶贫工作推向纵深。

谁来扶

  杜建国是舟曲县政协经济农牧环境委员会主任,也是舟曲县大川镇土桥子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这几天,他正在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土桥子村村委会商议劳务培训相关事宜,进一步推进土桥子村劳务经济发展。

  土桥子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是由6名干部组成,队员们分工协作帮助土桥子村开展各项工作。“要不是工作队为我们理思路、定规划,我们村的发展速度不会这么快。”村委会主任袁六军感叹道。

  为了破解精准扶贫工作中“谁来扶”的问题,舟曲县在全县19个乡镇组建由副县级以上领导任总包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指挥和副指挥,各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精准扶贫指挥部,在208个行政村组建由省、州双联单位下派干部或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任队长,乡镇副科级以上包村领导任副队长,县直单位双联干部、副科级后备干部和乡镇驻村干部为队员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并按联系村整合优化了省、州双联单位下派的帮扶工作队,层层动员部署,逐级传导压力,把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及时统一到省、州的决策部署上来。

  截至目前,舟曲县共下派党员干部1344人,在全县208个行政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同时,按照力量下沉,人员、资金和技术等向基层倾斜的总体思路,结合甘南州委组织部“千名挂职干部助推精准扶贫行动”,同时又选派87名优秀干部担任重点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121名骨干和年轻后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实现了全县208个行政村选派干部全覆盖,驻村帮扶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帮扶谁

  舟曲县坚持把精准识别贫困户作为解决好“帮扶谁”问题的突破口,首创“33221”工作法,确保扶贫对象精准,为深入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导。

  “33221”工作法即建立“县有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乡有精准扶贫指挥部、村有精准扶贫工作队”三级工作机制,采取优先进入法、筛选排除法、条件准入法3种精准识别办法,实行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两代表一委员”评议的两评议措施,落实村级公示、乡级公示、县级网上公告的两公示一公告制度。

  通过开展精准识别确认贫困对象、规范建档立卡工作,分类梳理甄别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全县建档立卡工作按期完成,识别出的扶贫对象高度精准,群众对评议结果普遍满意。

  在此基础上,舟曲县充分调动各乡镇积极性,制定出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战图、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保障网以及贫困户信息统计表,做到了图表上墙,挂图作战,任务到户。

  土桥子村有贫困户9户23人,在土桥子村委会办公室墙上的“精准脱贫作战图”上,详细罗列着这9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以及今后3年对这些贫困户“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使人一目了然。

  村民袁建恩是村里今年确定的精准扶贫户,他家由于两个儿子上大学而致贫。今年,村里为他发放了90只土鸡苗、两头仔猪,修建了一座蔬菜大棚,并帮他争取扶贫贴息贷款。袁建恩感慨地说,扶贫攻坚的“时间表”和“作战图”不光挂在了墙上,也印在了每个贫困户的心里。

怎么扶

  漫步在土桥子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枝叶浓密茂盛的葡萄架,葡萄虽已下架,可丰收的喜悦还未消散。

  舟曲县将精准扶贫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村因户施策,积极引导大川镇土桥子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所产葡萄深受城区群众欢迎,除了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外,部分还销往周边地区,实现户均增收1300多元。

  在“怎么扶”的问题上,舟曲县突出因户施策,紧紧围绕省州精准扶贫方案,结合县情实际,在省上“1+17”方案基础上,增加了动员社会力量助推精准扶贫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支持计划3个实施方案。同时,按今年计划脱贫的5400人人均1000元、其他贫困户人均500元的标准,结合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缺土地等因素,科学编制了入户项目计划。及时召开五级联动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工作推进会,各乡镇、驻村扶贫工作队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素质“四大提升工程”,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到户资金、金融资金、项目资金“四类资金”,逐村逐户制定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帮扶计划,明确扶持政策、措施、项目、资金和帮扶单位、责任人,做到了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舟曲县还整合培训资源,免费开展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2至3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等,通过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提升贫困人口能力素质和收入水平。截至目前,共完成劳务技能培训2.28万人次,农技培训3.05万人次,“两后生”培训2104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80人,“9+3”职业教育及扫盲培训4939人,技能培训持证率达到40%以上。(记者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