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19.09.2016  03:3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一曲曲熟悉的旋律在剧场回响,激起现场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动人的一幕。

  35个代表团、43台精彩节目;一部部文艺精品、一个个优秀剧目……8月16日至9月14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发展·创新——“24个字”鲜明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2016年7月1日,北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来自各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走上主席台接受表彰。他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无私奉献、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机遇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与多变,为社会注入强大活力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理念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面对新形势,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昂然树起中华民族新时期的精神旗帜。

  “‘24个字’既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既是努力目标又是行动指南。”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表达凝练,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用富强挺起脊梁,用民主护佑福祉,用文明提升境界,用和谐增强活力——

  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这是一个社会的努力方向:以自由助力出彩,以平等标注进步,以公正捍卫权利,以法治明确边界——

  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让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这是每一位公民的行为准则:爱国是基本的要求,敬业是立身的根本,诚信是处世的底线,友善是行事的规范——

  里约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奋勇拼搏,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国人胸中激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时代精神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价值观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作重大战略工程,毫不松懈——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第十二次、第十三次、第二十九次的主题均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相关。

  实践充分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然发挥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继承·升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内容仅一页A4纸,文后却盖有44个国家部委、中央机关的大红公章……2016年5月,一份《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在网上引发关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说,这是截至目前签署部门最多的一个备忘录。决策层面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共识,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正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征信制度。

  “自古以来,讲诚实、守信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房广顺指出,没有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就难以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和践行路径愈加明晰——

  这是道德的“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这是和谐社会的“压舱石”“定盘星”: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这是精神命脉的传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这是以上率下的践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理论愈加明晰,认知愈加深入。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渊源于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根植于反映时代发展特点的文化自信——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2016年4月以来,上海昆剧团先后把汤显祖四部戏曲代表作——又称“临川四梦”,带到美国纽约、捷克布拉格等世界各地的戏剧舞台上。

  “临川四梦”所到之处盛况空前,让全球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华戏曲与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密不可分,价值观自信正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到同一高度,提出“四个自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从“三个倡导”、“24个字”的科学表述,到从“文化自信”层面的系列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得到锤炼和升华,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的精神动力。

  深化·践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激发出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刚刚过去的G20杭州峰会,让世人见证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文化韵味、文明传承。

  骑自行车,有专门的骑行道路;在十字路口等待通过时,头顶上有遮阳遮雨棚……如今,许多到杭州旅游的游客都会感受到:来杭州旅游赏的是美景、品的是文明。

  2011年以来,杭州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讲座、一次互动讨论、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中间传递、扩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落细、落小、落实,才能不断深化,使其融入亿万人民的血液,化作自觉的行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寇清杰说。

  理念指导行动。近年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脚步驰而不息,已经融入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浸润于社会方方面面——

  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关键少数”带头走正路、干正事、扬正气,有力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诚信建设制度化……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局面;

  大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树立起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使人们从心底迸发出对善的敬重、对美的向往、对德的追求,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最高法在全国建立起“执行黑名单”制度、公安部部署专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史上最严”食安法强化生产经营者责任义务……扎实有力的措施,让社会风气不断向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14年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大校园,一句语重心长的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文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让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