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4级处置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 饮用水污染2小时内须报告

08.04.2015  10:08

  原标题:我省4级处置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

  饮用水污染2小时内须报告

   中国甘肃网4月8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首席记者 金奉乾)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及其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制订出台了《甘肃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预案》明确,我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分为4级。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我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分为4级

  《预案》明确,我省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分为4级:

  特别重大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I级):影响特别重大,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据有关规定确定。

  重大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Ⅱ级):因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污染导致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供水企业出厂水水质不达标,使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等受到重大影响;或者因生活饮用水污染,造成化学性中毒和(或)介水传染病流行,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跨市(州)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

  较大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Ⅲ级):因水源污染导致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以上供水企业出厂水水质不达标,使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等受到较大影响;或者因生活饮用水污染,造成化学性中毒和(或)介水传染病流行,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一般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Ⅳ级):因水源污染导致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以下供水企业出厂水水质不达标,使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等受到一定影响;或者因生活饮用水污染,造成化学性中毒和(或)介水传染病流行,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建立统一的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体系

  《预案》指出,省、市、县建立统一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并指定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直接向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分级应急响应

  《预案》要求,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事发地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响应原则,迅速启动卫生应急预案。经排查,如属于水源水污染,则提请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水源水污染进行应急处置。如属于法定传染病,则按相关卫生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如怀疑是投毒事件,应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参与处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边抢救、边调查、边处置、边核实的原则,具体负责实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病人的医疗救治,事件的调查、取证、控制和查处,中毒原因分析推断等工作。

  必要时通知下游水厂和居民停止用水

  《预案》明确要求,经现场调查和监测,初步分析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时,应建议当地政府并协助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程度,如停止排放、关闭闸门、打捞污染物、引水冲洗等,必要时通知下游水厂和居民停止取用水。同时,制定水质应急监测方案,及时掌握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趋势和动态变化。

  当确定生活饮用水水源和水质污染时,应通知供水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水处理工艺,强化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如源水污染以现有净化工艺不能控制时,及时上报建议停止供水,启动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各种媒体通告居民在事故未解除前,不得饮用污染的水。

  当生活饮用水污染危及人群健康时,应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如污染造成环境恶化,危及居民健康时应建议组织疏散人群。对可疑供水污染区域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

  渎职失职将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预案》强调,对造成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对在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