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之南部篇万木葱茏绿意浓

19.06.2014  16:50

      如果说秦岭是一把出鞘之剑,那么我省南部秦巴山地区便是这剑之魄。

  如果说长江是一条挥舞之袖,那么我省南部秦巴山地区便是这袖之魂。

  “这是一个宝贵的复杂地带”。5月下旬,当我们的脚步踏进我省南部秦巴山地区这片葱翠之地时,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话语萦绕心头。走进这块“宝地”,我们抬头见山,低头见水,满眼皆绿。

  我省南部秦巴山地区主要包括陇南、天水两市。秦岭从这里延绵向东,似屏如嶂,横亘我国南北之间;“两江一水”从这里蜿蜒东流,与长江汇合奔腾入海。

  这里,是我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南部基地”。

  近年来,在南部秦巴山地区,我省陇南、天水两市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以生物多样性和森林保护、水源涵养为重点,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

  治荒播绿,治水稳绿,决不让“达摩克利斯剑”威胁这片宝贵之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不断增加的人口生活需要,我省南部秦巴山区域森林、草地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破坏,生态功能持续退化,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迫在眉睫,决不能让“达摩克利斯剑”威胁这片宝贵的土地——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心愿。

  依托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陇南、天水两市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采取综合治理手段,使自然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种树!把砍掉的树种回来。

  站在天水市麦积区颍川河流域甘泉镇东山梁上,放眼望去,颍川河似玉带飘落山川之间,两岸一排排柏树整齐地“”在地埂上,守护着这片绿意萌动的大地,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这23.7万亩绿地,曾是荒地和农田,跑土跑水严重。”颍川河流域综合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玉成告诉我们,自2011年以来,覆盖麦积区颍川河、东柯河流域的“两川、四坡、十道沟”已完成大地埂绿化60.8万米、荒山造林2321亩、林带恢复2000亩、道路绿化45公里。“10年后,这里将成为‘大麦积’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治水!把流失的水寻回来。

  “陇南境内有大小河流3760条,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陇南市水土保持局治理科科长郭郁说,“正是由于山高沟深,坡陡土薄,这里成为我国四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搞好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就是保护生命之源。

  如今,陇南市广泛推行的“山顶梁峁林带,半山梯田缠绕,水窖田边配套,渠道依路布设”的治理模式,做到了“水不出沟泥不下山”。

  去年,被列为全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区的康县梅园沟、成县王家沟等4条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理念,将小流域建设成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新型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区域,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典型示范。

  防灾!把危害减少到最小。

  为防患于未然,陇南市建成了我省最先进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这‘一张图’上,我们可以随时查看全市1517个监测点的雨量、水位等信息。”陇南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杨宝山指着眼前的电脑屏幕说,“足不出户,我们就能在灾害来临之前迅速反应,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生态资源安全。

  如今,荒山岭变成了“绿海洋”。行进于我省南部秦巴山区,万木葱茏,绿波荡漾。

  “现在的陇南,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红豆杉、古银杏等苗木在江水滋润下茁壮成长,中药材、野山菌遍布山川。”陇南市林业局动植物管理站站长杨飞禹介绍说,目前,陇南森林覆盖率达到40%。

  而在秦岭以北的天水市,自1999年以来,通过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9%,特别是140多万亩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后,水土流失状况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为生态产业做“加法

  既要使“绿色宝藏”生生不息,又要让农民通过生态建设发展产业奔小康,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让浓浓绿意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建设方面笃定前行的陇南、天水人民,开始给生态产业做“加法”,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催生生态效益最大化。

  “别看这些小果子现在不起眼,等到它们成熟后,那可是无价之宝。”在陇南市武都区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一株株刚结出小果的油橄榄树散发着淡淡清香。护林员杜荣华说,自1991年以来,这2500多株油橄榄树在这片荒山上生根发芽后,不仅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今,武都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区域,全区发展油橄榄30万亩785万株。去年,全区产油橄榄鲜果1.1万吨,榨油1600吨,实现综合产值5.5亿元,橄榄油产量占全国的93%。

  虽已过了采茶时节,但漫步康县阳坝梅园沟,却依然能感觉到这里独有的芬芳。这片被人们称之为“氧吧”的“绿色海洋”孕育着5万多亩茶园。梅园沟深处,52岁的女主人唐太英说:“以前种粮食,收入不高。现在我家种茶园、种天麻,日子越来越好。

  在成县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刚刚完成高接换优的核桃树轻吐翠芽,只待来年开花结果。“结合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目前全县已建成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1100万株。”示范园主任胡永辉说,成县还采取“林粮间作”和“地埂核桃”等模式,大力推行大田核桃栽植,基本实现了核桃适生区全覆盖,使其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特色林木结出了“金果子”。目前,陇南市以核桃、花椒、油橄榄、银杏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产值达到30亿元,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到2015年,陇南市计划种植625.3万亩,总产值实现44亿元。

  这个夏季,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天水地区也是花红柳绿,果园飘香。作为天水市最具亮点的特色经济产业,“花牛”苹果久负盛名。今年,麦积区南山优质花牛苹果基地的1400亩苹果树长势良好,鸡蛋大小的青苹果挂在枝头。

  “10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撂荒地,自打种了苹果后,不仅我们农民的腰包鼓了,还改善了这里的生态小环境,气候湿润了许多。”基地负责人武正全介绍说,靠“花牛”苹果种植,以前村里的“穷光蛋”脱贫致富了,收入好的种植大户一年下来能赚20万元呢。

  “目前,天水市森林面积达765万亩,而特色经济林面积就有345万亩,几乎占了一半。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其余为花椒、樱桃、核桃等林木。”天水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全顺告诉我们,到2013年底,仅“花牛”苹果产值就达到27.5亿元。510个果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5.8万户,实现收入5.5亿元。

  以绿为景,低碳环保,“无烟工业”助推生态建设

  从阳坝到康县县城,我们的车子沿着盘山路一路前行,几乎被这片绿色的海洋淹没。车窗外,白墙灰瓦的农家小屋星星点点,像是洒落其间的粒粒珍珠。

  “康县就是一个生态旅游大景区,村村有山水、处处有景观。”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张小虎介绍说,康县对350个村整体进行规划,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设计,使乡村和当地自然山水相融合。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无烟工业”——生态旅游业,成为我省南部秦巴山地区的现实选择。

  走进康县白杨乡枫岭村,除了不绝于耳的啾啾鸟鸣声和映入眼帘的茂密棕榈树,还有一棵引人注目的桂花树。“这是一棵已有1500岁‘高寿’的桂花树,每当开花时节,十里飘香,所以这里也叫‘桂花庄’。”白杨乡党委书记张康利兴致勃勃地说,依托这一特色生态景观,枫岭村综合利用村内自然资源,精雕细琢,打造出了一个溪流、奇石、棕榈、古树、民居动静互衬、相映成趣的生态旅游精品村,成为康县南部最具风情的原生态旅游村。

  “桂花庄只是康县百公里生态旅游风情线的一部分。”康县林业局副局长、绿化办主任张社宝说。在康县着力打造的130公里生态旅游风情线上,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一座座漂亮崭新的民居,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景点,使这座绿色小城彰显生态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约2公里处的豹子沟珍稀植物园,是天水市区的南部生态屏障,绿化覆盖率达到80%。2011年,天水市依托中德财政合作造林生态建设项目,在园内建起了森林体验中心及长约2公里的探险通道,以此发展森林文化旅游。如今,这一植物园已成为天水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陇南、天水两市抢抓机遇,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不断优化旅游结构布局,着力打造了一批森林、乡村旅游景区,促进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据统计,2013年,陇南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61.2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73亿元。这其中,生态旅游的贡献不容忽视。

  “我们脚下的每一寸绿地都是大自然的宝贵馈赠,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尊重她、爱护她。”王全顺说。

  在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道路上,身处我省南部秦巴山地区的人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不懈努力的。(甘肃日报记者张倩李繁荣)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