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大西北的书画之乡

25.08.2014  20:31

8月18日通渭书画艺术节上,画家陈华民正在创作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日前,甘肃省通渭县第四届书画艺术节开幕,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百余名书画家聚首通渭,在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挥毫创作,再掀通渭书画热潮。

翰墨飘香,精品迭出。除了现场创作之外,艺术节还展出了欧阳中石、张改琴等大家的书画珍品。无数书画爱好者闻风赶来,一时间,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人山人海。大饱眼福之余,很多人还买到了自己钟情的书画作品。

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立足该县浓厚的书画文化土壤,扶持书画产业,以书画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副县长黄强说,通渭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是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工作的一部分,体现了通渭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4.67万人,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

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人,其中有中美协会员5人、中书协会员35人。全县书画爱好者甚多,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在通渭的大街小巷,很多店铺都用字画做装饰。记者走访了多个农家,不管家境如何,中堂都挂有字画。据不完全统计,通渭民间书画收藏总量达200万余件。

因为其深厚的书画土壤,通渭县此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书画产业链。全县有画廊、书画中介等专业书画经营组织350多家,从业人员数千人。

通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培育发展龙头,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的模式,推动通渭书画产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通渭书画品牌,努力把通渭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书画采风基地。

抱团谋发展,合力打品牌

由于长期以来各个画廊、装裱店分散经营,难以发挥“抱团”优势,故未能形成聚集效应,做成品牌。通渭县从培育书画产业发展龙头、组建成立通渭画廊协会入手,着力推动该县书画产业转型升级。

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2013年8月,通渭画廊协会在县城西郊的悦心国际书画村成立,168家画廊入会。通渭县从文化部门抽调1名干部派驻协会工作,参与日常管理,架起政府、协会、企业沟通的桥梁。

杨正虎在通渭经营着一家画廊,“以前我在县城租了一间书画工作室,可以说是‘单打独斗’。加入通渭县画廊协会以后,在协会的统一运作下,书画销路更加广阔了。

通渭画廊协会会长廉牛辉说,协会工作的宗旨就是加强全县画廊、工作室、艺术品公司、书画家之间联系,开展国内外书画交流,不断提高会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做好中青年书画家的艺术展览和市场推介工作,活跃和规范书画市场。

画廊协会成立一年来,书画展览、讲座、拍卖、艺术交流等活动异彩纷呈。廉牛辉介绍,“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协会邀请中书协、中美协会员以上书画家举办大小规模活动110余场,参与人数达13.8万余人次,成交书画作品价值总额达18.6亿元。

既要有大师,还要懂市场

通渭画廊协会紧紧依托书画村的资源优势,邀请国内知名书画家在悦心国际书画村开设个人工作室,目前已有丁杰、吴涛毅、张永基、陈华民、法闻法师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书画家在这里挂牌开设了工作室。

为了提高通渭书画知名度,经多方积极努力,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在通渭县开通。同时,协会着手在全国设立通渭书画展示、销售窗口。驻北京办事处设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即将投入使用。

在本届书画艺术节上,记者见到正在工作室创作的画家陈华民。当日刚刚有人买走了他的两幅作品,每幅画1.6万元。他说,他走过全国很多“书画之乡”,但比较起来,通渭的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是最好的。他认为要把书画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大师云集,二是要懂得开拓市场。“通渭国际书画村和通渭画廊协会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目前,通渭书画产业已初步形成创作、装裱、展览、鉴赏、销售一条龙的市场化格局。书画界人士说,画廊协会的成立,使许多画廊集中到书画村,购、销书画都很方便。加之入驻的大师名家,对于外地客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规模效应、品牌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

通渭画廊协会给通渭书画注入了现代市场思维,成为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而随着书画产业的发展,又为通渭聚集了人气,增添了活力,辐射带动了通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3亿元,同比增长13.5%;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6亿元,增长4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记者 林治波、曹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