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准扶贫持续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 甘肃 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实施了三大精准扶贫行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着眼“谁来精准”,2012年以来,甘肃省组织实施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4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5万多个行政村的101.3万贫困户,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拉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序幕。
着眼“精准什么”,2013年以来,甘肃组织实施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扣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六大突破”,推动扶贫资源向攻坚难点和薄弱环节精准配置,全面铺开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着眼“怎么精准”,2015年以来,甘肃又组织实施了“1+17”精准扶贫方案,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道路、饮水、住房、教育、医疗、金融等17个专项行动支持计划,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42万人减少到去年的317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0.5%下降到去年的15%
成为甘肃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双联行动
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省委立足脱贫攻坚新实践、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双联行动为平台和载体,全省上下坚决贯彻省委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扶贫攻坚最大任务,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六大任务”、精心打造“三大工程”,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搭建起了帮扶贫困村户的“直通车”、加快脱贫步伐的“助推器”、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历练干部作风的“大课堂”,收到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基层得加强、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双联行动成为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民生工程的最大亮点,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干部的衷心拥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全省各级1.4万多个双联单位联系1.5万多个村、40.8万名双联干部联系101.3万贫困户
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209家省外单位主动帮扶
六大任务
宣传政策
促进发展
强基固本
反映民意
疏导情绪
推广典型
三大工程
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
打造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
打造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1236”扶贫攻坚行动
我省组织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扣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围绕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个核心:
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两个不愁:
不愁吃、不愁穿
三个保障: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六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资金支撑
富民产业培育
公共服务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
能力素质提升
“1+17”精准扶贫方案
2015年,我省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根据“1+17”精准扶贫方案,甘肃将分两步走:
从2015年开始,前三年集中攻坚,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后三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个《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意见》
《意见》提出,紧盯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城乡一体化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区域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
饮水安全
富民产业
金融支持
农电保障
电子商务
劳动力培训
交通扶贫
教育扶贫
人才支撑
危房改造
卫生扶贫
驻村帮扶工作队
易地搬迁
文化扶贫
实绩考核
生态环境
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