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摘穷帽”
2001年以来,国家安排中央投资,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搬迁贫困群众680万余人。“十二五”以来,在认真总结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经验基础上,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231亿元,搬迁贫困群众394万人,并因此带动了用于工程建设的中央部门资金和地方投资、群众自筹资金近8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发展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96亿元,连同地方投资7亿元,支持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36万人。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编制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继续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政策协调指导,更加注重精准扶持,因地制宜探索搬迁安置方式,加大安置区建设力度,强化移民技术培训,狠抓后续产业培育,促进迁出区生态恢复,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和发展问题。
脱贫攻坚的根本之举
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甘肃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搬迁贫困群众22.4万户111.6万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易地扶贫搬迁已成为甘肃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根本之举。一方面,甘肃全力提升弱项、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列入每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全力加以推进。另一方面,甘肃将易地搬迁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按照“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要求,对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区域需搬迁的贫困人口进行详细摸底,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搬迁需求,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甘肃在全面调查搬迁对象分布及数量、安置资源等情况基础上,编制了中长期实施规划,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库,通过明确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合理确定年度搬迁目标和建设时序。
目前,《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已及时调整——全方位规划了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环境、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坚持住房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等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此外,甘肃还加大省级财政配套力度,每年统筹安排11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在国家补助6000元的基础上,人均安排省级配套2000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原则,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独唱”变为“合唱”,有效提升了项目整体效益。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安置方式,成为甘肃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时的一大特色——在就近搬迁安置模式基础上,探索形成利用新开发土地大规模集中安置、城镇化安置、国有农(林)场安置、依托园区安置、跨县区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
甘肃将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十三五”期间适宜搬迁建档立卡户的搬迁任务,早日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生活。
咬定青山,“八仙过海”
清水县是甘肃58个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区)之一。近年来,清水县紧盯农村立地条件差、农民住房条件差等短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主要民生工程。经过十多年努力,全县2852户、1.37万人“挪出了穷窝”。
赵尧村是清水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获得利益较大的村子之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站在村民李永安新家二楼平台上看到,全村70户村民的房屋错落有致,安定祥和。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住得稳”才是关键。为此,清水县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由县政府统筹协调,尽量将项目向赵尧新村倾斜——共投入项目资金400万元,为赵尧新村建设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从2005年开始,清水县通过“整村搬迁、梯次搬迁、城镇安置、村组合并、项目整合”5种搬迁模式,累计投入资金9.27亿元,31个村子2852户、1.37万人搬出了深山。预计到今年底,清水县还将有40个村庄2754户1.35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广河县是国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回族、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现有贫困人口7.44万人,贫困面达36.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为广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以及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迎着清晨的阳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方方整齐有序的院落在道路两旁铺展开来。大庄村小学教学楼里,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读课文。
2004年至今,广河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共建成安置点12个,在建7个,完成投资1.31亿元,共建成住宅1334户、入住1289户。到2017年,广河县将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农户实现“应搬尽搬”。
“从去年到今年,我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很高兴。现在我种地有了保障,不再‘靠天吃饭’,挣钱的路子也宽了。”搬迁至天祝县南阳山片2号移民点的惠玉珠说。
惠玉珠的家原来在海拔2000多米、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天祝县松山镇中大沟村中大沟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可耕地少,行路难、饮水难、浇水难、看病难“四难”问题突出。
如何解决“惠玉珠们”的难题,让农牧民彻底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成为摆脱贫困的惟一现实途径。
2012年,天祝县实施的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工程,让“惠玉珠们”迎来转机。政府承诺为搬迁户每户补助8.9万元,用于住宅建设和产业发展。2014年2月,惠玉珠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政策号召,率先走出大山,搬往平川,开启幸福美好新生活。
惠玉珠对现在的新家很满意,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期,政府又为我们申请到户均13万元的低息贷款,贷款期限为30年。我们可以偿还部分外债,剩余部分还能投入到设施农业中。”
东岔镇盘龙村是天水市麦积区的一个村落,自然条件很恶劣,是该区重点扶贫开发攻坚村之一。
麦积区将盘龙村列为全区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实施村。目前,建筑面积约为7486平方米的盘龙新村住宅工程,已经在交川河畔全面建成,全村77户359人全部迁入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