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让丝路文明绽放异彩
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立体交通助推甘肃旅游快速发展
甘台旅游交流合作活动
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成立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甘肃旅游带给人们太多惊喜。
2015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5亿元。时间倒回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甘肃全年接待游客4291万人,旅游收入237亿元。5年间,全省旅游收入翻了两番,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29.6%、32.7%。
伴随着旅游快速增长新常态的形成,甘肃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更加便捷畅通,旅游景区品质全面升级,旅游商品开发渐成特色,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甘肃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大布局助推大发展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为做大做强甘肃旅游,“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先后出台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的实施意见》,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壮大。
2014年底,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议就推动旅游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甘肃建设旅游产业强省的集结号。会议同时提出瞄准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可回头性,把基础打好、把资源用好、把服务做好,努力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同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我省将全力推动旅游业深化改革创新,力争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0亿元。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型升级,把甘肃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此,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资金,作为省级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资金,三年将融资30亿元加大旅游投入,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2015年,我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重点围绕我省大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融合创新、投资消费、乡村旅游富民、服务质量提升、政策引导驱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6条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具体措施,鲜明地将旅游消费和投资作为双热点培育。这一制度创新,开启了我省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省委、省政府的全面布局,以及一系列利好举措的助推下,甘肃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到“十二五”末,全省旅游接待人数52008.46万人,比“十一五”增长266.17%,较“十二五”18%的目标任务高11.45个百分点;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80.1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316.48%,较“十二五”20%的目标任务高12.67个百分点。
大景区建设稳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作为“十二五”期间甘肃旅游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旅游大景区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2013年,我省首次提出在全省建设一批旅游大景区,以促进旅游大发展。2014年,我省编制下发了《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全省旅游大景区建设全面启动,并上升为全省经济建设总体布局。规划提出将分步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黄河三峡等20个大景区。当年,一批围绕大景区建设的重点项目陆续实施,敦煌“龙兴天下”等投资20亿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加快建设。
2015年,20个大景区建设稳步推进。首批8个大景区管委会的组建和建设性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批12个大景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也在加快,目前,除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属军队管理,由所属部队制定管理体制方案,并向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报备外,其余19个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修改稿)已全部报省政府审定。
A级旅游景区创建取得新突破,天水麦积山、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河三峡、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关——玉门关、张掖丹霞四个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进展顺利。莫高窟景区实现了数字化运营管理,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实现开门红,开园以来接待游客7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亿元。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到227家,其中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81家。
随着甘肃旅游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大景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旅游项目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实施旅游项目1252个,总投资2966.5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倍;实际完成投资1159.23亿元,较“十一五”增加1.96倍。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充分发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谋划成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与兰州银行、甘肃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夯实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再掀厕所革命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我省旅游厕所、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我省全篇布局,扎实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旅游交通畅通工程和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15年,我省制定《甘肃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2015—2017年)》,掀起新一轮厕所革命。《方案》提出通过政府主导,并借助社会力量加强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弥补旅游公共服务中的短板,到2017年底,全省标准化旅游厕所达到5000座。截至去年底,全省新建和改扩建691座,超额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旅游厕所4400余座。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旅游交通突飞猛进的5年,全省旅游交通呈现出航空、铁路和公路立体化大发展态势。航空方面,已开通兰州、敦煌两个国际机场,开通第比利斯、圣彼得堡、法兰克福等16条国际航线,以“航空+旅游”方式启动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五市连线冬春航空网络旅游市场。铁路方面,开行了嘉峪关方特号、金张掖号等9大品牌旅游列车,开通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的城际铁路,兰新高铁全线通车,全省东西沿线的旅游城市实现了串联,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公路方面,随着2015年十堰至天水(甘肃段)、金昌至阿拉善右旗(甘蒙界)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我省与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通道全部打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景区连接道路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省85家4A级以上景区中,53家已经实现高速出口至景区间连接道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
城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内重点旅游城市、3A级以上景区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敦煌莫高窟、平凉崆峒山等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启动运营。
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速。兰州市、敦煌市开展了智慧旅游城市创建试点,敦煌市列入全国第三批标准化城市。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平凉崆峒山景区智慧旅游景区试点正在推进,莫高窟景区实现了数字化运营管理。适应互联网发展,在线旅游企业异军突起。
旅游宣传打出组合拳“绚丽甘肃”名扬天下
我省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长期以来,我们的旅游资源“藏在深闺无人识”。“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打了一场漂亮的“宣传战”。
以“精品丝路,绚丽甘肃”品牌形象为中心,整合资源,聚焦发力,“十二五”期间省上共整合旅游宣传资金3.6亿元,先后在CCTV-1《朝闻天下》《新闻联播》栏目,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首尔、大阪地铁站灯箱,香港铜锣湾、纽约时报广场LED屏幕,facebook等30个优质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宣传放大效果明显。
强化节会聚合效应,“十二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每年举办一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分别在兰州、嘉峪关、敦煌、张掖等地举办了开幕式,节会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出席,节会以构建新的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关系,打造“精品丝路·绚丽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对外开放的国际形象为重点,共签约各类旅游项目750项,签约资金3767.1亿元。
着力深化交流合作,牵头成立中国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积极融入中国黄河旅游推广联盟、青藏铁路旅游推广联盟等旅游联盟,与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观光协会、中国台湾观光协会签署合作协议。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出台了《甘肃省旅游局关于鼓励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的补贴办法》,建立健全“省级统筹、市级配合、企业参与、内外联合”的旅游大联动促销机制,初步形成形象宣传、产品推介和客源招徕三位一体的现代旅游营销体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先后在韩国、中国港澳、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设立甘肃旅游海外营销中心。
坚持“黄金周”与“冬春季”两手齐抓,提前谋划,精心部署,形成了“黄金周”旅游接待连年火爆的局面。有效整合各市州冬春季旅游资源,策划推出特色冬春季旅游产品和活动,协调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在冬春季期间主要旅游城市淡季不停航,切实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强劲旅游扶贫作用凸显
“十二五”期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旅游扶贫已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
2013年至2015年,安排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759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编制完成《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从全省58个县(区)筛选了605个贫困村,推荐申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464个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
2015年,我省旅游发展资金安排了2026.4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及37个旅游试点村项目、标志标牌建设和规划编制,切实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5年全省共有17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17%。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514个,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58.13亿元。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城郊休闲型、农业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五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贫困乡村脱贫步伐不断加快,贫困农民持续增收,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逐渐形成。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渐成规模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借助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使文化在融合中更有活力,旅游在融合中更具魅力。投资1.8亿元的《敦煌盛典》大型沙漠实景演出于8月15日正式推出。《敦煌神女》等剧目实现了常态化演出,敦煌宾馆、太阳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特色文艺演出在旅游旺季定时演出。
旅游与户外活动体育赛事融合紧密。目前,已建成首旅集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9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培育形成了嘉峪关滑翔赛、兰州马拉松、张掖汽车越野赛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10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全省已建成兴隆山滑雪场等13个滑雪基地。各具特色的节会、体育赛事、户外活动已成为一个个“流动的景点”和“移动的景区”,成为拓宽旅游市场、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融合。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为契机,建设医食养生、针灸保健养生等健康旅游品牌基地,开发岐黄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度假等系列保健养生旅游产品,同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全省现有52个景区(点)为游客提供养生保健产品,整体带动20多个县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旅游商品开发特色鲜明。“十二五”期间,积极组织文化旅游商品企业连续5届参加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选送了13个系列427件商品,获得了1金、5银、3铜的好成绩。在2015年举办的中国“百佳十强”旅游商品评选活动中,我省选送的敦煌藻井壁画丝巾被评为中国“十强”旅游商品,肃南裕固族风情挂件、陇南白马昼系列、敦煌九色鹿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百佳”旅游商品。
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为契机,大力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全省旅游市场秩序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入开展《旅游法》宣传和贯彻落实,探索建立了1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强化依法治旅综合监管合力。“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2618次,出动执法人员9300人次,注销旅行63家,行政处罚32家,处罚违规导游人员132人。全省共接到旅游投诉1722件,受理1468件,办结1468件,结案率100%。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创建,有力促进了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强化旅游人才培养,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依法落实旅游安全监管责任,制定和实施了加强旅游安全生产、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旅行社安全规范等系列旅游安全配套制度。深入开展了全省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旅游包车专项整治、旅游安全领域“打非治违”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对旅游经营单位的检查覆盖率达到95%。全面落实高风险旅游项目责任保险,及时核定公布主要景区最大承载量,制订了流量控制方案,确保了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发展。
回首“十二五”,甘肃旅游熠熠生辉;展望“十三五”,甘肃旅游还将绘就出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