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强化顶层设计 创新扶贫机制

04.07.2014  11:04

  甘肃,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

  多年扶贫开发,甘肃圆了世代温饱梦。但与全国相比,甘肃,依然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

  新一轮扶贫开发,对甘肃来说,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一连串难题无法回避。靠以往方式、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已难以奏效。

  没有甘肃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甘肃,怎样才能补上全面建成小康这块最大的“短板”?

  除了激流勇进,甘肃别无选择!去年以来,甘肃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了贫困县监督考核机制、“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等一系列新机制,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扶贫攻坚汇聚了持久的澎湃动力。

   创新考核工作机制,全面建立以扶贫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

  新一轮扶贫攻坚,甘肃先转指挥棒。

  考核是个指挥棒,上面考核什么,下面就集中精力干什么。

  长期以来,甘肃的贫困地区与其他地方一样,政绩考核偏重于GDP,导致这些地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做大GDP上。

  甘肃深刻地认识到,不改革这种考核机制,扶贫开发“县抓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告别传统“以GDP论英雄”的思维,建立起以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机制。2013年,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决定今后对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县市区,紧紧围绕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核心任务,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从而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按照中央“蹄疾步稳”的精神,省委省政府还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先行试点,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会哭的娃儿有奶吃。在甘肃,一些地方戴惯了贫困帽,“冬暖夏凉”,舍不得脱。

  为了引导干部群众克服“等、靠、要”、不愿摘掉“贫困帽”的惰性思想,使考核真正成为调动贫困县脱贫致富积极性的高效“指挥棒”,省委明确提出,把扶贫攻坚工作业绩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按照A、B、C、D四个等级,甘肃除对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考核结果为B级的正常履职外,A级的,注重提拔使用;C级的,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职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D级的,采取降职、免职等组织调整措施。

  同时,甘肃建立了“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片区县、贫困乡,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一些领导干部对扶贫开发工作心中无数、手中无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甘肃建立了“逢提必下”机制,让接地气、察民情成为常态。规定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后都应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锻炼1年。新考录和没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

  在政绩考核风向标的指引下,如今,在甘肃的贫困地区,如何培育富民多元产业,让当地农民腰包鼓起来,成了干部考虑的头等大事。

   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多年的积贫积弱,造成甘肃基础设施欠账严重,给发展带来很大阻力。

  到2013年底,甘肃仍有54%的通村道路没有硬化,还有50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如果走路、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脱贫致富?

  症结在哪里?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原因就在于以往的扶贫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碰到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靠这样撒胡椒面,难以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此,甘肃改变以往单一、零星的扶贫措施,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按“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到村到户的扶贫。

  甘肃还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今年大幅度增加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14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预算资金由去年的2.6亿元增加到11.5亿元,增幅达5倍多。

  仅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无法满足广大老百姓加快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去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转变单一依靠国家补助的思路,建立起申请国家补助、争取银行贷款等相结合的多元筹资机制。甘肃省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未来5年,国开行将累计投放扶贫开发贷款800亿元,开展贫困地区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

  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信贷资金投入,甘肃省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源头上解决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分散零碎、效益不高的问题,大大加快了扶贫开发的进程,最大限度地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甘肃省已在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三大片区”和“插花型”县区的临夏、东乡、武山、通渭、两当、临潭、山丹等7个县先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今年将在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17个插花型县市区逐步推开。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到2018年,甘肃省所有贫困村将有望通上沥青(水泥)路,有效解决农产品外运难、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到2015年,全部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在不断放大。加大扶贫贷款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甘肃省加大金融扶贫资金投入,通过设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实施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专项金融扶贫产品,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这一老大难问题,为贫困村打开了一扇发展之门。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如何用好管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为了切实保障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今年,我省改革和创新扶贫资金分配方式,以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片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扶贫成效等六大因素为主,以脱贫时序为补充,对扶贫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并修改完善了整村推进、互助资金、对口帮扶等6个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堵塞制度漏洞。

  以往的扶贫项目审批往往是从上到下的管理,报到省里批准,未必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起,我省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项目审批、资金拨付流程,将项目审批权原则下放到县,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

  一系列的机制创新,使得权责统一、监督到位,扶贫项目和资金得以在阳光下运行。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在甘肃,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40万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双联干部”。

  2012年的春天,甘肃省启动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省、市、县、乡四级40余万名干部,以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县市区、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直接联系1.6万个村、67万个农户(特困户40余万户)。

  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两年多来,从千里河西到陇东大地,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从驻甘部队到中央在甘企业,各级干部陆续走出办公室,背负行囊,下乡驻村,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联村联户扶贫解困。

  借着双联行动的及时雨,村民们盼望的路通了,电来了,水渠修好了……整村发展规划正一步步变成现实。陇原大地上,一个个贫困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发展。

  在扩大省内机关和干部帮扶成果的基础上,我省还利用双联搭建的平台,探索完善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动员和组织省内有帮扶意愿的各行各业的企业、党员和群众参与到扶贫攻坚中。

  两年多来,双联行动的帮扶对象从刚开始的58个特困县市区拓展到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城市贫困户,帮扶力量由在职干部拓展到了离退休人员、农村致富能人、民营企业家、中央驻甘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还有“人大代表在行动”“委员助推双联行动”,让8万多名人大代表、1.6万多名政协委员大显身手,给困难群众出点子、扶产业,帮他们脱贫致富。

  齐心协力扶贫攻坚,和衷共济同奔小康。甘肃省除了强化定点对口帮扶、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外,还拓宽视野,利用各种渠道,推动省外发达地区的市县乡村、企事业单位与我省贫困县乡村结对帮扶。

  双联行动一开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便亲自协调和牵线搭桥,让全国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他的联系点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家岔村缔结为友好共建村,努力走出一条“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新路子来。

  为了帮助帮扶村村民开眼界,蓉中村将当地一批选拔出来的村民送到了福建,学习工商管理和小微企业创建,培养了一批能扎根农村,又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营销能手、创业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五彩斑斓的脱贫致富梦,在甘肃这片贫瘠的土壤中,开始发芽。

  全国工商联也实施了“民企陇上行”行动,30家直属商会与我省18个国家特困片区县签订了对口扶贫开发合作协议,开展对口帮扶。

  “双联行动既是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也是社会扶贫的舞台,更加充实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省扶贫办主任周兴福说。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来自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省份的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我省56个片区县结成帮扶对子,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和先进技术,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致富经验,在甘肃奏响了一曲曲充满阳光和深情博爱的交响乐。

  “善战者,求之于势。”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乘势而上,向着扶贫深水区进发,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的精神。甘肃,虽然条件差、底子薄,但只要通过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就一定能改变贫困面貌,谱写出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记者宋振峰)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