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一个贫困县的摘帽故事

02.04.2015  08:43

  核心阅读

  扶贫要精准,才能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和浪费,甘肃临洮县正依靠这一思路,力图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扶持要精准,对症下药,做强产业增加收入;补贴要精准,杜绝撒胡椒面,搞好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脱贫;对接要精准,每一个贫困户紧连每一个干部,农民不脱贫,干部责任不脱钩。

  精准化给临洮的扶贫工作装上“瞄准镜”,成效显现,两年减贫两万人,为整县脱贫打下基础。

  面对千亩荒地,龚志荣踌躇满志。

  “这里将来建百鸟园,那里将来建狮虎山。路边全是核桃树,地里种上中药材。”坐上他的越野车,我们在小丘间上下颠簸,满耳听得龚志荣的宏图大业。

  龚志荣是甘肃省临洮县三益村村民。在该县“精准扶贫·能人引领”战略的棋局里,他是重要的一粒子,村民都指望跟着他摆脱贫困。

  临洮,古长城的起点,现在是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之一。2013年,临洮县有贫困人口11.21万人,贫困面22.66%。如今,靠着精准扶持、精准施策、精准对接,贫困人口减少到9.18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8.59%。按照规划,到2016年临洮将实现整县脱贫,减少贫困人口8.17万人,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达4640元。

   精准扶持,做强产业支撑

  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的,是识别精准。临洮县副县长朱殿铖说:“要把哪些是低保户、哪些是贫困户、哪些已经脱贫、哪些将要脱贫这些底子先摸清楚。”

  为此,临洮统一制作了农户基本情况检索系统和扶贫重点人口档案信息平台,先后两次对全县323个村、47.97万农业人口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2.66万户、11.21万人。

  找准了病灶,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临洮把推进产业示范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举措,按照“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的思路,制定了产业示范村与潜力村的建设标准。朱殿铖说:“产业支撑,一定要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进行有特点的产业培育,谋求跟市场对路的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临洮县为323个行政村,确立了畜草、马铃薯、蔬菜、花木、中药材、劳务6大类28个主导产业。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村,确定为示范村,提升壮大;对产业规模小但发展环境较好的村,确定为潜力村,扶持培育。

  比如普济寺村,根据其纬度、海拔、土质等因素,确定高原夏菜为主导产业,定为示范村,注重提升。同时,该村也有养羊的客观条件,县里给它定为养羊的潜力村,农户想养羊,政府提供建羊舍的补贴和基础母羊。

  就这样,去年,临洮提升产业示范村125个,培育潜力村130个,覆盖当年所有整体脱贫村。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8944万元,建成20万亩蔬菜基地、50万亩马铃薯基地、3万亩花木基地、13万亩中药材基地,带动全县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2722元。

  临洮县还分年度规划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为所有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计划,逐户明确了产业扶持项目、技能培训内容和帮扶人员,做到了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和帮扶人员精准到户。抽调452名县乡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精准培训1200多场次,培训农民8.2万人次。

   精准补贴,激励农业合作

  除了扶持产业,临洮还在更广义的层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精准施策,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普国海家有地缺人种,同村陈得军家里地少,大型农机具“喂不饱”。

  两家一联姻,不就皆大欢喜了吗?在普济寺村,他们正是这么做的。普国海家里流转来20亩地,种高原夏菜。但家里人少,一年下来从种到收很费劲,还影响收成。像他这种情况,村里情况比较普遍。青壮打工去,耕地老与妇,地里活儿谁管?社会组织来服务。

  临洮在普济寺村扶持组建了全县第一家农机服务公司。陈得军联合了几家有大型农机具的农户,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专门为普国海这样的农户提供耕地、播种、收货等外包服务。

  小麦60元/亩,中药材400元/亩,按亩计价,干完收钱,“地机”联姻,皆大欢喜。

  这么干,最大的好处是盘活了沉淀资金。临洮县县委书记石琳算了笔账:种土豆的话,大型农机一天可以耕种30亩左右,而农户人均也就两三亩地,农机具经常闲置。不光沉淀了财政资金,还沉淀了农户自己的钱。因此,“补贴不能撒胡椒面,要给农机合作社。如果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开以后,农户的耕、种、收都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来解决,那么田间管理交由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完全没问题。”他说。

  目前,临洮还在筹备组建一批由技术人员和规模大户牵头的农技服务合作社、牧医服务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各部门单兵作战变为集团化作战,拉列项目清单,按扶贫需求配置资源。”石琳说,今年计划通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扶贫、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农民培训等17项“微改革”,着力破解产业开发水平低、农产品销售难等突出问题。

   精准对接,落实帮扶责任

  好制度、好做法一旦明确,就得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不能虎头蛇尾。“责任精准、考核精准,非常必要。”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表示,“现在甘肃实施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每一户群众的扶贫工作,和每一个干部紧紧连在一起,责任落在每一个干部的身上。农民不脱贫,干部责任不脱钩,这就形成了一种长效的机制。”

  为保障精准对接,临洮创新完善了四大机制:一是县乡干部包乡联村扶户责任机制,抽调632名工作人员组成144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不走的帮扶队伍;二是扶贫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及奖励机制,将乡镇扶贫工作绩效占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权重由30%提高到了65%,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镇村干部驻村服务群众机制,按照每村1名包片领导、4名驻村干部的人员配备标准,明确规定乡镇包片领导每周至少进村1次,驻村干部每周至少要有3天到村开展工作;四是基层组织保障机制,创新实施“能人引领、强村带动”工程。

  屏蔽此推广内容以“能人引领”为例,龚志荣就是“能人”。在兰州打拼20多年,已有一定产业的他,决定返回家乡,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他组织100多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将村里闲置的土地流转到了一起,并聘用村民在合作社工作。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转1.3万亩,龚志荣也已投资了近2000万元,种植了核桃、红富士等经济林果。

  目前,临洮已选拔802名致富能人进入村级班子,覆盖面占全县行政村的72%,牵头创办合作社132个,培育出了一大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市场竞争主体。选派52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60名大学毕业生到贫困村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班子整体功能进一步优化。先后3次组织召开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县323个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0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