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在新丝绸之路上前行

28.05.2014  21:55

  

    今年3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迎来一批金发碧眼的“见习医生”——11位来自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的医药卫生人员,他们分属妇产科、神经科等8个专业,来甘肃的目的是研修一个月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实用技术。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管理部技术培训科庞燕介绍说,乌克兰学员的培训分为技术学习、理论培训、临床见习三部分,既有中医基础,也有阴阳五行和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

  “乌克兰人饮食多肉多油,很多医生都对糖尿病、高血脂的治疗感兴趣。通过学习,他们觉得中医着眼于治本,有着神奇的疗效。”庞燕说。

  此次研修班,是甘肃省履行中国—乌克兰中医药合作执行省份职责,扩大向西开放、发展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特别是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又一举措。

  走出去,先扎根,再发展

  2012年,商务部等14个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服务贸易纳入国家服务贸易总体战略规划予以扶持。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认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服务贸易合作,中医药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医药价格低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又多和中国毗邻,对中国、中医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较容易接受中医药文化。

  甘肃省位于古丝绸之路通往西亚、欧洲国家的前沿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良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让甘肃省具备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中医药服务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有望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9月以来,甘肃省先后同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摩尔多瓦等国家在中医药领域建立起合作关系。2013年10月27日,甘肃中医学院与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联合设立首个 “岐黄中医学院”。双方协议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并协调推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在乌克兰注册、销售,取得重要进展。

  这体现了甘肃的思路:“走出去,先扎根,再发展”,按照计划分层推进合作。先成立类似岐黄中医学院的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机构,让当地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和技术,双方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然后积极协调在当地成立中医中心、中医门诊。在此基础上,加快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工作,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出口;同时积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吸引相关国家人员来甘肃开展养生旅游。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王生瑜说,作为首批选派去乌克兰交流学习的专业医师,乌克兰“取经”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中医药专题讲座和中医诊疗活动最受欢迎,能感受到乌克兰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好奇和渴望,当地的医生很愿意到中国来学习中医。

  请进来,边游览,边养生

  今年5月12日,记者来到敦煌市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月牙泉镇核心区。驱车向前,一排排新绿映入眼底——占地1800亩的敦煌中医生态养生园区正在建设。沿着生态园再向里走,则是鸣沙山月牙泉景点,未来游客可以在著名的景区月牙泉边尽情体验“沙疗”的乐趣。

  坐落于庆阳市庆城县的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分为岐黄中医药文化旅游生态园及中药材种植生态产业园两大块,预计建成后旅游生态园每年纯收入可达到5000万元;中药材种植年收入可达到8.25亿元,可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乡镇、35000多农户、12万农村群众种植中药材50万亩。

  这是甘肃全省中医养生旅游的一个侧影。在《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中,甘肃提出要力争在三年内,初步建立以在风景旅游区开展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这一规划在国家政策层面也获得了支持。2013年底,甘肃东南部五个市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这为甘肃探索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新模式,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中医药文化增添了信心。

  清障碍,解困境,须探索

  目前,中医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出口到160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在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中医药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壁垒和障碍。

  以中国—乌克兰岐黄中医学院为例,目前仅仅可以授课和培训,由于中西方培养方式、准入机制都不尽相同,在岐黄中医学院任教的中医师获得当地的执业资格仍然存在障碍。

  中药成分复杂,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很多国家对中药成分有禁忌。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现成的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鉴于此,刘维忠建议国家卫生和中医药行政部门能够在国家层面和对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为中医药产业的准入扫清法律法规障碍。

  “约旦的市场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国内的制药市场很完备,而且对于药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在2014甘肃国际经贸合作研讨会上,约旦驻华外交官伊萨·赫甲金如是说。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短缺。“我们都是从头学起,多数是专业技术过硬,但没有语言基础。目前懂双语的人才很少,技术与语言优势兼备的人才更少。不管国外还是国内,中医人才的工资还是比较低的。”王生瑜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8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