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土地整治转型方向与实现路径
8月28日至9月1日,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计划,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土地整治中心在江苏省徐州市联合举办2017年度土地整治高级研修班,来自不同单位的11位专家围绕“加快土地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土地整治提档升级”这一主题研讨授课。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土地整治机构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120余人参加培训研讨。
这次研修班重点对海内外土地科技创新和土地整治相关政策、理论和方法技术进行学习研讨,探索绿色发展时代我国土地科技创新、土地整治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
建设生态国土,土地整治转型迎来新契机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脉相承。耕地是绿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载体。研修班上,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认为,我们要以科技创新强化耕地资源保护,深化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创新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轮作休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和耕地生产力提升技术。同时,搭建国家级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平台,集聚高端科技人才,整合重要创新资源,快速形成科技创新能力。
绿色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空间治理的重要抓手。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巡视员周建春认为,绿色发展要求土地整治以生态修复为导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生态国土理念,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以国土资源承载力为基础,通过优化用地结构来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耕地保护司副巡视员王磊提出,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为平台和抓手加强全域土地整治,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践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一整治和管护”,为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国土资源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形势下,土地整治面临的不仅仅是绿色发展的新要求,还担负着粮食安全、“三农”发展、城乡统筹、精准扶贫等多重使命,这需要土地整治在理念更新、工程实施、监管模式、业务拓展等各领域实现全方位提档升级。对此,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党委书记张晓燕指出,土地整治提档升级要把握四点:一要土地整治理念升级,全面推进“土地整治+”的理念,彰显土地整治1+N的综合效应。二要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升级。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环节以及使用新材料、新装备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打造精品工程。三要土地整治管理手段升级。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实现项目区土地现状调查、现状图测绘、辅助规划设计、监测监管、上图入库和后期管护等内容精细化、高效化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四要土地整治业务领域拓展升级。随着全国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全面结束,建设用地的空间和规模受到严格管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必将有更多开拓空间。
土地整治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要以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作为抓手,尽快形成一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在推进生态型土地整治、修复污染耕地和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土地科技创新推进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拉动工程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建议组建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国家级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平台,有计划地推进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建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重大、关键、共性问题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土地整治转型离不开土地整治实施监管方式的创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贾文涛建议,进一步加强监测监管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全面上图入库、及时掌握舆情、开展土地整治综合成效评估和强化年度考核等重点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土地整治工作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实时动态监管,实现土地整治工作管理的科学化和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在他看来,监管技术体系从“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向“天、地、网”一体化转变,是开展日常监测监管、实现全程、全面、可追溯管理的必然要求。
据他介绍,浙江省采用了土地整治项目移动巡查系统,福建省对各级各类补充耕地项目实行远程监管(GNSS),主要采用福建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以手持GNSS移动设备为载体,利用“天地图·福建”等现有数据资源,实现土地整治项目从采集任务的自动生成,再到外业信息精确采集,现场情况随时查看,以及整改意见一键下发的全过程管理。广东省则开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报备监管系统,涵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增加了实施管理信息指标、建后监管等功能,强化了信息报备实时动态管理,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及建后全程监管,为辅助分析决策提供了基础支撑。江苏省推进高标准农田的统一上图入库,初步具备了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的数据基础,开展了不同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集成和数据整合,统一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技术规范,实现了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管理和日常化监管,向高标准农田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国土,将土地整治的业务外延拓展至国土综合整治。对此,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贾克敬指出,按照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要求,分区域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要以主要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及海岸带(即“四区一带”)和海岛地区为重点:城市化地区开展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乡格局,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地区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脆弱和退化严重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则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大封育力度,适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建设绿色矿山,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海岸带和海岛地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价值。
科技创新引领,助推土地整治提档升级
土地整治全面提档升级,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对此,姜建军指出,将土地科技创新与“三深”探测并列作为“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是综合考虑我国土地科技发展现状、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确定的。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要以土地工程技术为重点,着力研发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土地生态修复等技术。强化土地整治的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应用;要加强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调查评价、建设工程节地、土地立体开发等技术。
面对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承载力不匹配、土地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并存、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不同步、一些地方耕地污染或退化现象较为严重等深层次问题,郧文聚认为,迫切需要以创新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工程技术体系创新。
那么,到底土地工程创新是什么,创什么,怎么创?郧文聚表示,部土地整治中心组织遴选了一批有实效、立得住、可复制、能推广的创新技术,并按照工程化应用要求,总结形成了一批工程模式和标准规范,旨在发现国内外先进的土地工程技术,为开展集成创新、协同研发、集中攻关奠定基础,力求尽快创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地工程关键技术及产品装备。
具体而言,这些创新技术包括:土地智能测控技术与设备、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与装备、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土地质量构建与立体利用技术。其中,土地智能测控技术与设备领域,面向土地调查、土地整治、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耕地质量提升、农用地质量监测与年度更新等业务需求,针对地籍测量、地物测量、工程测量、耕地质量与工程质量的快速检测等技术问题,攻克耕地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快速测量、快速检测、自动化获取、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形成一批快速测量、检测的技术方法、仪器和设备。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与装备领域,面向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业务需求,形成一批土地整治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面向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引起损毁、污染土地复垦以及退化土地修复等需求,借鉴土力学、水力学、污染修复、生态学等技术,攻克大型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形成一批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设备和装备。土地质量构建与立体利用技术领域,面向耕地质量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业务需求,针对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和建设用地评价等技术问题,借鉴地学、土壤学、工程学、建筑学、生态学等技术,攻克耕地质量提升、地下空间开发、大跨度工程结构材料与装备等技术,形成一批快速测量、检测的设备和装备。
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整治功能、布局、结构和模式等研究,形成一批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和模式: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整治工程模式、土地整治丘陵山地区工程模式、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模式、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模式、城镇建设用地立体开发工程模式。
专家与学员们认为,落实“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是核心,人才是关键。“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 作为首个土地类职业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成为127个绿色职业之一,符合土地整治的本质内涵,对促进土地整治提档升级、引领土地整治事业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郧文聚建议,加强土地学科与土地职业建设,构建涵盖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工程、土地生态、土地管理等领域,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土地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土地学科研究生教育,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支持高等院校拓展土地学科研究生教育及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土地科技人才。
推进土地科技创新是土地整治机构队伍发展壮大的又一次历史性新机遇。土地整治机构应该抢抓机遇,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基础上培养土地整治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攻关能力。
展望技术前沿,
土地生态整治正当时
“不能把土地整治绿色技术简单理解为如何进行绿化种树,或者是环境污染修复。”浙江大学教授吴次芳认为,土地整治绿色技术的根本宗旨是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创设人地共融的生态系统,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天人合一”,建设“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其他国家土地生态整治的技术前沿概况。英国土地整治的绿色管理技术致力于减少农田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增加农田中的碳储存,并专门研制了适用于表土剥离利用的绿色装备,最大限度地保留表土的良好生态特性。“景观规划+景观再造”一直是德国土地整理绿色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土地污染的绿色整治修复技术在利用植物清除农田中的重金属污染的同时实现重金属再利用。日本依据2003年制定的《自然再生推进法》,政府在预算中开始列入各种自然再生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工程范围包括湿原、半自然湿地、次生林、田园、都市自然、湖沼、高山草原、自然林、半自然草原、贮水地、泉涌地、大河流、中小河流、滩涂、海岸沙丘、藻场、珊瑚礁等等。
英国著名城市规划所的杨威博士在讲解英国空间规划及乡村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介绍了英国经验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借鉴与探索。英国提出生态城镇计划,将绿色低碳原理融入城市规划实践。中英合作开展“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导则”项目,徐州睢宁县姚集镇被列入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研究试点镇。杨威建议改革和创新现有城乡规划、实施和管理体系,探索绿色低碳理念本地化的规划路径,统筹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关注山水林田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原有土壤与地质特质、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合理化等要素,打造高品质的城乡环境。
放眼国内,台湾地区2004年6月30日发布了应用生态工法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作业要点,已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中广泛应用。现今台湾地区农田排水沟渠,因项目区土质、地形、用地取得等不同而分为土渠、草沟、复式草沟、干砌卵石内面工等10多种。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治事务中心与有关单位联合研究,结合当地土质特点和土地整治工程要求,研制成具有空隙、能够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的生态绿化混凝土,以此为主要材料的生态护岸工程技术具有恢复和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三个功能。浙江义乌土地整治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主要通过生态型的工程设计、安排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尽量减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人为因素干扰。今年6月,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山东无棣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被正式验收的土地类野外观测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整治绿色技术的探索研究,土地康健的DNA诊断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绿色矿山建设,本身就是土地生态整治的典型。据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李钢教授介绍,江苏省徐州市探索矿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生产型矿区整治模式、资源枯竭矿区整治模式、采石宕口整治模式。作为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潘安湖湿地公园是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目前初步形成了湖泊景观、湿地景观、水岛景观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相互交织的自然生态景区。东珠山采石宕口地质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生态修复,在保持原有植被的同时覆绿,并保留过去开矿时垒砌的石墙等建筑,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如今,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内有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山间云梯、“天池”双湖、“峰回路转”散步道等景观,成为市民休闲游玩好去处,被称为“国内城市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
“土地生态整治赋予了土地整治新的内涵,即科学性、系统性、低风险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工程技术支撑。”对于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与前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白中科认为,我国田间尺度的田、水、路、林、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土地整治单体工程的生态化程度不够,造成土地整治工程寿命不长;宏观尺度的土地整治空间布局系统性考虑不够,造成生产、生活、生态脱节。在他看来,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焦点与难点在于:遵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实行自然资源统一监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规划的政府跨部门协同管理。“我们要客观评价国外土地整治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的土地整治技术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选择一套科学的标准化方法作技术支撑更是关键——应用农业综合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文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一项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田间工程,更是一项对农田水、路、渠、林配套的综合改造系统工程,是系统保障和持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综合措施。因此,刘文主张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提高外部工程质量,还要注重耕地内在质量的提升,借鉴和应用土壤改良、提质、增效、修复等技术标准,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健全标准体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标准化。
上海以《“中心”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行动计划》为引领,加强制度、标准建设,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打造开放协作的科技创新格局: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及标准规范编制,尤其是开展灌溉与排水工程中的装配式沟渠配套、低碳循环生态化农沟、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的人工湿地、生态逃生通道等工程技术研究,不断提升土地科技理论、技术创新水平;搭建“上海土地整治+”“艺美乡村”线上平台,扩大“土地整治+”生态圈的辐射范围,推广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成果。上海还将以实施农业休闲体验生态保育相结合的郊野公园构建模式、工业用地复垦及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为“十三五”土地整治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方向。
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依托科研工作站和野外基地,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签订了产学研战略性合作协议,实行“联合共建”机制,培养土地整治专业技术人才,为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攻关能力夯实基础。从福建省土地整治实践来看,精细型规划设计技术与路、沟、渠生态化土地整理设计技术经改进后,在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南平市建阳区小湖镇景观型土地整治项目、宁德市古田县水口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低碳型土地整治等项目中推广应用。
重庆市着力克服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实施和监管的困难,联合重庆师范大学陈国建博士研究团队合作开展装配式土地整治技术攻关,积极探索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现场浇筑作业方式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构筑多功能生态沟渠、装配式挡土墙、模块式田坎,实现土地整治工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下一步,该市将着力开展装配式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制定、产品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以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