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精准扶贫 持久脱贫
9月16日,一场秋雨。灵台县龙门乡枣子川村山色空蒙,绿树如新。
沿着新修的通村公路蜿蜒而下,山腰梯田层层叠叠,山下村落优美整洁。
两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村民们住土窑洞、喝河渠水、走烂泥路、种陡坡地。全村近一半是贫困户,5年没娶进一个媳妇。
2013年以来,依托各类扶贫项目,枣子川村修公路、整梯田、建水厂、盖新房,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枣子川村努力提升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今年可实现整体脱贫。
枣子川村是灵台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伊始,灵台县委就要求全县干部,将精准扶贫工作当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摆困难、不讲条件地去完成。
靠着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灵台县切实改善基础条件,全力推进产业化扶贫进程,着力构筑持久脱贫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管长远、管根本”的精准扶贫之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3631.19元增加到2014年的5403.2元;3年减少贫困人口4.6万。
(一)
秦宝牧业是灵台县“精准”引进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灵台县对所引进企业的定位是:企业要能与农户互动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的自身发展要与当地产业壮大融为一体,企业不能只管自己赚钱,对群众没有带动作用。”县扶贫办主任王立平说。
基于这种理念,灵台县先后引进秦宝牧业、海升集团等5户龙头企业,参与三大主导产业的开发。
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秦宝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互动融合发展,并探索出“农户繁育、企业育肥”“寄养代繁”“发展带动”三种模式,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农户繁育、企业育肥模式,由政府出资,秦宝提供活牛冻精,与当地的秦川牛冻配杂交,所产牛犊由秦宝高于市价20%回收。
寄养代繁模式,由贫困户申请3年期、5万元贴息贷款,作为押金交给秦宝,秦宝给农户提供3头待产母牛,产犊归农户所有。3年期内,3头母牛可产犊6头,每头7000元,每年1.4万元,一个三口之家仅此一项就可全面脱贫。
发展带动模式,针对贷了款不会用的贫困户。贫困户申请5万元贷款入股,秦宝以不低于8%的年收益分红,红利每年4000元,可保一人脱贫;接着,贫困户在秦宝打工,带薪学习养殖技术,一旦有了养殖能力,5万元股金转押金,牵回三头牛。
“这三种模式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县畜牧局局长姚德忠算了一笔账:冻配了秦宝牛,政府和企业各补贴300元;按秦宝的方式养牛,可节约饲喂成本500元;过去卖牛,牛贩子要拿1000元的中介费,现在秦宝直接回收,等于增收1000元;秦宝以高于市价20%的价格收购,以每公斤多卖4元计,一头200公斤重的牛,可多卖800元。“每卖一头牛,能比过去增加3000元。”姚德忠说。今年,已经有60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通过这种模式,企业培育了市场,扩大了规模;农户提升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政府发展了产业,推进了扶贫,实现了‘三赢’。”灵台县县长崔仁杰说。
今年7月,我省启动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灵台县迅速将这一政策与产业发展对接,力争使这一利好产生最大效益。
中台镇杨村利农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正是瞅准这一契机,成立了扶贫互助基金协会,把贫困户吸纳进来,签定帮带协议,贫困户贷了款交给协会,再到合作社的大棚里种菜打工。“一小时7元工钱,农户学会了种菜。到年底再分红,不少于4000元。3年后,贷款由合作社还。”杨村村党支部书记、利农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孙红革说。
目前,这种模式在苹果、蔬菜产业广泛复制、推广,有效地促进了灵台县果、菜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从产业化扶贫链条中获益。去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人均产业增收占总收入的四成,78%的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二)
扶贫要精准,脱贫要持久。
8月26日,星火乡召开大会,对全乡优秀高考生进行奖励。乡党委书记巩晓辉在会上却说了一段“煞风景”的话:“并不是考上大学就一定能留在城市,但回来当农民,你们不一定称职。下一代农民,要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不是说咱们缺一个大学生农民,而是没有这个水平当不了现代农民。希望你们认真学好本领,将来回馈家乡。”
巩晓辉忧虑的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而务工收入占总收入多一半的本乡农民,如何适应这种转变?
巩晓辉所忧虑的,也正是灵台县委县政府所考虑的。
“从根子上消除贫穷,内力在于农民本身。只有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杜绝贫困代际相传。”灵台县县委书记刘凯说。
因此,灵台县把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斥资3.54亿元,实施覆盖城乡的教育布局优化工程。2011年以来连续4年,灵台县高考中二本以上升学率由全市倒数第二,跃居全市一、二名,6人考入清华、北大,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同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海升集团入驻灵台后,带动群众发展矮化密植果园。
“这是欧美种植模式,外国专家定期来培训,有荷兰、法国、美国的;有大田专家、品种专家、育种专家、肥料专家,农户们都来听课。海升集团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农业院校毕业的研究生,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素养,他们手把手地帮我们培训骨干,再由骨干给贫困户大面积宣传,作用大得很。”独店镇党委书记李小云说。
按照海升集团的要求种植,农户的苹果可以借助海升的网络进行销售。“全县只要是种苹果的,甚至是贩苹果的,都可以通过海升的这个平台,借船出海。”县果业局副局长王小京说。
西北农业科技公司来灵台之后,特别避免重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的覆辙,推广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以前种菜只追求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对环境造成什么后果。现在这种种植方式既环保、又高效,通过企业示范,干部群众的观念都转变了。若干年后,我们种菜把钱赚了,环境也保护了,这一点非常好。”中台镇党委书记穆小菊介绍说。
对接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生产方式由原始状态上升到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同时,绿色、生态、环保、循环、品牌的理念开始在灵台人心中萌芽、生根。
(三)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贫困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因病、因学、因婚致贫的;因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能未能脱贫的;还有因各种原因,遭受挫折和打击,对生活丧失信心、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
“最难扶的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这类人是精准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平凉市农牧局干部、驻星火乡西村工作队队长翟峰瀚说。
灵台县把解决第三类群众脱贫的问题,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帮扶干部一对一工作,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重树人生的志向。
独店镇文化站有一名站干,因为解决不了编制,前些年被解聘了。他心中有气,平时怪话连篇,又拒绝发展产业,家里生活很困难。帮扶干部发现,这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还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每逢村上有书写标语、更新公开栏的事,第一时间找他;村里有文化活动、红白喜事,也让他牵头张罗。这名站干在回归社会中找到自身价值。慢慢地,他重新树立起致富的愿望和热情。今年,他通过精准贫扶贷款养了三头牛,虽然还不富裕,但脱贫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靠得力的干部去落实,靠过硬的作风去保障。
为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从严管理的同时,灵台县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每年由县财政为每村增加2000元的工作经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突出精准扶贫因素,鲜明树立起重基层、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
8月,县委选拔重用了4名乡镇党委书记,都是基层基础工作干得扎实、精准扶贫工作排位靠前的;接任书记的全是精准扶贫工作干得好的乡镇长。
通过生活上的充分保障、政治上的关爱照顾和管理上的严格要求,79支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身在基层、心在基层,一门心思、心无旁骛抓扶贫,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今年28岁的曹晓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成为驻西村工作队队员后,他也气馁过,后来,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入户调查时,工作队发现,村里42户的沼气灶出问题了。工作队同县能源办衔接,帮助农户维修。农户们都不相信,说这都10年了还有谁管?当42户的沼气灶全被修好的时候,他们非常感动。“我从这件事上感觉到,只要我们为农户办一件实事,哪怕很小,他们就信任你、欢迎你。”小曹对帮扶工作一下子有了信心。
“一个基层干部能够留给当地的,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转换成让群众实实在在受益的事情,改善群众的生活现状。可能群众不一定记住你的名字,但是看到他的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觉得这就够了。”巩晓辉的话,道出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灵台实践,书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镌刻在贫困群众的心底里。(记者左玉丽 王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