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总量100多万次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45万份

15.02.2019  11:30

法律咨询总量100多万次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45万份


支起一张网服务千万家

  制图/李晓军


  ◎ 为规范运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司法部首先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在网站建设初期就出台了网上服务规范,给服务人员制定服务指南,同时制定了法律日常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公益服务之星”评选制度、线下法律服务委托等一系列制度


  ◎ 部分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实体间仍存在数据壁垒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延缓办理进程的现象时有发生  

  ◎ 部级平台部署在“首信云”上,省级平台都部署在当地的政务云,云端的访问量可以无限扩充,动态扩展服务资源,应对可能发生的浪涌式访问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过去,在这片辽阔大地牧区深处的牧民,想要得到良好的法律服务,可谓是一种奢望。如今,随着一个盒子入户,难题迎刃而解。通过它,即使隔着几万里距离,群众都可以将律师邀请到家中面对面交流。


  这个盒子,便是内蒙古司法厅推出的“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它以电视为载体,网络为媒介,提供蒙汉双语服务,实现远距离无障碍点对点咨询,让广大农牧民“打开电视就能解决法律问题”,轻点遥控器就可以轻松学习和咨询法律知识……这是内蒙古司法厅积极借助中国法律服务网平台,拉近群众与法律之间距离的一项有益尝试,也是全国司法行政机关推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之一的中国法律服务网,自2018年5月20日正式上线至今,通过运行给群众带来哪些便利?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融合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仍有哪些问题亟待破解?《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推动平台功能连接

更加凸显服务职能


  工资遭拖欠,苦求一年没能要回。走进互联网无人律所上传申请,不到一周便成功要回属于自己的工资。


  这是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市民李女士的亲身经历。四处寻求法律帮助的她,在社区门口看到了互联网无人律所,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了进去,按照操作指示一键咨询了律师。律师针对李女士被欠薪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解答。与此同时,无人律所通过身份证识别设备,从民政部门调取到李女士低保档案中的个人信息,通过系统判定触发法援中心,为其推送法援服务。很快,李女士就收到南京市法援中心发送的手机短信。短信注明了法律援助适用情形,并提供在线法援申请的链接。李女士上传申请信息后,获得及时受理,5万多元被拖欠的工资在几天后成功讨回。


  据江苏省司法厅12348协调指挥中心主任郁奇介绍,虽然互联网无人律所的面积仅有治安岗亭大小,但内部设有高清触摸终端机、高拍仪、打印机等,其背后解疑释法的团队足有4万名律师。群众通过刷身份证,进入这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将申请和材料传输环节移至线上,便能得到快速受理。


  2018年9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此前部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不平衡、管理分散、便利性不够等问题,提出了2019年年底前要实现的目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基本融合,全部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可通过网络平台办理,汇聚形成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互联网无人律所,便是司法行政机关基于中国法律服务网架构,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一。


  据司法部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中国法律服务网累计访问1065.7万人次,注册社会公众69.5万人,法律咨询总量118.6万次,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45万份。


  “中国法律服务网的职能比过去更加明确,更加一目了然,更加突出它的功能和职责。同时还保留了‘12348中国法网’的LOGO不变,保持了该网的连续性,使老百姓好记、好登录,通过12348关键词搜索更方便。”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说,中国法律服务网在“12348中国法网”的基础上升级组建,更加立足于公共法律服务的功能,突出了网站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公共法律产品的特点。


提升律师业务素质

强化队伍制度建设


  线上法律服务不同于实体场所的面对面服务,为了让屏幕另一端的群众使用更踏实,操作更贴心,司法行政机关在加强队伍专业性建设方面下足了力气。


  据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法律服务网上有两支队伍在提供服务,一支是驻场法律服务团队,负责在线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另一支则是法律咨询专家团队,负责对驻场法律服务人员的法律咨询解答进行监督评价,必要时会直接为群众提供解答意见。河北燕赵众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强小磊就是其中的一员。截至今天,他交出了解答群众留言咨询累计1000多条的成绩单。


  “在工作运行机制方面,解答各类咨询问题由驻场服务人员进行抢答,如未能按时接单解答,则根据归属地指派于地方法网进行解答,群众收到回复后,如仍有疑问可直接对解答者提出一对一追问,方便老百姓,提高办事效率。”强小磊告诉记者。


  “网上预约律师服务,创新了律师服务方式。律师从网络平台上,便能体会到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法律需求,便于律师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中来。”在河南豫尊律师事务所律师栗颂看来,公证服务、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业务模块的开通,让律师群体能够直观、深入地了解到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的运行流程,便于律师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


  为规范运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司法部首先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在网站建设初期就出台了网上服务规范,给服务人员制定服务指南,同时制定了法律日常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公益服务之星”评选制度、线下法律服务委托等一系列制度。


数据壁垒延缓进程

智能应用联动升级


  打开12348河南法网的页面,会有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豫小法”出现在首页,为来访者作引导。豫小法是河南省司法厅专属的法律人工智能机器人。从2018年8月正式“上岗”以来,已经为6000多名群众提供了专业的法律解答。目前,它能解答的有婚姻家事、员工纠纷、交通事故、企业人事、民间借贷等多种法律问题。


  如今,类似豫小法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生动实践,已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多地开花。


  江苏省司法厅通过网络平台,将行政审批、信用信息、政策法规、典型案例等30多万条司法行政大数据向社会公开,供群众参考借鉴。在群众查询相关数据时,提供模糊查询、语义适配等辅助功能,帮助其准确定位所需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深加工,形成大数据分析研判产品,真正体现数据价值。


  记者了解到,部分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实体间仍存在数据壁垒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延缓办理进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破题?以进一步推广智能应用为牵引,加强联动升级,是多地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正在寻找的答案。


  司法部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中国法律服务网从设计开始就高度重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部级平台部署在“首信云”上,省级平台都部署在当地的政务云,云端的访问量可以无限扩充,动态扩展服务资源,应对可能发生的浪涌式访问,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在有专业团队进行7×24小时安全运维保障。


  下一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将按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针对群众实际需要和关注的热点功能,继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应用,推动网络平台改进升级,实现迭代更新,有效融合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


来源: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