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节水治沙造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武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纪实

12.08.2015  11:42

 武威石羊河流域治理成果的见证——今日的民勤青土湖。

武威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沙漠治理。

  2010年11月,武威市委通过了《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提出着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封沙禁牧力度,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这个目标,武威市突出“防污、节水、治沙、造林”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生态屏障行动,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严格落实“五禁”规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治沙用沙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齐行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敢于担当筑生态安全屏障

  武威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边缘,处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其生态形势的每一步变迁都关乎西北乃至国家的生态屏障安全。

  武威市委从建设“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大局出发,主动担负起保卫国家生态屏障安全的责任和使命,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谋划防沙治沙工作,将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任务,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与风沙抗争,使武威生态文明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到2020年,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6亿立方米。民勤北部湖区出现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左右,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浅埋区,形成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

  2010年5月,武威市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作为全民工程,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问责制,背水一战,全力攻坚。11月,市委召开二届七次全委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随后根据实际提升完善为“生态立市”战略。2011年,武威市自加压力,努力争取将后10年治理措施调整到前5年实施,加快治理进度。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2010年10月23日,蔡旗断面过水量首次实现了2.5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2012年,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达3.48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为8515万立方米,规划确定的远期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实现。2014年10月,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组织专家组,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估,专家组评估意见指出: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区域呈南东-北西向范围分布,局部地方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旱区湿地,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

  据气象部门监测,2014年青土湖年降水量110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增长15.5毫米;2015年1-7月份降水量78.7毫米,较多年同期平均值增长17.1毫米;2015年7月21日-22日48小时内该区域降水量达到51.3毫米,降雨中心覆盖面积约500平方公里,面雨量约2500万立方米。

  2012年8月,武威市提出了建设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重大战略构想和“统筹防风固沙、河道治理、特色林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治理思路,启动建设了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红水河是武威市凉州区西侧、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条干涸河沟,沙线长达70公里,风沙危害严重。从2012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区两级的283个单位、2.34万名干部已在红水河流域成功完成人工造林11.18万亩,其中治沙造林7.34万亩。通过“麦草沙障+梭梭”的办法,漫漫沙丘被一个个麦草方格连接成的“巨网”所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覆盖着沙漠。

  今年与往年所不同的是,武威市又启动一个新的生态战略工程:在其境内打造一条长500公里、宽100米的甘肃、内蒙古省界防沙治沙生态林带。目前,已完成了治沙物资运送通道,压沙4.675万亩、栽植生态林4.83万亩。

  2015年6月24日,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深入甘肃、内蒙古省界防沙治沙生态林带建设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工程实施进度、压沙修路以及苗木灌溉等情况。这是火荣贵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第四次进入腾格里大沙漠实地察看,谋划保护生态之计,研究治理沙漠之方。

  武威市自加压力防沙治沙,建设生态林带的实际举措感动了北京汉能集团、内蒙古亿利集团负责人。

  6月17日,北京汉能控股集团主动提出,在今年资助2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后5年时间投入10亿元资助武威市民勤县防沙治沙工作,支持甘肃内蒙古省界防沙治沙生态林带建设。

  7月5日,在兰洽会上,武威市与内蒙古亿利集团签订了105亿元的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燃煤锅炉改造、生态光伏发电项目。亿利集团将在武威金荣生态公路东西两面区域实施沙漠治理200万亩,积极推进集光伏发电、现代节能项目、沙漠治理于一体的生态治理、新能源建设和工业发展模式,建设规划容量6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火荣贵说,武威市委决定实施甘肃、内蒙古省界防沙治沙生态林带建设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重要指示和省委书记王三运“以节水、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是武威的大使命”嘱托,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构筑和完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持续改善北部沙区生态环境,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治理成果的有效举措,将对进一步完善全市防风固沙体系,促进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武威市扎实推进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天保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和省级财政防沙治沙项目,建成了金色大道、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等一大批高质量造林绿化样板工程。至今年7月,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投资达到1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70.4万亩,是2009年前总量的83.4%。累计完成治沙造林95.7万亩,平均每年完成15万亩。完成封山(沙)育林草180.3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932.3万亩,森林覆盖率(有林地)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9.5%。

  不辱使命节水治沙保生态

  围绕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武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武威市生态屏障行动实施方案》《关于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意见》和“五禁”公告等政策性文件,明确生态建设的思路目标、区域布局、政策措施和职责分工,指导全市生态建设工作。同时,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生态建设,每年争取省政府防沙治沙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民勤县、凉州区重点风沙口和沙化土地治理。各县区积极争取国家及省上的扶持政策,按照“项目整合、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林业重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开发、双业贷款等涉农资金,保障了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武威市创新提出破解“资源性和结构性缺水”问题,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用水总量由2009年的18.36亿立方米下降到2014年的15.82亿立方米,减幅13.8%。农业、工业、生态、生活用水比例由2009年的80.9∶9.9∶5.7∶3.5调整到2014年的66.9∶15.7∶12∶5.4。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区武威项目顺利实施。2013年,武威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武威市坚持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2010年以来,市、县区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大规模开展干部职工义务压沙造林活动,全市机关干部平均每年完成压沙造林3.98万亩。在机关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每年参加义务压沙、植树的适龄公民人数达到107万人,完成义务植树1100万株,建立了万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8个、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17个,形成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

  武威市建立完善专业队压沙机制。各县区制定了《压沙工程管理办法》,积极组建治沙协会和各种专业治沙队等专业压沙造林队伍,并以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压沙造林,严格工程监理监管,有效提高了压沙造林质量。2010年以来,民勤县组建成立有法人资格的治沙协会、突击队20多个、600多人,制定出台《防沙治沙工程管理办法》,规范工程运作管理程序,工程治沙由过去主要依靠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为主向国家投资、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承包实施、分层管理、统一验收转变。制定出台《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鼓励有责任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将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风沙口营造的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累计完成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35万亩。

  武威市抓点带面,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金色大道绿化采取市、县区机关干部义务植树的方式,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苗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共建成通道绿化162.1公里、通道两侧50-100米特色林果长廊78.71公里,实现了通道绿化成林、成景,特色林果长廊全线贯通。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绿化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开展通道绿化、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工业园区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绿洲生态绿地,完成人工造林46.38万亩。高标准建设了以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古浪感恩新村等为重点的园区绿化和新农村绿化工程。

  武威市按照国家《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要求,对森林资源相对薄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实行全面封山(沙)育林政策,在封育区设置明晰的固定标志,标明封育面积、实施范围、封育方式、封育年限、封育措施、责任人等,在封育区外围采用刺丝设置机械围栏,减少人为因素破坏,促进植物正常生长。积极争取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省上将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列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县。2010年以来,全市完成封山(沙)育林草180.34万亩,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通过封育、封禁保护、人工增雨雪工程等措施,加强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保护。通过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加强旱区湿地恢复和保护,民勤县夹河乡2008年关闭的96眼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青土湖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目前的3.2米,形成水面22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启动实施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

  确保民勤不成第二个罗布泊

  在武威北部三面环沙的民勤县,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89.8%,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民勤青土湖区域呈合拢之势。

  自2010年初担任武威市委书记以来,火荣贵多次深入民勤县青土湖、老虎口和昌宁乡、西沙窝等风沙一线参加治沙造林活动。在和干部群众积极探讨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治沙新理念,通过争取实施防沙治沙项目,加大治沙科技投入,加快了荒漠化治理进程。

  近年来,民勤县以建设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坚持造管并举、封造结合的原则,采取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重点生态项目支撑相结合的方式,把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昌宁西沙窝等沙患严重区域作为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每年完成压沙4万亩以上,有效阻隔了两大沙漠合拢,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民勤县制定出台了《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关于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以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区域为重点,鼓励农民承包治理经营沙区和治沙生态林,大力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共完成沙区和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40万亩、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万亩,其中老虎口完成承包治理经营10万亩,接种肉苁蓉1.2万亩。

  结合荒漠化实际,民勤县以防沙治沙为核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统筹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生态项目,着力抓好节水、造林、治沙、防污四个重点,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科学制定防沙治沙专项规划,确定“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将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风沙沿线,对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绿洲边缘严重沙化区建设基干防护林带,内部配套农田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形成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林业产业体系。2010年以来,每年新增工程压沙4万亩以上、人工造林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26个百分点。

  民勤县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保护生态的核心举措和长效机制,配套出台年度实施方案、扶持政策、技术规程、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强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酿酒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示范推广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14年,全县累计发展特色林果业40.53万亩、人均1.72亩,培育发展沙产业5万亩,建成甘肃紫轩酒业民勤分公司、威龙公司苏武葡萄庄园、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民勤成功农业开发公司、北京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特色林果加工企业12家,年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75元,开创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同生共长的农业生产新局面。

  2014年,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29.86万亩,工程压沙面积达到45.18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全县荒漠化面积由2009年的2254万亩减少到2013年的2142万亩,荒漠化占比由2009年的94.5%降到2013年的89.8%,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1.21%提高到2014年的12.55%。2015年,民勤县完成人工造林14.36万亩。

  特色林果业治沙富民双赢

  2010年初,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武威市提出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

  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确定到2016年,实现农村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发展特色林果业,既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也是实现防沙治沙、生态修复的生态工程。

  为推进特色林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武威市出台了《武威市15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明确了特色林果发展目标任务、建设区域布局和具体措施。各级政府把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主要内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有力推动了特色林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2010年至2015年7月,武威市加快建设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基地和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种植。全市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41.56万亩,总规模达到155.5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05亩。已建成酿造葡萄种植基地25.39万亩,约占全国的13%、全省的80%以上,成为全国九大酿造葡萄产区之一。

  武威市在沙漠沿线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沙漠特色林果面积年年递增,沙区农业用水越来越少,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043元增加到2014年的7834元,翻了一番多。

  武威市创新沙漠承包治理机制,按照“分沙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已承包到户面积180.92万亩,其中承包治沙面积千亩以上的大户75户,承包面积达70万亩,完成治沙面积32万亩。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以甘草、板蓝根、麻黄、枸杞、锁阳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0多万亩。

  创新思路拓展沙漠治理领域

  武威市大力发展工业治沙、修路治沙,拓展沙漠治理新领域。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大型发电企业投资光伏发电领域,全市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目前,全市建成、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59项,装机规模2497兆瓦。以每兆瓦占地36亩估算,全市将完成近9万亩的工业治沙。江苏振发15万千瓦沙漠生态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威市长远谋划,积极修路压沙,带动经济发展。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地处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地带,公路全长70.7公里,总投资16.97亿元;甘肃荣华集团投资14.8亿元,修建了四条公路,共计121.8公里。荣生大道,是为带动凉州、民勤两乡镇近万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修建的路。这条水泥大道全长64公里,总投资5亿多元。金荣路自古浪县黄花滩乡金色大道至凉州区荣生路,连接凉州区邓马营湖、民勤县南湖乡、古浪县黄花滩乡,途经陆港产业园和武威荣华高新产业园,贯穿腾格里沙漠,道路全长45公里,总投资8亿元。武威新井至红崖山水库防沙治沙生态公路项目是全市重点交通项目之一,项目起点位于古浪县直滩乡三道沟村,终点位于民勤县红崖山水库,途经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11个乡镇和5个林场,路线全长171公里,总投资1.5亿元,2013年10月建成通车。

  这些道路建设为武威市治理沙漠打通了重要保障通道,对利用沙漠荒地拓展产业园区发展空间、推动武威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持续治理,武威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沙化土地明显减少。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38.7万亩、14.1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据国家气象资料记载:1981年到2010年,民勤县区域性沙尘暴年平均次数为17.9次。2011年至2014年,全市沙尘暴日数分别为:0.3、0.3、0.5、0.8,民勤区域性沙尘暴次数分别为:1、0、1、1,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沙尘暴日数也显著减少。

  这些年,武威持续打造自身生态治理体系,做了大量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实施了大面积的沙漠治理措施,生态保护治理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火荣贵说:“保护治理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成好这一使命,就要真正以加快武威发展为己任,敢于担当、善于负责,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切实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努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做出新的更大成绩。” (记者 马顺龙)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
省院开展刑检业务专题调研督导活动
    为认真贯彻全省检察长会议精神,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