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集团与武威市携手防沙治沙

23.07.2015  12:07

  6月17日,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宣布,在今年资助2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后五年,汉能集团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资助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防沙治沙。

  李河君说:“二十多年来,汉能致力于通过清洁能源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而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事业更是汉能对社会的郑重承诺。”他还呼吁全社会参与沙漠化治理,共同构筑绿色“一带一路”。

  10.2亿元的无偿赞助,对武威民勤防沙治沙意义重大,对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的实施也是意义重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对此做出了重要批示。

  副省长李荣灿向汉能集团赠送了民勤沙雕“苏武牧羊”,表达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感谢之情。

  “这是武威市历史上单笔投入最大的生态公益援助项目资金,对加快建成武威生态文明示范区作用重大。武威人民感恩于心、永志不忘。”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

防沙治沙平添生力军

  “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

  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让人们知道了汉能控股集团。

  作为全球化清洁能源跨国公司、全球薄膜太阳能发电领导者,汉能集团一直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在国内多个省份以及美洲、欧洲与中东、亚太、非洲等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业务横跨水电、风电、薄膜太阳能发电。

  治霾的汉能,又与治沙结缘。

  2014年12月23日,副省长郝远带领火荣贵拜访了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洽谈汉能在武威建设薄膜发电项目。其间,向李河君介绍了武威的风光资源和民勤沙漠生态保护治理情况。

  “听了民勤县沙漠生态保护治理的事情以后我感到非常震惊。”李河君说。他当即决定,2015年向武威市民勤县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生态治理、防沙治沙。

  武威市十分珍惜这2000万元资助,制定了详尽的资金使用方案,并于今年年初启动了“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汉能大林带”的建设。

  今年3月,汉能集团副总经理李晓率团到民勤,专程考察“武威汉能大林带”建设现场。

  耳闻目睹了武威人民防沙治沙的壮举,亲眼见证了民勤生态治理的艰辛。李晓表示,武威实施大林带建设工程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意义十分重大。能够参与大林带建设,是汉能集团一件无上光荣的事,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武威要把节水、防沙作为大使命,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对武委市委的嘱托。

  北纬38°、东经102°,青土湖。

  这里是民勤治沙的前沿阵地,是人与沙决斗的关键战场。

  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在这里汇合,一旦合龙,则意味着民勤失守,武威、金昌被流沙掩埋,河西走廊则被拦腰截断。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威人矢志不渝、异常艰辛地与沙漠抗争。2012年,终于使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出现人工水面。她从两大沙漠之间撕裂出一个口子,固守着民勤绿洲。

  青土湖人工水域的出现,是民勤县生态好转的重要标志。

  如今,包括青土湖在内,民勤腾格里沙漠中,已形成三块湿地,红崖山水库鸭鸣湖湿地已被批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黄案滩湿地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

  “沙漠里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民勤县委书记费生云很感慨。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改变了民勤的小气候。最明显的,是沙尘暴少了。

  据武威市气象局资料记载,2010年以前,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每年区域性沙尘暴平均次数为17.9次。随着防沙治沙进程的推进,压沙造林过的地方,刮风不再起沙尘。2011年开始,民勤县每年区域性沙尘暴减少为1次,2012年甚至没有发生一次沙尘暴。

  民勤生态治理取得了辉煌的阶段性成果,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以遏制,今年4月23日,民勤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然而,生态恢复治理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民勤全县仍有荒漠化面积2142万亩,绿洲外围尚有亟待治理的流沙面积100万亩,绿洲沿线风沙线达408公里。被两大沙漠东、西、北三面包围的民勤,生态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繁重。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民勤沙患,2014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武威市委提出了建设甘肃内蒙省界防沙治沙大林带的战略构想。计划用两年时间,运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采取沙漠200米以下地下水、配套输水管道,采取“麦草沙障+沙生苗木”的治沙技术,治理流动沙丘与滩地生态林带建设相结合,在甘肃内蒙省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腹地建成一条长500公里、宽100米,质量标准最高、防护效益最好、全国一流的防风固沙生态林带。

  建设大林带,得到了王三运书记的肯定并要求:一定要干好。

  “修建这条生态林带,如同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将风沙从外围阻断。受财力和观念的限制、束缚,传统的治沙布局和时序都是由近及远,就是治理威胁绿洲、城镇、村庄、道路、农田的流沙、沙丘,是被动、防御性的,治标不治本。沙漠是从外向里侵害来的,现在从沙漠腹地劈开一条500公里的道路,建成‘绿色长城’,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就会从源头上挡住沙漠,是主动出击防御。”火荣贵解释说。

  今年3月,波澜壮阔的大林带建设在民勤拉开序幕。

众志成城构筑大林带

  6月29日,记者从凉州区出发,向北沿着甘肃内蒙古省界防沙治沙大林带新开辟的便道驶入腾格里沙漠。

  “这里本来没有路,以前只有骆驼能走。今年才开出了这条治沙通道,用来运送治沙物资。”民勤县政协主席杨志金介绍说。

  50多公里长的治沙通道两旁,100米宽的范围内铺满了一米见方的草格,放眼望去,大片大片草方格如渔网般紧紧缚在沙丘上,随着高低起伏的沙丘绵延不绝。

  根据规划,这条大林带在民勤境内总长415公里,占甘肃段总长的86.46%。

  “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全市所有吃财政饭的每人义务压沙一亩地。防沙治沙、保卫家园,要从自身做起。我们民勤县每个干部每人义务压沙两亩地。”费生云说,上一任县政协主席张尚忠今年5月份退休,3月份大林带建设开始后,他坚持完成了自己的两亩压沙任务。

  在滚滚黄沙中,铺出几百公里纵横连绵的草方格,其艰辛程度难以想象。

  西瓜泡馍,听起来很浪漫,却是治沙人奢侈的午餐。皮肤晒得黝黑的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李文仁说:“我们早上六时就进沙漠,晚上九时许才能回来。沙漠里温度高,食物容易变质,只能带点馍馍。如果能有个西瓜,馍馍泡在西瓜里,不仅充饥,还能解渴。”

  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武威人胼手胝足、艰苦奋斗,在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一寸一寸压沙造林,筑起一道道防沙固沙的“草格长城”。到6月底,大林带区域已完成压沙4.6万亩,栽植生态林4.8万亩。

  草格中间,梭梭、盐爪爪、白刺等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顽强地生长着。

  李文仁蹲下来,指着一棵10厘米高的梭梭说:“像这么大的梭梭,是刚栽下去的,过三、四年能长到一人高,会起到很好的固沙作用。”他告诉记者,一个草格里要种三棵,保证有一棵成活。

绿色的希望在沙漠中延伸

  6月17日,由汉能控股集团、甘肃省民勤县政府及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发起,以“构筑生态屏障,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民勤生态专项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汉能总部隆重举行。

  启动仪式上,听了武威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竭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锲而不舍防沙治沙恢复生态的情况介绍,看了反映民勤防沙治沙的电视专题片后,李河君表示非常感动。他当即宣布:在今年资助2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后五年时间,汉能集团将投入10亿元,资助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防沙治沙工作。请全社会、新闻媒体监督,汉能保证兑现承诺,武威民勤以行动成果兑现。他强调,“这不是心血来潮,我觉得确实意义非常大。只要汉能不倒,我们就治沙不止。”

  “汉能控股集团援助民勤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充分彰显了汉能控股集团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西部生态的社会责任担当和企业人文理念,充分展示了以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为代表的汉能企业家文明发展、大爱无疆的使命责任和宽广胸怀。”火荣贵表示,武威市将一定管好用好援助资金,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把甘蒙省界汉能防沙治沙大林带建成地企互利共赢的典范和样板,发挥更好、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威市委随之调整了大林带建设规划:把汉能10.2亿元全部用于治沙,地方配套建设电、水、路设施,五年建成东西长500公里、南北宽1.4公里,约68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色屏障,彻底阻断两大沙漠对河西走廊东部的威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筑起生态屏障。

  “大林带建设是个非常宏大的战略规划,汉能资金的介入,将会把这个规划很快地变为现实。我们一方面要将资金管好用好,用史上最严格的监管办法和最严厉的纪律约束,确保这10.2亿元全部用于防沙治沙;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工程压沙规范,确保压一片沙漠成一片林。”费生云说。

  实现生态恢复性改善,确保民勤绿洲风沙根治、蓝天常在、环境良好、永续发展,是武威人民多年的夙愿。

  “寸草遮丈风”。有了汉能资金的资助,民勤绿色将会不断延伸。当甘蒙省界风沙线上树木成林的时候,民勤将会摆脱“罗布泊”噩梦的困扰,再次成为丝绸之路上土沃泽饶的“瀚海明珠”。(记者左玉丽 马顺龙 闵媛)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