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风生水起正当时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28.02.2016  15:40

  刚刚过去的2015年,给敦煌研究院数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整个旅游旺季,莫高窟单日参观游客数量大约有90天超过6000人限额,尤其是七月中旬以后,单日游客超过1万人次已成为常态。为应对超大客流量,莫高窟首次启动应急参观预案。到“十一”黄金周结束,莫高窟当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敦煌旅游的井喷式增长只是“十二五”时期甘肃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时期,甘肃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机遇,“内炼”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外塑”旅游品牌形象,旅游业由此进入黄金发展期,并逐渐形成了业态丰富、产业升级、爆发增长的发展新常态。到2015年,我省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4%和25%。

  与此同时,在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下,旅游产业一枝独秀,成为为数不多的实现规模和速度双增长的行业之一,为全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高位推进旅游快速增长成为新常态

  旅游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而甘肃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五,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先后出台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提出将甘肃打造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段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此,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出资1亿元,设立甘肃省旅游产业投资基金,计划募集资金总数达到20亿元。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和政策的鼓励下,甘肃旅游打出“组合拳”,一系列“大动作”“大手笔”顺利落地。

  连续举办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使“精品丝路·绚丽甘肃”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了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经过五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和积淀,如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已经成为甘肃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2015年,节会首次设置主宾国,来自丝路沿线3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国际代表参加了节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节会期间,共吸引来甘的国内外游客187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和25.4%,创历史新高。不难看出,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正在成为服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平台。

  2014年,我省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规划纲要》,旅游大景区建设全面启动。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推进,这一旅游重点工程已成为我省拉动旅游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抓手。2015年,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部分市州大景区详规通过专家审议;全省完成旅游项目投资409.41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大景区建设项目183个,完成投资91.5亿元;兰州、酒泉、临夏、张掖等地的重点旅游项目纷纷上马;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大景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为深入推进旅游联动发展,谋求多方共赢,我省创新思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区域联动、突出特色、集群化组团、板块化发展之路。2015年,我省先后成立河西五市旅游联盟和陇东南五市旅游联盟,并按照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天水、陇南考察调研时提出的建设“华夏祖脉旅游圈”指示要求,启动陇东南华夏祖脉旅游圈建设工作,推出祖脉旅游圈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精品线路。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旅游人数5.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9.5%和32.7%。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增速连续5年排在全国前5位。

突破瓶颈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上水平

  “进不来,走不动,出不去”曾经是我省旅游交通的真实写照;“脏、乱、差、少”是全国旅游厕所的普遍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下决心突破这些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围绕旅游交通、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全篇布局,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畅通工程、旅游厕所革命和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旅游交通呈现出航空、铁路和公路立体化大发展态势。航空方面,已开通兰州、敦煌两个国际机场,开通第比利斯、圣彼得堡、法兰克福等16条国际航线。铁路方面,开行了嘉峪关方特号、金张掖号等9大品牌旅游列车,开通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的城际铁路,特别是兰新高铁的全线通车,使全省东西沿线的旅游城市实现了串联,甘肃旅游从此进入“高铁时代”。公路方面,随着2015年十堰至天水(甘肃段)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我省与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通道全部打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景区连接道路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省85家4A级以上景区中,53家已经实现高速出口至景区间连接道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

  2015年,我省出台《甘肃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2015—2017年)》,掀起了新一轮厕所革命,计划到2017年底,全省标准化旅游厕所达到5000座。2015年,我省共投入1.9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691座旅游厕所。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全面进入“散客时代”。为适应这一新变化,我省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兰州市、敦煌市率先开展了智慧旅游城市创建试点,敦煌市列入全国第三批标准化城市。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平凉崆峒山景区智慧旅游景区试点正在推进;全省在线旅游企业异军突起……这些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改变为我省旅游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旅游+”打造甘肃旅游升级版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这也决定了旅游业必须走融合发展的路才会有前途。“十二五”期间,我省把握这一要义,全面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旅游+”正在全省遍地开花。

  旅游与文化正在深度融合。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我省文化旅游融合迈入了新阶段。推出全球首部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敦煌神女》等剧目实现了常态化演出,丰富了我省夜间旅游产品。

  旅游与户外活动体育赛事融合更为紧密。“十二五”时期,我省培育形成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嘉峪关滑翔赛、张掖汽车越野赛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10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全省共建成13个滑雪基地。这些颇具规模的“流动的景点”,已成为拓宽旅游市场、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旅游与中医药养生保健融合初见成效。依托我省中医药种植加工优势,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为契机,建设医食养生、针灸保健养生等健康旅游品牌基地,开发岐黄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度假等系列保健养生旅游产品。全省现有52个景区(点)为游客提供养生保健产品,整体带动20多个县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旅游与科技融合带来旅游新体验。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营,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游客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参观感受;2015年嘉峪关市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作为全球领先的第四代大型高科技主题公园,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89.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7亿元,使嘉峪关市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时期,“旅游+”拓展到精准扶贫领域,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新动力。2015年,全省建成旅游专业村67个,累计达到514个;新建农家乐1633户,累计达到10748户;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超过58亿元,乡村旅游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直接贡献达到450元左右,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全省有17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

  回顾“十二五”,甘肃旅游光彩熠熠;展望“十三五”,甘肃旅游前程似锦。数据显示,2015年丝绸之路旅游增长达到42%,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丝绸之路旅游将再创新高,增幅有望达到50%,这对处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旅游明天会更好。(记者秦娜)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