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落实最大任务推进精准扶贫

04.07.2015  15:26

  武威市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最大任务,把扶贫攻坚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最艰巨的使命来抓,以扶贫的强力推进加快全面小康的进程,以扶贫的显著成效确保全面小康的实现。

  武威市现有古浪、天祝两个连片特困县和凉州、民勤两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其中古浪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片区,天祝县列入国家“四省藏区”片区。

  2011年以来,武威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持之以恒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富民行动深度融合,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07万人减少到去年的27.87万人,贫困面由35.44%下降到18.8%。特别是创造性地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建成古浪县黄花滩感恩新村、阳光新村等一批移民安置点,累计完成“下山入川”6.47万人,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拔除穷根,生产生活方式同步改变,走进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

  武威市委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务实、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针对城小乡大、贫困面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城镇化水平低的状况,提出和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坚持调结构、促增收、修公路、兴水利、抓脱贫、美环境,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从思想观念、农业产业、农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村容村貌等方面全面发展变化。去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4.7亿元,跃居全省第1位,比2009年增加41.19亿元,增长3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4元,比2009年增加3862元,增长97.2%。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78.7万亩,户均达到2.28亩,提前2年实现了户均2亩棚的目标;累计建设特色林果基地121.23万亩,人均达到0.8亩。“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呈现出良好态势,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骨干批发市场改造、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设施农产品外销量达到70%以上。现代畜牧业规模迅速扩大,牛、羊、猪、鸡、獭兔饲养量分别达到116.1万头、1068.7万只、359.9万头、1239.9万只和68.4万只,分别比2009年增长1.8倍、2.7倍、1.8倍、1.9倍、62倍。主体生产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设施农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设施农牧业。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电、路、渠、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治理中小河流12条、152公里,新建改建干支渠546.4公里,配套建设末级渠系8900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40处;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87个,累计投资6.97亿元;新建改建农村道路5054公里;建设新农宅7.97万户,其中300户以上新型农村社区110个,农村的整体面貌正在发生变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79.5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2%,适度规模经营有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开,设施农牧业产权登记颁证10.91万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达到发证数的97.9%。农民合作社累计发展到6137家,入社成员6.7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8.4%。

  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强劲动力,为持续深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但扶贫攻坚已到“啃硬骨头”阶段,还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扶贫脱贫不精准,因病、因学、因残、因婚等致贫返贫问题不容忽视,贫困农民培训工作差距大,“下山入川”任务仍然艰巨。生态性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祁连山高深山区、浅山干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弱,易地搬迁受到土地、水资源紧缺制约,生态保护治理与扶贫开发矛盾突出。贫困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有265个行政村道路未硬化,233个行政村、4.5万农户没有实现安全饮水,34个行政村没有通动力电,2.2万户贫困户急需实施危房改造。为此,我们聚焦组织领导、时间安排、决策部署、脱贫效果等“四个切实体现”,引导和约束各级彰显坚决执行的政治立场和品格、珍惜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和舞台,确保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为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武威市委调整了市、县区扶贫攻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县区委书记任组长,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省委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最艰巨的使命、最重大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按照2800元标准,落实“五个精准”,从摸清底数、目标衔接、力量调整等18个重点问题入手,以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生态治理的劲头,集中力量精准扶贫,做到“四个切实体现”,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武威市委盯住扶贫攻坚的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五个精准”。制定扶贫攻坚具体方案,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准确务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聚焦问题、对症下药、见到实效。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4个关键环节,全力实施“百片千村”扶贫攻坚工程,盯住省上在武威市划定的16个特困片带、27.87万贫困人口,到村到户,精准制定脱贫计划和方案。组织联户干部进村入户,逐村逐户填写《精准扶贫联村联户工作手册》,实行纸质档卡与电子档案同步统一管理,摸清贫困家底,找准致贫原因,明确扶贫措施,靠实扶贫责任,一乡一村、一家一户攻坚脱贫。贫困村户建档立卡,一年一建,年末销号,力争每年定点消除一批贫困对象。2014年底,民勤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774户、42200人。今年组织联户干部和乡镇包村干部对全县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贫困户进行再次摸排并进行张榜公示,全县共摸排出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贫困农户1950户、7121人;有劳动能力的1656户、6411人,无劳动能力的294户、710人;原帮扶范围内农户856户、3342人,新增帮扶对象800户、3069人,由双联牵头部门和乡镇重新安排干部帮扶,认真填写了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手册,建立了贫困村、贫困户电子档案,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靠依据。

  武威市委抓住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培育富民产业3大任务,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精准发力,补齐短板,重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一个、脱贫一个。对贫困村,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突出人、财、物力支持,集中实施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项目;由市级领导和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负责,悉心研究对接省上扶贫政策,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洁、土地流转、致富技能培训等方面精准发力,弥补短板。对贫困户,重点发展主体生产模式,今年贫困户新建2.8万亩设施农牧业、5万亩特色林果业,凡具备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民要达到户均2亩温棚、暖棚,人均1亩经济林目标(其中,天祝县人均3亩棚,不考核经济林),配套种植甜高粱解决饲草问题。驻村工作队要驻村开展工作,精准到村、精准到户,集中解决贫困户无日光温室、养殖暖棚和经济林的问题,加快落实产业扶贫措施,实现富民产业培育全覆盖。

  武威市委通过健全机制、兑现激励、增强约束,不断树立重中之重的工作导向、奖优罚劣的用人导向、紧抓不放的责任导向、韧性奋斗的作风导向,使推进扶贫开发成为各级各方面的自觉行动和主动担当。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4个关键,帮助贫困片区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科学调整布局人、水、土资源。今年基本完成“下山入川”工程五年规划7.2万人目标任务,落实市级领导包抓百户以上“下山入川”移民搬迁责任制,由29名市领导包抓列入规划尚未移出的4210户、17520人。对留居山区农户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引导改变散养方式,发展暖棚养殖,建设新农村,减少在保护区活动范围。对在沙漠边缘的贫困村和移民新村,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防污、节水、造林、治沙”和发展富民沙产业、建设美丽乡村。

  武威市委完善相关制度,形成有利于扶贫开发的正向激励和制度约束。建立健全择优选人的办法,注重在扶贫开发主战场培养人、选拔人。落实“逢提必下”制度,让更多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片区挂职服务,改善村班子结构。建立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奖惩机制,把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六大突破”任务和增收减贫目标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实行定位、定量、定时的精细化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衡量业绩、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效果不明显的领导干部坚决追责问责,扶贫任务完不成的果断调整;包户脱贫没有进展和帮扶农户未能按期脱贫的,干部不得提拔调动,不得评先评优。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完善监管机制,做到监管精准。(马顺龙)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