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纪实

12.08.2015  17:23

  武威石羊河流域治理成果的见证——今日的民勤青土湖。本报记者马顺龙

  武威市委主要领导调研沙漠治理。

  中国兰州网8月12日消息 2010年11月,武威市委通过了《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提出着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封沙禁牧力度,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这个目标,武威市突出“防污、节水、治沙、造林”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生态屏障行动,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坚持干部义务压沙制度,严格落实“五禁”规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治沙用沙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齐行的路子,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敢于担当筑生态安全屏障

  武威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边缘,处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其生态形势的每一步变迁都关乎西北乃至国家的生态屏障安全。

  武威市委从建设“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大局出发,主动担负起保卫国家生态屏障安全的责任和使命,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谋划防沙治沙工作,将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任务,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与风沙抗争,使武威生态文明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到2020年,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6亿立方米。民勤北部湖区出现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左右,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浅埋区,形成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

  2010年5月,武威市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作为全民工程,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问责制,背水一战,全力攻坚。11月,市委召开二届七次全委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决议,随后根据实际提升完善为“生态立市”战略。2011年,武威市自加压力,努力争取将后10年治理措施调整到前5年实施,加快治理进度。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全市上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2010年10月23日,蔡旗断面过水量首次实现了2.5亿立方米的规划目标。2012年,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达3.48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为8515万立方米,规划确定的远期约束性指标提前8年实现。2014年10月,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组织专家组,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估,专家组评估意见指出: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区域呈南东-北西向范围分布,局部地方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旱区湿地,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

  据气象部门监测,2014年青土湖年降水量110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增长15.5毫米;2015年1-7月份降水量78.7毫米,较多年同期平均值增长17.1毫米;2015年7月21日-22日48小时内该区域降水量达到51.3毫米,降雨中心覆盖面积约500平方公里,面雨量约2500万立方米。

  2012年8月,武威市提出了建设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的重大战略构想和“统筹防风固沙、河道治理、特色林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治理思路,启动建设了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红水河是武威市凉州区西侧、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条干涸河沟,沙线长达70公里,风沙危害严重。从2012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区两级的283个单位、2.34万名干部已在红水河流域成功完成人工造林11.18万亩,其中治沙造林7.34万亩。通过“麦草沙障+梭梭”的办法,漫漫沙丘被一个个麦草方格连接成的“巨网”所固定,方格内种植的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覆盖着沙漠。

  今年与往年所不同的是,武威市又启动一个新的生态战略工程:在其境内打造一条长500公里、宽100米的甘肃、内蒙古省界防沙治沙生态林带。目前,已完成了治沙物资运送通道,压沙4.675万亩、栽植生态林4.83万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