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营救站今天的大讲堂

27.08.2014  02:33

西路军老战士刘汉润在讲述战争岁月

    兰州晚报讯(记者曹亮仇彬文/图)抗战时期,肩负营救西路军重任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经过生死营救,把上千人救回到延安。同时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还承担了援助物资转送的任务,药品、军火、被服都由这里送到边区……8月26日,在原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的基础上重新布展的“祁连巍巍”西路军事迹展览馆正式开馆,仅当天早晨就吸引近千名参观者。在开馆当天,两名90多岁的西路军女兵,为参观者讲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她们说,65年前,看到新中国革命成功,真是完成了我们年轻时代的革命理想。现在看到西路军历史被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真是没有意料到的。她们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历史,努力工作,早日完成中国梦。

    营救流落的西路军将士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全民族抗战而进行后方发动的一个重要基地。1937年5月设立后,为开展营救被俘流落的红军西路军将士、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同苏联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的联系、接待我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指导中共甘肃工委开展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鉴于其历史价值和作用,2014年投入181万元进行修缮,并投入557万元用于旧址展览提升。改造、改版后的展览有照片216张、电文36篇、文物88件,系统的反映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征战河西走廊期间,为打通国际路线、策应河东红军、策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展厅共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挥师西渡,肩负打通国际路线的历史重任;第二单元:策应河东,全力完成全局的历史使命;第三单元:血战临高,展现工农红军血战到底的气概;第四单元:风雪祁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限挑战;第五单元:多方营救,充满关爱和历经曲折的凤凰涅槃;第六单元:永恒纪念,黄河东流声不断,祁连处处有丰碑;第七单元:石刻连环画《多方营救返回延安》,整个展览以营救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甘愿为国家民族牺牲一切的伟大品格,展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具刚性的血脉与传承。展览同时还具有的一大亮点是旧址原状及甘工委成立场景,通过线刻的方式将10个河西民众营救红西路军人员的感人故事生动的表现出来,使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往昔的历史。

    在序厅中,何鄂创作的“永恒祁连”的雕塑吸引着记者的眼球。一位意志坚定的指挥员,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他左手搂着的一位小红军,穿着残破不堪的旧军装和腰间这条代替皮带的麻绳,俨然一副久经沙场的合格的革命战士形象,指挥员右手紧紧握着一名已经牺牲了的战士,他的身躯已经和那高耸入云的祁连山融为一体……

    26日上午开馆后,成群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地走进展馆,仔细地看着一张张、一件件新展出的展品,诸多年轻的参观者在参观的同时,掏出手机对展出的展品进行拍照。一名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说:“看了部分展厅后,展出的作品让我这样的年轻人很震撼,尤其是看了《800女兵血战康隆寺》的巨幅实景油画后,更能了解什么叫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98岁老兵讲述血战康隆寺

    “马步芳的军队当时知道我们是女兵队伍,就大喊,兄弟们冲,请往天上打,前面是女匪,抓活的,每人分一个当老婆!”当在第四展厅外听到这段激情洋溢地解说,一般人会认为是展馆的退休讲解员,但参观者走进第四展厅后才看到,两名身着红军服装的白发老人,正在为里三层外三层的参观者讲述1937年3月13日至16日的康隆寺恶战。正在负责解说的是98岁的西路军老战士刘汉润。

    在解说中,刘汉润老人抑扬顿挫,讲话毫不费力,在讲到激动之处时,会模仿当年战斗的模样,她的家人也在身后轻轻地扶着老人。“当时我们距离中央很远,脱离了根据地,部队没法补充,没有吃没有穿,晚上的风和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我们四川来的这批女兵身上穿的单薄,冻得嘴唇发白,因为条件艰苦,又赶上作战,很多女同事来月经后没有办法处理,只能任凭血顺着裤管流,沾到裤子上结成冰。”向众人说到此处时,老人哽咽了3次,在展厅的画作前,老人指着一个倒在地上的女兵说:“被炸弹炸晕的女兵多半被敌人抓去,很多都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