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点赞新加坡大学生用镜头记录“兰州元素”

12.11.2015  10:11

  原标题:习近平主席点赞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新加坡“90后”大学生用镜头记录“兰州元素”

  ——千里缘分一“面”牵

  【光明网兰州11月10日电】兰州,位于北纬36°,东经103°40’,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从新加坡到兰州,至少需要乘坐八个小时的飞机,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却因为一碗面而联系在了一起。

  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重要演讲。他提到,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郑欣怡就是这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中的一员。在来兰州之前,她就和她中国的小伙伴朱代伟通过微信聊到了关于兰州元素的话题。对于兰州牛肉面,她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新加坡也有兰州牛肉面,她很好奇,兰州的牛肉面和新加坡的牛肉面究竟有什么区别?

  带着好奇和兴奋,她坐上了新加坡飞往兰州的飞机,她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到中国拍关于兰州牛肉面主题记录片的想法。

  拍摄兰州牛肉面主题的纪录片,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在这之前,已经有过无数个不同角度、不同拍摄手法的纪录片。如何将已经“拍烂了”的旧题材拍得有新意、有想法,就成了摆在郑欣怡和朱代伟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牛肉面是兰州最响亮的城市名片。有人说,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在兰州这个400万人口的城市中,牛肉面馆就有1300多家。

  郑欣怡和朱代伟了解到,一些老兰州人是在家里自己做牛肉面的。于是他们敲定了属于自己的拍摄角度:通过拍摄兰州著名的马子禄,了解兰州牛肉面的历史和标准制作手艺,再与兰州普通家庭自己制作牛肉面形成对比,折射中国人个人、家庭和食物融合的感情,借此表现兰州元素,传播中国文化。

  “来一碗牛肉面”这句每个兰州人早晨都要说的话也成了他们记录片的名字。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纪录片大受好评,在2015看兰州·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北京展映仪式上,《来一碗牛肉面》在全国110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作为六部展映影片中的唯一兰州元素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参展。

  17天,从新加坡到兰州,选题,拍摄,展映,再从兰州回到新加坡。在飞机场,朱代伟送给郑欣怡一个代表中国国宝的熊猫杯。“我用你送给我的熊猫杯泡了兰州的三炮台,”回到新加坡后的郑欣怡在电话里对朱代伟说。

  短短半个多月的合作,也让朱代伟和郑欣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他们经常会在微信、电话上联系,聊聊学习生活,聊聊各自家乡不同的文化。

  一碗面,却成了联系兰州学生和新加坡学生的纽带。或者说,这不单单是一碗面,更是一碗文化。

  得知习主席点赞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后,担任本次活动的西北师范大学中方指导任志明老师有些激动,他说,“把目光投向中国大西北的兰州,把镜头对准兰州的传统文化元素,让我们一道,深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