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艾滋报告人数同比增加36.9% 呈现五个特点

01.12.2015  10:24

  原标题:我省艾滋报告人数同比增加36.9%

  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3274例

  制图/武亚新

   中国甘肃网12月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武永明) 省卫生计生委11月30日通报了2015年全省艾滋病防治情况。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3274例,其中现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为2767例,死亡507例。2015年1-10月,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749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98例、艾滋病病人151例;报告死亡82例。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36.9%。

  据我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分析,当前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全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新发现病例数仍持续上升。甘肃省自1993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2003年十年累计报告106例。此后,报告病例数持续增长: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增加了576例,十五年累计报告682例;2009年到2015年10月底约七年间增加了2592例;仅2015年1-10月,报告749例,超过去年全年(676例)73例。2012-2014年,每年新发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分别较上年增加37.4%、42.4%和36.0%,2015年1-10月较同期(2014年1-10月)增加36.9%。目前,全省已有83个县市区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无疫情报告的3个县是玛曲、肃北和阿克塞。

  二是经性途径传播仍是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2015年1-10月报告的749例中,经性途径传播的构成占96.5%(723/749),经血液途径传播占0.1%,经母婴途径传播占0.8%。在性途径传播中,异性途径占53.5%(去年同期为61.1%),男男同性性途径传播占43.0%(去年同期为36.6%),男男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上升。

  三是我省疫情总体属全国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局部地区疫情相对较重,地区间差异较大。我省艾滋病疫情虽然近年上升趋势明显,但在全国疫情排名中一直靠后。全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居前的市州为兰州市、天水市和临夏州,共报告2221例,占到了全省的67.8%。2015年1-10月,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居前的市州依然为兰州市、天水市、临夏州,共报告419例,占全省的55.9%。陇南、酒泉、张掖、平凉、白银、定西等市州的报告数近年逐步增加。

  四是艾滋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特定人群感染率高。2015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从职业分布看,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农民,占34.6%;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9.9%,商业服务人员占9.9%。从年龄分布看,青壮年是主要受感染人群,15-49岁年龄段占82.9%,49岁以上占16.3%。目前医疗机构主动检测是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主要途径,艾滋病向普通人群扩散趋势明显。

  五是既往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死亡人数增加。2015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人数为245例(其中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转化为病人94例),较去年同期增加62.3%;艾滋病死亡人数为82例。

  据通报,当前我省艾滋病防治出现的新问题与难点问题交织并存,情况更加复杂,现有的防治技术、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主要表现在:艾滋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发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的县市区增加到83个。群众对艾滋病的防治意识还不强,知识与行为分离现象严重,社会歧视仍然存在。重点人群干预难度增大。经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青年学生、老年人群感染人数上升速度较快,社交新媒介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的难度。艾滋病病情从易感染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经性途径传播96.5%

  性传播途经为首要途径

  男男同性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

  青壮年是主要受感染人群

  经母婴途径传播0.8%

  经血液途径传播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