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道路宽度不能超过天安门
核心提示:当时定了就是以电子大厦为准,出来的那块儿就完了,后来电子大厦做了一半儿以上了,就发现这个路不够宽了,把它加宽到80米还是100米还是120米,不能超过天安门吧,不够宽,当时唯一的高楼就是电子大厦嘛,你能把它爆了吗。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5月2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许戈辉:在深圳有一条闻名遐尔的大道深南大道。它是深圳的迎宾大道,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坐标轴,就像长安街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每天太阳圣起,这里情景明朗,夜晚无数霓虹扑面而来处处摧残。每一个深圳移民都会在这条大道上有过兴奋、沉迷、徘徊、惆怅。他们也许会迷盲徘徊于此,问自己这究竟是属于谁的城市,当然了拉也会斗志昂扬,誓言要将它变成属于自己的城市。
刘冲(原深南大道乐队主唱):很少有人说你是故乡,见面先问你来自哪个地方,很多人以为你是天堂,来了却还要匆匆背着行囊。
解说:刘冲,深南大道乐队主唱,他写过许多与深圳有关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1994年,刘冲怀着对流行音乐的追求来到深圳,由伴舞到酒吧主唱,组建乐队出唱片,刘冲实现了当歌手的梦想。刘冲的乐队取名“深南大道”,并写出这首同名歌曲。
歌曲:深南大道,深南大道。
刘冲:深南大道是深圳的一个发展过程,这条路从没有到有,然后从不繁华到繁华,这也是我们一个成长历程,当我们慢慢慢慢有了自己的成绩,有了自己的成就,深圳是一样。
解说:深南大道从它诞生至今,有人为它写过歌出过书,拍照记录它的成长。
李咏涛(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大道30作者):因为改革开放,那么通过建设深南大道,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向一个大城市开始迈进,深圳城市的一切的精华都在这条路上。
解说:35年短暂的历史惊人的巨变,深南大道和它两旁伫立的地标凝聚着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也向路过这里的人们讲述着这座年轻城市一路艰辛闯荡的故事。
韦洪兴(北方工程开发公司总经理摄影师):嗯,来。这段时间没怎么用,所以摆得比较乱。我用我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这些从梧桐山上拍下来的,这第一现场用的那个董超后面那个背景就是这个,深圳已经变化了成型了,就觉得80年代的老照片很有用,反映深圳这个新旧对比变化过程很有意义。所以呢,我就这样一直拍下来了。
解说:老人名叫韦洪兴,今年76岁,1982年跟随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来到深圳,是特区初期的建设者之一,三十年来他用业余时间摄影,记录了深南大道的变迁。
韦洪兴:这是华强的厂房,从这里一直到蛇口都是双车道,都很窄的一个小道。
解说:跟随他每个回忆的片断,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也就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韦洪兴:我们来呢,还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们就在和平路那里住了,那个火车哐哐,哐哐,哐,在这里过了,路啊都是很普通的沙土路,眼睛看到的到处是黄土,那施工的工人也没有很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来施工,路上来回穿梭的也是那些自行车比较多。
解说:1979年宝安县的中心深圳镇人口不足3万,只有两条全长不过两公里的水泥路,人民路和解放军路。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对外运输主要靠107国道和到惠州的两条公路,刚刚撤县建市的深圳就面临行路难吃饭难睡觉难三大难题,行路难被摆在了第一位。
罗昌仁(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南大道没通以前的南头有个小路弯曲的,从我们这儿(罗湖)到南头要两个小时。
陈炳林(邓小平画像第一版主笔):我的家属是在观澜的,我经常踩单车到岗厦啊,到南头啊,都知道这条路都是沙路来的,一不小心很多沙,而且高高低低很容易摔倒的。
解说:新兴的城市需要新型的道路,1979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对深圳通往广州的107国道进行改造,在蔡屋围到上步的碎石路面上铺上沥青,人称“深南路”。
李咏涛:为什么叫深南大道呢?我以前以为深圳南边儿的一条大道,代表南方嘛,深南大道。后来发现它是深圳(深圳镇)到南头,把它联系起来就叫深南大道。1980年深南路第一段通路,全长2.1公里,宽7米,仅够两台车来回并行。但在当时这条路已经是深圳经济特区327.5平方公里最长的路。然而此时有胆识的建设者们已经开始勾勒更大的蓝图。
罗昌仁:我说要不要开一条路啊,南生(吴南生)同志说,太需要路了,从老城(深圳镇)开一条,就是到上海宾馆那个,那时我没有敢说那么远,就是到市委这个地方,我找司马鲁一商量,你路旁有项目没有,一句话把我问的哑口无言了,没有项目。他说老罗啊,路是为项目服务的,有项目才有钱,有这个钱才能造这个路,路再去给项目服务的。完了,我没有项目就开不成路,到底有项目呢,完了再有路呢,还是有了路项目才能来呢。
解说:早在1979年底,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视察深圳后,中央关于各部支援特区建设的政策被正式落实,半年内从全国各地陆续抽离一百八城市规划师对深圳进行航测、考察、分项研究分段设计。1981年,罗昌仁向刚调任深圳的周鼎副书记重新建议修路。
罗昌仁:他说老罗啊,这个规划怎么样,我说照我看行的,他说行咱们就照这个规划干,他说有一条干一条,老天爷啊,我想这个路都在纸上呢,有一条干一条,路上一条也没有,我想我是不是听错了,我再问他还是这样。
解说:1982年深圳市政府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把深南路往东延伸至罗芳,向西修到今天的上海宾馆。路宽由7米拓宽到50米。整个路段设有快慢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这一国际化的道路设计在当时曾引起争议。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很多人质疑这个东西,这么一个小城市你们做得太超前,做那么宽有必要吗?其实这就是反映了当时所谓的前瞻和这个保守,和这种,这种之间的冲突,就是你看得多远,其实就跟你今天要干什么事儿有关系,怎么干有关系。
李咏涛:开始什么并不知道这座城市有多大,那么所以设计深南大道的时候,开始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道路,但它逐渐越往西,它城市的理想越大,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的角色越重要,那么这条路就越建越大,越建越宽。
解说: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汽车,越来越宽的道路,这一切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一栋大楼的建设。1981年1月20日,正在不断延伸修整的深南大道旁高66.9米共20层的电子大厦破土动工,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座代表特区雄心和成就的最高建筑,还没建成就成了拦路虎。
马成礼(原深圳物业集团董事长):当时定了就是以电子大厦为准,出来的那块儿就完了,后来电子大厦做了一半儿以上了,就发现这个路不够宽了,把它加宽到80米还是100米还是120米,不能超过天安门吧,不够宽,当时唯一的高楼就是电子大厦嘛,你能把它爆了吗。
解说:1984年扩建后的深南大道正式通车,路宽50米全长6.8公里,深圳人自豪的称它十里长街。
韦洪兴:深南大道就是这个样子,这中间有绿化,两边有绿化,人行道跟车道分开了,整个深圳的建设啊,就是一个大工地,24小时就在乒乓乒乓地打桩,封顶的时候,楼有多高鞭炮有多长,整个商区都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一个商区。
罗昌仁:开发出基础条件来以后,各种项目就来了,这个项目不要你立项的,全部满了,工厂是工厂,商店是商店,干什么的都有,他来能赚钱,这就是市场发展方式,你要没有路行吗。
解说:耸立在深南大道边上的电子大厦1983年竣工,此后围绕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华强北电子商圈,而后这里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南中国最重要的电子商圈。
韦洪兴:电子大厦起来以后,影响了整个华强北,电子行业的一条街,这个赛格广场像个龙头一样,带动了整个华强北电子事业。
解说:如今华强北每天有22家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商场在营业,有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在各种交易中流动。有15万不同职业的人们为汹涌而来的50万个客户提供服务。在车流如梭的深南大道边上,孺子牛或许是唯一不需要抬头仰望的地标性建筑。198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大楼竣工后,市政府考虑要在大楼前立一座能够反映特区人精神气概的雕塑,最终请来了著名雕塑《艰苦岁月》的作者潘鹤。
潘鹤(著名雕塑家):吴南生通过他梁湘,就来找我谈谈,我们深圳要做一个标志性的雕塑,我说大鹏展翅好是好,市区里现在是三层楼四层楼,只不过是将来不可能是三四层楼,将来是三十层四十层,大鹏展不了翅的,不能在城市里面搞。
解说:后来还有人提议用莲花或狮子,但都被潘鹤否定了。
潘鹤:很多意见,对我很多意见的,他是书生,书生气十足,你不要听他的,你怎么搞的呢,我们要这样也不行那样不行,三年都不行。
解说:80年代初的深圳到处是工地,到处是人们挥汗如雨的场景,到处是散发着荒蛮之地上热气腾腾的生长力量。潘鹤被这样的建设场景所震撼。
潘鹤:感动了我就是很到推土机拖拉机,好像一条牛一样,把那个树砍掉、拉掉,把那个房子搬掉,用牛来代替拖拉机推土机。
解说:潘鹤要雕塑一尊孺子牛的想法得到了梁湘的认可,他一头扎在孺子牛的创作中去,一天他看到一颗被拔掉的老树根,忽然得到了灵感,他用八块钱把树根买回来做模型。
潘鹤:孙中山讲过这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个整个封建意识保守意识,一系列意识要连根拔掉,我们这代人啊不允许它复生。
解说:1984年潘鹤完成了孺子牛的创作,这座重达4吨高2米长5.6米的孺子牛铜雕人们似乎更习惯称它为拓荒牛。为了亲近市民,1999年拓荒牛从市委大院移到了深南大道边上,开疆裂土、拔除旧根、埋头、奋蹄,使出浑身力气的姿态表达了深圳特区人敢想、敢做、敢闯的精神。80年代的深南大道边上孺子牛是深圳精神的象征,而站立在市区与郊区之间的上海宾馆,则是深圳形象的代表。1982年调到深圳中航工贸中心任总经理的李国富正是深圳早期无数的拓荒者之一。
李国富(原深圳市中航工贸中心总经理):就是荒僻的,就是从这个深南中路的这条路到各边都是荒地啦,没有什么(地)随便你要的。
解说:1982年9月,美国希尔顿酒店总裁小希尔顿来深圳考察,李国富向这位世界酒店大亨提议在深圳投资经营酒店,但遭到小希尔顿的拒绝。
李国富:香港不知道怎么过来,我说你来搞,他说你是不行的,连马路都没有我不能干,给了他爸爸写的一本书,《Be my guest》《请来作客》。
解说:在车声轰隆炎热的夜晚,李国富仔细阅读这本《来作客》,一个疯狂的想法在生长,他决定自己盖一座酒店。
李国富:因为你这里没有人来接待啊,各方面来的客人啊没地方住的,都住在市政府那个招待所。
解说:1985年10月8日有167间客房的酒店建成并正式开业,酒店外观仿老上海建筑设计,门廊、把手、玻璃印花也前是海派风格。2005年,上海宾馆以得票数第一入选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当年的颁奖词这样说到,她站在市区与郊区之间,为出门的人指明方向,为回家的人照亮手中的车票。
李咏涛:80年代90年代来深圳的时候啊我,大家都不熟悉它,当人们迷路了,找不到地方了,就会到上海宾馆,一到上海宾馆就知道了,所有的公交车都从这里通行,去那里到哪里都清楚了。或者说回到深南大道就清楚了。
嘉宾:我是1984年的10月份来的,上海宾馆再往西走就是一个公路,树都没有,因为它曾经拓宽过一次。
解说:1984年深圳市决定进行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朱荣远应邀参加了这次设计工作。
朱荣远:因为当年的深圳的特区应该说活力非常强,它是以这个诸侯的模式在深圳的不同地方,叫同时在建设。那么以各自的标准以各自的方式,它有些失序,它干的就是要快。
解说:1986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根据深圳由东向西狭长的地形,以深南大道为中轴线,修建三条主干道横贯东西。
朱荣远:要解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要靠道路的结构来控制未来的城市发展的结构。深南路是深圳的东西带状城市当中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北面有北环路,南面有滨海大道。那么东西向是流动性特征,那么南北向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些不同功能的轴线,比方说人民南路的商业轴,福田中心区正对莲花山的这个有文化意识感的功能轴线是很直的。那么到华侨城的上山下海的这种文化旅游的这条轴线,再加上后海就是海岸城这条轴线,一直通向海洋的。痛惜向是交通。是纯功能性的需要速度的,南北向的就是品质和生活。
解说:1991年5月深圳市决定扩建从上海宾馆至南头联检站长达18.8公里的深南大道,路宽定为140米,两侧绿化带各30米,中央绿化带16米。
朱荣远:深南路是分段的特征,比方说罗湖上步这一块是一种特征。很密集路没那么宽,然后从上海宾馆开始路就变宽了。因为福田中心区开发强度比较高,所以我们这采取的道路方式都会比较特别,辅道会更加复杂一点,甚至连退后红线的宽度都比其他地方要宽。然后再往那边走,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华侨城的深南路的现象,你可以看到深南路的那种理性,到华侨城就变得很感性了。它会出现这个弯曲、上下。那么在深圳其他地方都没有,所以这就会出现一段路一定会有不同的性格,因为它面对不同的开发主题,面对不同的功能区,讲景观的话,讲人文的话,这一段是深南路最精华的地方。
解说:深南大道花园景观式的道路设计,是许多城市竞相模仿的范例。
朱荣远:就深南路为什么恢复有这么宽的隔离带,在我们做规划的时候,这个隔离带原来是做轻轨的,走在地面的。所以说留出了这么宽的隔离带出来。结果深圳发展速度太快,所以迅速要决定要上地铁,但是这个道路段已经留下来了,然后路也不可能再缩窄,所以今天很多城市不懂,为什么留这么宽,以为是好大喜功的,其实并不是,这是一个美丽的一个错觉而已。
解说:两年后,全长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路幅宽135米,中心区最宽达350米。沿线与48条南北方向市政道路交汇。把具有16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深圳科技园、深圳大学、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等特区亮点联成一体。35年前弯弯曲曲的小路,35年后川流不息的大道,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人们感慨城市的巨变,同时也铭记着一位改革开放的领路人。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一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引起巨大轰动。
何祯祥(原深圳美术广告公司:搞美术工作者这个不是个很好的题材吗,小平南巡啊,重大题材嘛是吧,搞一幅创作配合这篇文章。
解说:1992年深圳美术广告公司在大剧院门前的一个广告牌上写出了这样的标语,深圳的发展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的。
陈炳林:后来我们考虑到,单单写那个邓小平说的话,不太好,还要把邓小平的画像画上去,当时宣传部不敢确定,因为当时呢广告那个规则啊,不能把领袖的画像作为广告的。但是我们几个不怕死的人就说,画,一定要画邓小平像画上去。
解说:1992年6月28日凌晨,在深南大道和红领路交汇的一块空地上,一幅高10米长30米的画像竖立,一位老人开始了他对这个年轻的城市永远的注视。画面的右上角印着他五个月前在这个城市里留下的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陈炳林:画上去的反映很大,当时就画两根手指,邓小平指的那个方向好像有个什么公司,马上就倒掉了,好多人在开玩笑,看看那个手怎么改吧,后来我就叫一个我们广告公司的一个也是一起画画的人,叫他做一个动作,就改成这个手这样招的。
解说:小平画像共经历了四个版本,如今画像前已经拓展为一个小型广场,每年有近百万人在这里游览留影,是海外媒体出镜率最高的一个画面,他们甚至根据画像的变化来猜测深圳甚至是中国的政治动向。
朱荣远:深圳的所有的城市象征性的景观大多数都是集中在这条路的两边,其他的它的分段特征也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大家都关注这条路发生的每一次变化,包括甚至深南路树种的改变,其实都是深南路这个性格变化的一种方式,这座城市的很多精神属性在这条路上反映的可能是最足的。
李咏涛:如果说深圳是一个人的话,那么深南大道就是这个人的脊椎,因为有了深南大道,这个人就能够站起来了,然后他能够往东往西开始奔跑,跑向海洋,能够使深圳在中国和世界的城市中站立起来了。
刘冲:很少有人说你是故乡。
解说:在深圳这条路凝聚了迁徙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嘉宾:这是京基、国贸、这是地王。
许戈辉:三十多年后,韦洪兴把继续拍摄深南大道的心愿交给了同样喜欢摄影的儿子,来深圳十五年后,李咏涛写了一本书《大道30》,纪念他到深圳来的迁徙。深圳也成了刘冲再也无法忘记的故乡,深南大道穿过时光隧道连接起了这座城市整整35年的历史。它对于特区就是一幅绵延而漫长的画卷,挥洒出一座城市的理想,它对于深圳人的意义也许是关于梦想奔波在路上的忧愁和喜悦,总之你去问问深圳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深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