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合水实践——庆阳合水创新模式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纪实

02.12.2015  14:41

  “‘1221’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5321’精准扶贫模式,是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的细化实化本土化,是对‘1+20’精准扶贫方案和‘五个一’扶贫工作模式的升华和延伸,对全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市委书记栾克军在合水县调研时对合水县创新扶贫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子午岭林缘区,合水县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足,多年来始终摆脱不了“年年扶贫年年穷”的现状。2013年建档立卡时,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34个,贫困户11942户、4.96万人。2014年脱贫6个村,2272户9600人,2014年底贫困人口9670户4万人,贫困面为26.1%。

  时间紧任务重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今年以来,合水县聚焦马莲河流域、瓦岗川流域、子午岭林缘区三大贫困片带,瞄准22个脱贫村3.43万人,全面完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户级信息采集工作。为了科学规范识别扶贫对象,在2013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合水县2014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组织双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逐村逐户调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测算收入情况,综合各项指标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倒排序,按照“三对面、三签字、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科学识别贫困村、贫困户,并将贫困户信息全部录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健全完善了乡级30项、村级26项、户级6项资料,确保了基础资料准确规范。

  同时,合水县要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入贫困户率要达到100%,面对面地和群众算清收入账,靠实帮扶项目和措施,尤其要熟练掌握扶贫有关业务,对本乡的基本情况、贫困状况、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必须做到“一口清”。

  锁定“1221”工作思路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贫困户脱没脱贫,拿什么来衡量,合水县拟定了脱贫标准。记者在合水县太莪乡邢坪村村委会看到,两个脱贫标准、两张需求清单、一份计划脱贫户基本情况表,公示上墙的这些内容清晰地反映出每个贫困村精准脱贫的目标和任务。

  合水县针对2015年的脱贫村和脱贫户,参考贫困村“七有”、贫困户“八有”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拟定了合水县贫困村脱贫标准24项指标、贫困户脱贫标准11项指标,贫困村脱贫标准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6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4141元,贫困发生率小于3.7%、村至少有一项富民产业、村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等24个列项,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道路、水、电、网络、公共服务、环境卫生、金融服务等方方面面。

  贫困户脱贫标准有11项,包括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主要劳动力至少有1人接受技能培训;家庭全部人口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家庭16—60岁人口(除在校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均有15平方米以上的安全住房;饮水安全;有卫生厕所;有有线广播电视;参加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社;有1条以上(含1条)增收门路。

  对照两个标准,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建立贫困户“明白卡”,对致贫原因和增收项目需求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住房情况和产业情况进行了图片化采集。

  记者从贫困户杜兴华的“明白卡”上发现,他家的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缺技术、缺资金。今年通过实施危房改造,一家人终于从破旧的窑洞搬出来,住进三间新瓦房,门前的路修通了,水也解决了,全省启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之后,杜兴华又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盖了新房子,在外打工的儿子杜周周回到家里,娶上了新媳妇。“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一是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二是好政策越来越多,村上的变化越来越大,在家里搞点养殖,发展产业,也能把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起来。”

  采取“5321”扶贫模式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今年,合水县抓住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两大行动载体,成功开创了精准扶贫“5321”工作新模式。即对于贫困村实施安全饮水、农电提升、道路通畅、危房改造、通信网络“五大工程”,并建成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三项设施”。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合作社“两类组织”,培育增收明显的“一个产业”。

  为扶持贫困户脱贫,合水县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川区人均1亩菜、塬区人均2亩果、山区人均3头畜、林缘区人均4亩林,户均5000元以上的稳定劳务收入的“五大产业”;强化技术培训、扶贫贷款、干部帮联“三大支撑”;突出上学有资助、药费能报销“两大保障”;并最终实现“一个目标”,就是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以上。

  要致富先修路。今年以来,合水县下大力气实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教文卫扶贫、金融扶贫等12大扶贫攻坚战略。9月底,合水县柳沟至邢家坪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全长22公里的水泥路沿川道布局,蜿蜒前行,附设7座漫水桥,是沿线4个乡镇5个建制村的群众彻底告别了“上不了塬、过不了河、出不了山、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的历史。

  谈及村里发生的变化,邢坪村驻村帮扶干部安文涛感触颇深。他说,“刚开始驻村摸底的时候,感觉脱贫压力很大,产业发展跟不上,人口流失严重,群众思想保守,致富愿望不强。今年以来,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也有了思路,群众看到了改变生活的希望和前景,变被动等着要为主动找门路,脱贫效果明显提升。”

  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投资4.67亿元,占计划任务的99.36%。

  推进双联扶贫攻坚行动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刘家庄村同属瓦岗川流域贫困片带,是该镇6个贫困村之一。驻村第一书记赵志龙来到村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建档立卡工作程序,逐户调查核实,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资料,并采用GPS现场采集贫困户坐标数据,对157户贫困户位置和帮扶措施进行精准定位,绘制刘家庄精准扶贫工作作战图,结合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和村情民意,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梳理出两张清单。村级需求清单共涉及13项,需资金242万元;贫困户需求清单共涉及8项,需资金238万元。

  截至目前,根据脱贫需求,驻村帮扶工作队已争取项目7个,明确立项5个,计划立项2个,总投资达536万元。其中,新建老年活动中心1处,村级卫生室1个,改造危房22户、规模养殖小区1个,标准化示范果园建设项目1个,计划新修砂石路6公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个。

  合水县研究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8”工作方案,确定县直34个帮扶能力较强的部门联系34个贫困村,其他部门联系非贫困村,四大家一把手每人帮扶2个贫困村,其他县级领导每人帮扶1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双联干部帮联,并为34个贫困村下派了第一书记,在全县80个村成立了驻村工作队,抽调15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县扶贫办工作,实现了单位联村、干部联户全覆盖。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贫困村、贫困户需求项目任务分解表》,要求各乡镇,各部门瞄准22个脱贫村8214户34322人,把任务分解后落实到责任县级领导和责任部门,坚持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双向突破,集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基础条件,因户施策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目前,马莲河贫困片带已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打通了“一纵十七横”道路交通网络;瓦岗川贫困片带累计完成投资9523万元,新修沥青水泥路8条53公里、上山砂石道路7条68公里;子午岭林缘片带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项,新修扶贫路216公里,建成漫水桥26座,新修梯田5000亩,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6处、文化广场4处、互助资金协会6个。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李兆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