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灌”变“滴灌” 精准扶贫拔穷根:甘肃代表委员谈扶贫

10.03.2015  10:25

    原标题:【两会聚焦】“漫灌”变“滴灌” 精准扶贫拔穷根——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谈扶贫攻坚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甘肃能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精准扶贫、有效扶贫,推动甘肃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连日来成为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代表委员们的谈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扶贫应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切实解决“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的问题。

    “目前,正在我省开展的联村联户行动就是一种有效探索。”杨东代表说,我省融合推进联村联户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联村联户行动不仅是甘肃打好扶贫开发攻坚、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务实举措,而且是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张令平代表表示,联村联户行动推动了新一轮精准有效、规模空前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和整体战,通过联村联户行动助推精准扶贫,能够做到“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建立了有效的帮扶机制,工作措施上做到了精准扶贫对象、精准致贫原因、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管理、精准考核管理,实现了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到村到户。

    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

    马忠明委员认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扶贫,创造性地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扶贫工作瞄准最贫困的乡村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得准、抓得实。他表示,我省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大、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因此而放松。在扶贫工作中,特别要注重科技的支撑作用,靠科技提高产量,靠科技培育产业,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机能,从而彻底走出贫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郭层城委员说,“农村扶贫是甘肃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因地制宜地落实扶贫措施,是我省做好这个民生课题的关键所在。”他建议,把培育富民产业放在首位,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当地群众增强自主脱贫、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政府支持、社会帮扶与自力更生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努力加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扶贫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能就扶贫而扶贫,应以区域发展为前提,发展产业脱离贫困。”宁崇瑞委员表示,应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建议将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纳入产业开发范围,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扶持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农村果品、蔬菜、中药材、畜牧、劳务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加大对一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虞海燕代表表示,今后兰州市将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一村一策、分片包抓、整村推进,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抓好中药材、百合、玫瑰、草食畜牧、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实现全市整体脱贫。

    立足既有政策的同时,也有代表委员表达了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的愿望。马百龄代表希望国家在以往支持的基础上,再加力助推一把,更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力度,取消民族地区公益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地方自筹资金和配套资金,对畜牧产业、清真食品加工业、民族特需用品、旅游等特色富民产业给予金融优惠政策上的重点扶持,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扶持措施,真正解决这些行业的制约瓶颈——“融资难”的问题。

    “精准扶贫是手段,精准脱贫是目标,中央给力,自己发力,社会助力。”代表委员们表示,只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力促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加快形成精确对接的扶贫格局,我省扶贫攻坚就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本报记者 徐爱龙 白德斌 李晓君 朱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