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课程:寻民族文化之根

07.04.2016  11:39

    【人物介绍】张振华,江苏省小学美术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沛县教育局教科所所长兼沛县体育中学副校长。1995年,开始以家传“沛县封侯虎(布老虎)进课堂”为突破口,开启了乡土手工艺术与儿童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实验,曾荣获“全国第一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出版了《封侯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封侯虎艺术教育诗篇》等多部著作。2013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布老虎、面人、糖人、草编……这是多少代中国人抹不去的童年记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正在逐渐消亡。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民间艺人双重身份的我,从1995年开始以当地民间美术“沛县封侯虎”(布老虎的一种,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为突破口,开启了“乡土手工艺术与儿童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实验”。20年来,我尝试在美术课堂上,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民族美术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与传统文化的情怀。

    “手艺”教学的萌芽

    1991年,我从徐州师范学校美术班毕业,来到沛县实验小学,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那年我19岁,认真热情,浑身总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可是,我时而也感到困惑和彷徨。

    当时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试验)教材,没有教学参考书。课堂是封闭的,教师只需在黑板上画一画,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在图画簿上做作业,就算完成任务了。

    由于地处偏远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学校很难实施全面的美术教育,仅有的几节手工课也是形同虚设,大多数是学生坐在教室里画画简笔画,课堂没有生气,孩子们兴趣逐减。我常常思索,如何让自己的美术课堂活跃起来,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上美术课。

    1993年的春天,我代表徐州市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才艺展示环节,基于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我飞针走线,两个小时内缝出了四只憨态可掬的“封侯虎”,最终荣获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回家后,母亲很高兴,但又不无遗憾地说:“这么好的东西,只可惜许多年都不做了。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是不是还像你小时候那样喜欢。”母亲这句话提醒了我,能否教给孩子们制作自己家传的“封侯虎”呢?

    从我国中小学现行教材中可以看到,和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民俗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1994年10月的一天,我给孩子们上“民间玩具”欣赏课时,特意缝制了一个“封侯虎”,同时让他们也带来自己喜爱的玩具进行交流探讨。孩子们都喜欢我做的“封侯虎”,下课后都好奇地跟着我问这问那。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渴求,突发奇想:美术教学方法能不能改革呢?农村儿童美术教学能不能与当地民俗艺术相结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进行探索与研究。

    从一本小册子开始的教学改革

    1995年3月,我在所带的四年级(2)班开始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尝试,把“封侯虎”正式引进了课堂。

    三年后,“封侯虎”教学扩展到学校整个四年级,在每周五下午的科技活动课上进行动手实践,并成立了学校“封侯虎”兴趣小组,每逢农村举行民俗活动,我就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前去观看,并和孩子们一起深入农村调查、了解沛县当地民风民俗,收集民间艺术作品。

    每周五下午,是孩子们最欢欣鼓舞的日子,他们三五个一组,一把把小小的剪刀,一根根细细的银针,一块块色彩缤纷的布头儿,一团团五颜六色的丝线,可以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习制作“封侯虎”。我的美术教学改革悄然开始了。

    我也一心一意地琢磨起“封侯虎”来,从造型到规格,从形态到颜色,我经常在节假日拜访民间艺人,还在奶奶和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反复进行改进。一段时间后,我做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封侯虎”。如:“猫卧菊虎”“元宝大象虎”“二龙戏珠虎”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封侯虎”相继进入我所带的班级,孩子们欣喜异常地开始创作尝试。

    “封侯虎”进课堂,激发了我将乡土民间艺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改灵感,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自己学做“封侯虎”时只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而是将制作方法、制作样式等内容编写成一本小册子,用自己的工资印了3000份,分发给学生免费使用。

    接下来的几年间,这本小册子一直在不断更新内容,加入了更多的“封侯虎”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封侯虎”背后的故事,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我将开放的美术教学与家乡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给美术教学带来盎然的生机。

    三级“手艺”课程

    2001年,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开始思考如何系统开发“封侯虎”校本课程。

    “封侯虎”进课堂虽说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却遇到了种种困难:最初是传统式的“封侯虎”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随后我们面临的是教会孩子们制作“封侯虎”,还是以培养孩子们审美艺术能力为价值取向。很显然,成人的创作经验干扰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等问题也接踵而至。经过一次次实践和论证,我逐渐明白“封侯虎”课程的本质,就是要让孩子们充分参与课程的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使他们能从中体会到“封侯虎”课程的好听、好看、好玩、好用,意在“体验增趣”“实践创生”。

    针对以上问题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我和孩子们一起在原来编写的“小册子”基础上,重新开发出了一套“封侯虎”课程。

    我把“封侯虎”课程分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第一层次的课程是“走进封侯虎”,主要针对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第二层次的课程是“学做封侯虎”,主要针对(第二学段)学生,或者以前学过第一层次课程的学生,目的是学会制作。第三层次的课程是“创造封侯虎”,主要针对(第三学段)学生,或者以前学过第一、第二层次课程的学生。这样的设计有一个递进关系,能让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持续地学习,进入创作层面。这样的“手艺”课程是针对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

    “走进封侯虎”课程采取分单元学习的模式,共设置了10个单元,教学上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最初的“寻虎”到后来的“悟虎”,时时引导儿童乐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

    “学做封侯虎”课程按照模块来设计,共设置6个模块,包括“单头虎”“双头虎”“多头虎”“子母虎”“套虎”“枕虎”等。通过模块设计与菜单体验,让封侯虎制作与现代绣花技术整合,培养心灵手巧的学生。

    “创造封侯虎”课程指向传承与创新问题,分电脑三维立体设计、动画、微电影、3D打印技术四大主题,让封侯虎“”起来、“时尚”起来。这样的课程通过融合新媒体、新技术软件创作,与其他元素整合,进行封侯虎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能形成初步的创作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我们还建立了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包括封侯虎数字资源库,封侯虎课程评价跟踪系统等,为孩子们的学习营造最佳的环境。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封侯虎艺术推展中心”“沛县虎文化田野考察队”“《汉风虎韵》期刊”三大社团形式,定期向社会充分展示孩子们的成果。

    “封侯虎”课程的实施有着独特的价值取向。中国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我更愿意说“手巧心灵”,“封侯虎”课程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孩子“有身体感”。“封侯虎”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封侯虎”课程有效地提升了美术学科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与美术学科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封侯虎”三级课程实施多年后,2013年1月,“封侯虎”课程获得“全国第一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

    让孩子成为有“”之人

    为了便于教师操作,我从语文、数学、音乐、思品、计算机课等各科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寻找共性设计课程,尝试学科打通,进行综合实践。例如,要求孩子们先把自己的布老虎制作过程写下来输入电脑,进行图片编辑、排版,并上传至“振华教育在线”网站,进入“DIY论坛”进行展示、跟贴点评,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这使孩子们的各方面综合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瞧,在我们四(2)班的教室里,挂满了同学们自己精心缝制的小‘封侯虎’(布老虎),有一只‘封侯虎’还戴了一个花头巾呢……”,这是魏伟同学在日记中的描述。“正是学做‘封侯虎’,让我深深地爱上了美术课。”学生刘毅这样说。

    在我看来,“手艺”是没有断裂的传统文化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完全可以开展“手艺”教育。回顾二十余年“手艺”教育的探索,以“封侯虎”进课堂为突破口,从一个班发展到一个年级,再到整个学校,从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到学校校本课程,我一步步蹒跚着、艰难而幸福地走了过来。

    2008年由沛县教育局申请,经沛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我专门成立了“沛县张振华封侯虎艺术研究所”,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为“封侯虎”课程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封侯虎”课程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省级课程基地,2014年12月徐州市教育局又为我成立了“张振华手艺教育名师工作室”。如今,这个研究项目不仅在我所在的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且又扩展到十多所学校,“封侯虎”手艺课程也逐步成为沛县地区的地方课程。(张振华)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