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减负家长校外成倍增负 甘肃中小学生缘何“减负”难(图)
原标题:校内减负家长校外成倍增负
核心提示
课堂练习、家庭作业、配套检测、周末培训班……当面对学校和家庭重点不同的多重任务时,被舆论“减负”呼声包围的中小学生,身上的担子似乎有增无减。小升初、中高考,在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孩子依然像机器一样,校内校外围着成绩打拼。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减负,但在日趋白热化的考试竞争面前,不甘落后的家长热衷于“拼孩子”,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校外报班甚至兴起攀比风。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减负”之路依然漫长。
记者 李东朝 文/图
现在中小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报了课外培训班,有的甚至报了六七个课外班,尽管培训班的学费数目不菲,但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未来。
A 像机器一样运转的孩子
“早上8:30上澳美英语,下午2:30去作文班,5点半回家必须开始写各种作业……”星期六,13岁的悦悦好不容易盼来周末,准备和小伙伴去植物园赏花,但大清早妈妈就把他从床上摇醒,催他吃完早餐去培训班。书桌边一张纸条上,妈妈给他安排的学习计划,时间排得满满的。悦悦在西北师大实验小学上六年级,妈妈的焦虑有她的道理,再过几天时间,儿子就要升初中了,尽管现在小升初不再考试,但部分重点中学依然设置了考试门槛,悦悦的爸爸妈妈希望他能考进片外的东方中学或者师大二附中,为将来的升学路打好基础。在爸爸妈妈看来,这些学校都是辖区的重点初中。
和悦悦一样,来自海石湾的小惠,平时除了去学校上学,周末还要忙着在家里上课。小惠的学习并不差,只是妈妈为了让她学习成绩更好,专门给她请了个家教。“就是想让她上个重点中学,教学质量高,将来升学高考都轻松!”小慧的妈妈向记者坦言,“没办法,想进好学校的孩子都在报培训班,花钱就花钱。”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已读初二的珊珊似乎忙得有点超乎寻常,她家住兰州市城关区雁滩,母亲给她报的校外培训辅导班,包括舞蹈、奥数、英语、绘画、钢琴,外加跆拳道,竟然多达6个,每逢周末,父母开着车,专门拉着她像赶场子一样去上课。
记者采访发现,现在中小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或多或少都报了课外培训班,有的甚至报了六七个课外班,尽管培训班的学费数目不菲,每个班每学期都在500元至600元左右,但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未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记者采访时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有的家长看别人的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自己的孩子不报心里就没底,于是随大流跟着报班。其实,这种做法,许多学生家长心里都清楚是“一厢情愿”,大多数孩子并不乐意,但一位六年级老师的说法似乎更有代表性,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家长“拼孩子”。他说,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家长,之所以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就是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进好中学,或者考进重点大学。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家长,说孩子要赶着上奥数课,请学校让孩子提前回家,要求放弃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清华小学校长张小瑞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社会上各类培训班,奥数、英语、作文、钢琴、美术等培训,铺天盖地,常常是孩子从学校放学后,立马又被家长送到课外补习班学习,上完课外补习班,再回家做学校布置的作业,这往往不能保证孩子的睡眠,第二天精力不足,也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15岁的刘阳,在兰州八中读初三,比起小学生,他似乎更忙,压力更大。马上就要中考时,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兰州一中。虽然临近考试他再没有报培训班,但学校、家里,各种考试卷、测试卷摞了厚厚一沓,根本做不完。
中小学生“减负”难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还是一味高喊“减负”,却不愿对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进行改革,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B 中小学生缘何“减负”难?
记者对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十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50名学生、家长抽样调查发现,40%的五至六年级小学生,平时家庭作业用时不超过1个小时。而60%的学生认为家庭作业过量,老师和家长各自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压力山大”。
实际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教育部门也曾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减轻学生负担,国家教委1988年专门颁发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0年又重申了这一规定,可结果不但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而且出现了越禁学生的负担越重,越禁学生的作业花样越多的怪事,使减负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一个不容置疑的矛盾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为中小学生“减负”,学生家长却担心孩子在愈演愈烈的升学竞争中落后,以各种方式为孩子“加负”。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副局长苏永军说:“兰州市教育部门早就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布置书面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目前全区学生基本已从学校布置的‘题海’‘题库’中解脱出来了。”但他认为,校外“减负”却无法监管,学生校外报培训班,家长额外布置作业,学校也不好阻止。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减负”难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孔家崖二小校长刘素坚认为,为孩子减负,重点现在不在学校,而在于家庭。有时候,家长的心理压力甚至远远大于孩子。最终,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纯粹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因此,即便管理部门强制学校减了负,家长还是会把所有减去的负担再成倍地加上去。
苏永军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变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道德观、各种能力及身体素质的考核和评估上。
C 高考指挥棒下“减负”路漫漫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成长,一味地追求分数,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但在现有的高考指挥棒下,孩子要考上好大学,就得拼,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在苏永军看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除了现行的评价体系以分数为主外,更大的因素是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选拔途径单一,迫使中小学一切向分数看;二是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择校热难退;三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即便学校给孩子“减负”,家长却给孩子“加负”,校外辅导培训班就难以降温。
记者采访发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兰州市安宁区率先在全市“破冰”尝鲜,探索新思路。小学初中全面取消百分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体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孔家崖二小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以前最害怕老师念分数,现在老师不宣读分数,大部分同学都能拿上“优秀、良好”的评价,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安宁区教育局教育股负责人孙纯香称,取消考试百分制后,小学初中生的成绩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分级评价,不仅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成长情况,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来改变师生、家长唯分数论的观念。
对此,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直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成长,一味地追求分数,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减负就是要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取消百分制,推行等级加评语方式恰恰避免了分分计较的现象,在激励孩子全面成长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探索只是冰山一角,还远远不够。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中,正式方案尚未出台。在现有的高考指挥棒下,中小学生的“减负”之路也许还很漫长。许多家长认为,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孩子要考上好大学,就得拼,没有压力并不现实,仅仅在小学初中取消百分制的考试改革,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认为,减负不能不靠政府,但是也不能仅靠政府,需学校、家庭、社会和媒体的通力合作。在他看来,“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合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校内要构建家庭和社区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新模式,校外则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校外生活更加丰富。只有这样,减负才有可能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