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兰州学子校内减负 家长校外成倍增负

18.06.2014  10:37

  原标题:校内减负家长校外成倍增负

  核心提示

  课堂练习、家庭作业、配套检测、周末培训班……当面对学校和家庭重点不同的多重任务时,被舆论“减负”呼声包围的中小学生,身上的担子似乎有增无减。小升初、中高考,在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孩子依然像机器一样,校内校外围着成绩打拼。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减负,但在日趋白热化的考试竞争面前,不甘落后的家长热衷于“拼孩子”,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校外报班甚至兴起攀比风。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减负”之路依然漫长。

  现在中小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报了课外培训班,有的甚至报了六七个课外班,尽管培训班的学费数目不菲,但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未来。

  像机器一样运转的孩子

  “早上8:30上澳美英语,下午2:30去作文班,5点半回家必须开始写各种作业……”星期六,13岁的悦悦好不容易盼来周末,准备和小伙伴去植物园赏花,但大清早妈妈就把他从床上摇醒,催他吃完早餐去培训班。书桌边一张纸条上,妈妈给他安排的学习计划,时间排得满满的。悦悦在西北师大实验小学上六年级,妈妈的焦虑有她的道理,再过几天时间,儿子就要升初中了,尽管现在小升初不再考试,但部分重点中学依然设置了考试门槛,悦悦的爸爸妈妈希望他能考进片外的东方中学或者师大二附中,为将来的升学路打好基础。在爸爸妈妈看来,这些学校都是辖区的重点初中。

  和悦悦一样,来自海石湾的小惠,平时除了去学校上学,周末还要忙着在家里上课。小惠的学习并不差,只是妈妈为了让她学习成绩更好,专门给她请了个家教。“就是想让她上个重点中学,教学质量高,将来升学高考都轻松!”小慧的妈妈向记者坦言,“没办法,想进好学校的孩子都在报培训班,花钱就花钱。”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已读初二的珊珊似乎忙得有点超乎寻常,她家住兰州市城关区雁滩,母亲给她报的校外培训辅导班,包括舞蹈、奥数、英语、绘画、钢琴,外加跆拳道,竟然多达6个,每逢周末,父母开着车,专门拉着她像赶场子一样去上课。

  记者采访发现,现在中小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或多或少都报了课外培训班,有的甚至报了六七个课外班,尽管培训班的学费数目不菲,每个班每学期都在500元至600元左右,但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未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记者采访时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有的家长看别人的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自己的孩子不报心里就没底,于是随大流跟着报班。其实,这种做法,许多学生家长心里都清楚是“一厢情愿”,大多数孩子并不乐意,但一位六年级老师的说法似乎更有代表性,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家长“拼孩子”。他说,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家长,之所以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就是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进好中学,或者考进重点大学。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家长,说孩子要赶着上奥数课,请学校让孩子提前回家,要求放弃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清华小学校长张小瑞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社会上各类培训班,奥数、英语、作文、钢琴、美术等培训,铺天盖地,常常是孩子从学校放学后,立马又被家长送到课外补习班学习,上完课外补习班,再回家做学校布置的作业,这往往不能保证孩子的睡眠,第二天精力不足,也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15岁的刘阳,在兰州八中读初三,比起小学生,他似乎更忙,压力更大。马上就要中考时,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兰州一中。虽然临近考试他再没有报培训班,但学校、家里,各种考试卷、测试卷摞了厚厚一沓,根本做不完。

  中小学生“减负”难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还是一味高喊“减负”,却不愿对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进行改革,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