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圣地逢盛事 红梅绽放迎嘉宾 第四届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大赛在革命圣地会宁举办
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状元故里梅花飘香。第六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第四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将于2015年8月6日在革命圣地会宁隆重开幕。这是全省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届时,全省戏剧爱好者将与优秀的戏剧表演者相聚会师圣地,共享文化盛宴。
“红梅奖”三度绽放吐芬芳
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多年来甘肃戏剧一直被称为甘肃文化的优势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省创作演出了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戏剧作品,从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歌剧《向阳川》,到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甘肃戏剧利用本土化资源,以其多样的体裁样式、独特的审美风格、别致的艺术元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红梅奖”是继梅花奖、白玉兰奖以后又一个全国性专业戏曲比赛奖。“甘肃省戏剧红梅奖”是经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准的甘肃省戏剧专业类最高奖,也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艺术展演。由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共同举办,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对应于“中国戏剧梅花奖”,设奖以表演为主,适当兼顾其他艺术门类。
第一届“甘肃戏剧红梅奖”于2001年举办,主赛场设在兰州,两个分会场分别设在庆阳、武威,有近200人报名参赛。参赛剧目包括168出折子戏、两台大戏和三个舞台选场,剧种涉及秦腔、陇剧、京剧、豫剧、话剧、舞剧等全省主要剧种。
第二届 “甘肃戏剧红梅奖”于2006年12月在兰州举办,大奖赛由大型剧目和小戏、折子戏两个赛段组成,参演人数近2500人。参赛的26个演出单位共带来了115台折子戏(小戏),其中新创剧目6出,移植改编剧目7出,传统折子戏102出。
第三届 “甘肃戏剧红梅奖”于2011年9月在兰州举办,比赛场次达33场,参演人数超过2000人次。评选出了一批反映我省历史文化以及现实生活、新农村建设风貌等题材的优秀戏剧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全面的展示了我省戏剧繁荣盛景。
“公平、公正、权威”始终是甘肃戏剧红梅奖所固守的评奖宗旨。目前,戏剧红梅奖成为发现、选拔和鼓励我省优秀戏剧演员、推动我省戏剧大省建设的重要省级平台之一。已举办的三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对新时期进一步弘扬我省传统戏剧文化,全面促进戏曲事业繁荣发展,培养和推举优秀戏剧人才,创新与发展优秀剧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会宁举办戏剧“红梅奖”得天独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反复强调文艺的人民性,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
第四届戏剧红梅奖大赛赛场设在会宁县,这是全省戏剧类最高级别大赛首次在县一级举办。这将使大赛更贴近基层群众,更接地气,充分体现了文艺面向基层,贴近基层群众的人民性。
本次大赛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文化厅、白银市人民政府主办,会宁县人民政府、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白银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承办。自2014年9月发出剧目报名通知以来,全省各地剧院(团)踊跃参与,大赛共收到报名剧目大戏19台,小戏小品折子戏剧目158折,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会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会宁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吼秦腔,看社戏一直都是城乡群众最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精神需求。
戏剧在会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会宁县戏剧历史悠久,戏剧剧种众多,戏剧演出团体分布广泛。全县284个行政村村村有戏台,30%的群众能唱戏、60%的群众爱听戏、90%的群众喜欢戏。长期以来,看戏演戏,一直是农村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头戏。上个世纪,每逢春节,几乎每个村庄都要组织社火队,每个社火队都有一个接待邻村社火的确定日子。各村的社火队从不同的方向汇聚而来,一时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由数百人组成的庞大的社火队伍几乎占了整条路面,丰富而精彩的表演把全体村民喜庆丰收、图求新年吉祥如意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各个村庄的社火队轮番唱来,一直唱到天亮,人们不知疲倦意犹未尽……庙会,是吸引群众的又一个场合。周围的群众不怕路途遥远,总是会相约前往,一过戏瘾。而由县秦剧团下乡唱的戏,群众称之为“唱大戏”,那更是热情高涨,没有人愿意错过的。除了这种集中演出的时刻,村民们在劳动之余,也总是情不自禁地吼上几嗓子,《铡美案》《辕门斩子》等传统戏曲,大多数群众耳熟能详,能唱能演。即便是现在,茶余饭后,在县城、在乡镇人员密集的地方,时不时会传来一阵阵锣鼓声,吸引了黑压压的一片观众。戏曲,是扎根在会宁广大群众心中的一种文艺形式,是人们最为喜爱的精神食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会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下定决心“让文化伴随经济一起腾飞!”把文化旅游兴业确立为全县四大产业体系之一,制定文化强县战略并深入实施,在经费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设立宣传文化特别奖,每年对在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中作出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文化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连续举办的春晚、新年音乐会、秦腔文化周、企业文化主题晚会以及此起彼伏的广场文化活动已深入人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戏剧在保护传承中发扬光大。会宁嘉韵秦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见证了会宁戏剧发展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红星剧社,1978年正式挂牌成立会宁县秦剧团,是隶属于会宁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的事业单位,也是白银市唯一一家常年演出的秦腔专业院团。根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会宁县秦剧团于2012年5月转企改制,成立了会宁县嘉韵秦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改制后,县委、县政府在城区黄金地段无偿划拨地皮,多方筹资,新建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办公区、食堂、剧场、排练厅等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综合性大楼,改善了公司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制定演出补贴奖励扶持政策,财政每年用于剧团的工作经费达到百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多年来,剧团始终坚持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立足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以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的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创作了很多戏剧精品。2004年,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新排折子戏《斩蔡阳》获个人表演一等奖和导演二等奖。2006年,创排的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现代眉户剧《重逢会宁》在甘肃省第二届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荣获优秀表演、优秀作曲等五个单项奖。2009年,创排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现代秦剧《红色热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获剧目二等奖和21个单项奖,并且在全市进行了巡回演出。2011年又创排了现代眉户剧《会师前夜》,并参加了甘肃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节目献礼周活动,荣获优秀表演奖。近年来,新创排了《梨花狱》等十多部经典传统剧目。在“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中,剧团常年深入靖远、平川、景泰、静宁、西吉、通渭、榆中等地和会宁境内各乡镇巡回演出,年演出400场以上,演出剧目30多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会宁具备筹办大型文化活动的丰富经验。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会宁县先后成功承办了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五十、六十、六十五、七十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承办了“会师杯”第二十八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甘肃赛区)等竞赛活动、全省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陇原红·红领巾心向党”、省十三运圣火采集传递、五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工作流程。
筹备工作已万事俱备。作为第四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的承办方,会宁县高度重视,根据需要,已对县礼堂进行了改造升级,对后勤工作中的吃、住、行及安全保障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会宁县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把甘肃省第四届戏剧红梅奖大赛举办成一届高起点、高规格、有创新、有靓点的大赛。
“红梅奖”助力会宁戏剧大县建设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戏剧大省建设作为全省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突破口,围绕“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总目标,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戏剧创作、生产、演出机制,努力提高全省戏剧艺术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甘肃戏剧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甘肃省戏剧“红梅奖”的举办对热爱戏剧的基层群众来说是难得享受的精神盛宴,对传承国之精粹、发扬艺术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比赛,既是省内戏剧演员们展示自我,挥洒自我,实现自我,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尽情演绎,与其他同行们“试比高”的专业平台,又是打磨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会宁这样一个多数人爱唱戏会唱戏的文化大县来说,以此为契机,让戏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一步遍地开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强调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出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的指导思想。从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含金量高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是戏剧发展的福音。会宁县将以这次举办戏剧“红梅奖”大赛活动为契机,积极对接中央、省、市扶持政策,大力探索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本次大赛确定在会宁举办,必将对满足基层广大秦腔爱好者的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进一步弘扬传统戏剧文化,培养和推举优秀戏剧人才,创新与发展优秀剧目,全面促进戏曲事业繁荣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桃未芳菲杏未红,岁寒先已笑东风,朵朵红梅春带雪,一曲不负十年功。让我们拭目以待,8月6日到18日,在盛夏的会师圣地,第四届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必将给全省戏剧爱好者带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清新之风,对甘肃戏剧大省建设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