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谣言“不能忍”,应强化服务商责任
在微信朋友圈传谣行为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昨天,腾讯微信方面宣布将加码清理微信谣言的举措。业界认为,备受诟病的微信朋友圈伪科学、谣言横行及诱导分享行为已经发展到了“不能忍”的地步,预计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监管措施将陆续出台。(8月7日《京华时报》)
心怀不轨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即时通讯工具发布虚假信息,蛊惑受众,已经发展到了“不能忍”的地步,这无疑成为了谣言重灾区。治理网络谣言,净化网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环境,可以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事实上,微信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成了谣言滋生地。就在8月6日,微信官方宣布,将加码清理微信谣言。此次清理的重点将集中在公众号,尤其是刻意散布虚假信息、诈骗、色情以及诱导用户进行分享的公众号。微信开始清理门户,这是好事。不过,微信对发布谣言账号的处理方式也仅局限于加谣言标识和冻结账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即时通讯工具不是避责神器,那些已经造成恶劣影响的谣言,法律还须加以惩戒。
诸如微博、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为我们通过便捷的网络交流。但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杜绝谣言在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传播,十分必要。如何杜绝“不能忍”的谣言?这当然是要给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设置紧箍咒。但是这其中,我们也不应忽视服务供应商的责任。窃以为,即时通讯工具供应商在加强谣言审查、自纠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认证环节的实名化管理,坚持“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有了实名化管理,就等于牵住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牛鼻子。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当天(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工信部授权新华网发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的十条“规定”条款中,有管理内容的占八条,其中,六条针对的是“即时通讯服务的提供者”,仅有两条是针对“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者”,可见,强化对即时通讯服务商的管理,才是治理即时通讯谣言这条毒蛇的“七寸”所在。
其实,善意地提醒网友对外发布消息时应清楚底线,传播消息时多些辨别意识,这并没有多大的震慑力,唯有高悬法律之剑,才能遏制谣言,净化网络。可是,依法治理即时通讯传播谣言,还需要服务商的鼎力配合和支持,强化他们的责任,是一切治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