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奋进六十年 喜看今日新康乐

17.10.2016  18:37

康乐县城新貌。

全国肉牛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康乐首届牛业发展大会举办(资料图)。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康乐校区。

康乐中学。

育苗成为康乐经济增长的一大新兴产业。

投资4.98亿元的良恒商业广场。

康乐县委书记 吴国峻 县委副书记、县长 雍桂英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临潭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距省城兰州110公里,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省道311线和317线贯穿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国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总人口27.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哈萨克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60.17%。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主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康乐。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和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75亿元、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增长13.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亿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9元、增长9.2%;大口径财政收入1.67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16%;财政支出17.31亿元、增长7%。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我县耕地面积32.31万亩,其中川地8.3万亩,山地24.31万亩,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粮食总产量由“十一五”末的8.5万吨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1.78万吨,年均增长6.74%;农业总产值由4.75亿元增加到7.79亿元,年均增长10.4%。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县,被省上评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达标县。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肉牛产业。我县有草场36.76万亩,群众素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从1980年开始,我县就出现了一大批牛羊育肥贩卖的专业户。立足这一优势,县上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养殖业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趋势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以打造“中国西部肉牛集散地和清真牛肉生产供应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金牛富民”工程,狠抓园区建设、母牛繁育、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提升等关键环节,推动肉牛产业向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鸣鹿德系西门塔尔牛集约化繁育园区、康美现代循环经济园区等5个园区初具规模,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凸显。累计建成千头牛场10家、百头牛场95家,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1万多户,出栏肉牛19.2万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由196元增加到422元,净增226元。2007年,在我县成功召开了全省畜牧现场会,成立了甘肃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和金牛资产担保公司。从2009开始,我县坚持每年举办赛牛相牛大会,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十二五”期间,建成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220个,其中牛场(小区)169个,千头牛场17个;能繁母牛重点村60个,发展规模养殖户6750户。我县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已成为甘肃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和加工营销中心,探索出的“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基地支撑,科技服务,市场运作”的“康乐模式”已成为甘肃中南部畜牧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2013年,成功举办了全国肉牛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康乐首届牛业发展大会,肉牛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县已成为甘肃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和加工营销中心,实现了从“肉牛大县”向“肉牛强县”的转变。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520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000元,畜牧业及相关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8%以上。

  育苗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业,1970年后,大力推广科学种树,人工林迅猛发展,1975年和1984年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近年来,我县以建设西部苗木生产供应基地为目标,坚持稳面积、提质量、扩销售、增收入的发展思路,加强政策扶持引导,连续多年制定出台了《促进育苗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扶持育苗产业发展,建立了以国营苗圃育苗为龙头、民营企业育苗为骨干、群众育苗基地为主体的育苗体系。同时,鼓励发展城市、园林绿化苗木,扶持苗木经销龙头企业、育苗专业合作组织和民间营销经纪人,实施苗木科技推广、云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了西部苗木供应基地和以苏集河流域为中心辐射15个乡镇的育苗产业区,建成了育苗产业服务大厅,开展了“康乐云杉”地理商标注册工作,“康乐云杉网”正式开通运行,召开了全省林木育苗大会,育苗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全县育苗留床面积稳定在6万多亩,建成千亩以上育苗基地10处,百亩以上34处,育苗产业及相关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11%。

  劳务产业。建立了以江苏南通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的东南沿海劳务市场,以西藏拉萨为中心,辐射新疆、青海等青藏地区的西部劳务市场,被评为全省劳务工作示范县。以建设技能型劳务培训转移基地为目标,在巩固以西藏拉萨为中心辐射新疆、青海西部劳务基地的基础上,以“甘肃康乐·江苏南通劳务洽谈会”为平台,辐射苏州、无锡、上海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东南沿海劳务基地,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康乐劳务输转模式”,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甘肃康乐·江苏南通劳务洽谈会。“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民工7.36万人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600人次,累计输转劳务25.92万人次,创收25.66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中药材产业。以建设中药材特色种植加工基地为目标,形成了南部乡镇以当归为主,北部乡镇以白条党参、柴胡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格局,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6万亩,年产各类中药材618万公斤,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中药材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依托龙头企业和农合组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不断培育壮大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年加工中药材1500吨以上企业1家,中药材初加工户80多家,大小贩运户280多家,中药材销售体系不断完善。

  旅游产业。我县曾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之要冲,各民族“茶马互市”的活跃区,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民族生产生活。我县现有文物保护遗址13处,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保存有红军长征建立苏维埃政权时的景古线家楼遗址,建成的景古红色政权纪念馆被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六月六花儿会”,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洮岷“花儿”,吸引了八方游客。“十二五”期间,我县以建设兰州南部回藏风情线上的避暑休闲旅游基地为目标,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自驾游营地,大力开发以休闲农业、康体疗养、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为主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以莲花山、药水峡等森林旅游景点为骨干,以城镇周边生态茶园、农家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新格局。开发旅游景区景点13个,其中4A级景区1处;旅游人次年均增速超过3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32%以上。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57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3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4倍,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一大批交通、水利、生态、能源、城镇、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完善思路、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累计建成100万元以上项目488个,总投资269.02亿元。引进建成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康乐校区,建成了临康和二级公路,建成了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了康乐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等各项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北部、扎子河、东南部等人饮工程,解决了8.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实施康广路、八新路和农村通达通畅项目,通乡道路全部实现柏油化,59%的通村道路实现硬化,群众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十二五”期间,先后实施了东南部、扎子河、麻山峡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9.3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通畅道路362.02公里,硬化村社道路218.55公里,15个乡(镇)和152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柏油路或水泥硬化路。实施了一批农村危旧房改造、廉租房建设和灾后重建项目,共建成保障性住房3599套,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绿色、生态、山水、宜居”的县城定位和“跳出旧城建新城”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提升,对新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十二五”末的6.6平方公里。全省县级最大的商业单体建筑——良恒城市商业广场投入运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十一五”末的3.14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9.9亿元,增长了9.5倍。改造提升县城道路11条,配套完成了城区给水管网改扩建。县城开通了公交车。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北苑小区工程主体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施工。环城北路A区正在主体施工。县城三条河六条滨河路及桥梁工程已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集中对9个乡(镇)的集镇进行了提升改造,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城镇化率达17.7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7年,全省乡村卫生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2011年“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实现了从幼儿园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全程免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6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十一五”末的21.3%提高到“十二五”末的79.5%,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由46.3%提高到69.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被省政府评为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先进示范县。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建成了全省唯一一个以农耕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莲花山花儿会”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已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建成的莲花山花儿传习所,被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确定为艺术实践基地。成功协办了“康美农庄杯”中国·临夏(黄河三峡)超级六项山地户外挑战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

精准扶贫强力推进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及“1+17”方案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为重点,扎实推进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康乐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7.65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4.36万人,有3.29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0.98%下降到2015年底的17.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655元提高到2015年的5425元,增长48%;自来水管网覆盖率从2013年底的72%提高到现在的98%,自来水入户率从68%提高到93%;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全县共改造农村危旧房25593户,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5047户;在全县1500人以上的建制村建成幼儿园95所,其中贫困村幼儿园48所;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8.11%,其中贫困户参合率达99.41%;建成乡级医疗机构17所,152个行政村全部有村卫生室,其中标准化村卫生室133所,贫困村卫生室72所,到今年年底76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建成电商县级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网站及网点5个,村级服务网点26个,网店82家;全县贫困村动力电实现了全覆盖;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户户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全覆盖。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县未来五年奋斗的总目标,也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总任务,更是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围绕脱贫攻坚抓农业农村,围绕提升品位抓城镇建设,围绕夯实基础抓项目建设,围绕特色优势抓产业升级,围绕增进福祉抓民生保障,围绕绿色发展抓生态建设,围绕和谐稳定抓社会管理,围绕责任落实抓党的建设,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提质。通过对县城“一湖两山三园四河五桥六区八路”的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县城整体品位明显提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县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未改造的6个乡镇的集镇进行改造提升,城镇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长88.64公里的药水峡至莲花山旅游扶贫大通道建成使用,将有力地带动沿线8个乡镇84个行政村的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康乐至冶力关二级公路、上湾至草滩新集公路建成通车,将实现乡乡通等级公路、村村通硬化道路,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不懈努力,康乐将真正成为中国西部现代畜牧业示范县、西北苗木供应基地、全省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绿色生态休闲自驾游营地,一个山水康乐、绿色康乐、幸福康乐、美丽康乐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坚信,通过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2018年全县4.36万贫困人口将稳定脱贫,到2020年,康乐人民将和全国全省一道步入小康社会。(摄影黎元军)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