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博览会准备工作座谈会发言摘选
原标题:法国驻华使馆文化项目官员奥萨·拉蓉—— 与甘肃合作重启新的文化丝绸之路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10月14日下午,2016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博览会“高级别论坛”准备工作座谈会在敦煌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主持座谈会并作总结发言。众专家学者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愿景和途径,为博览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还为首届博览会高级别论坛准备议题和议程,并展开前期研讨。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及驻华使领馆代表,参加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的国际文化产业组织(协会)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共约90人参加座谈会。
■发言摘选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谢金英:
形成国际知名文化品牌
欧亚四大文明曾在甘肃敦煌交汇,并在此地被灿烂地表现出来,选择甘肃敦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对于恢复古丝绸之路文明多元共融共生的世界景观,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对话交流,搭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平台,意义深远。
建议:1.设计上提高品位,将博览会举办成为具有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文化交流平台;2.突出优势特点,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充分吸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深度参与,扩大博览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3.密切人文思想交流,吸引年轻人参加;4.推动文化贸易交流合作,扩大投资,发展就业;5.形成发展合力,通过扩大和重塑国内外文化发展空间,逐渐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齐头并进,对内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精品文艺创作层出不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完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的文化新格局,将博览会真正打造成为一个各国各地区文化艺术取长补短、文化贸易互利互惠、不同文化互认互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最终形成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各国人民和平发展的梦想在丝绸之路上相融相通。
国家文物局外事联络司副司长王金华:
利用莫高窟提高敦煌学研究品牌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一千多公里,这些珍贵而丰富的文物资源,绝大多数都与古代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中唯一的新增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体现了文化交流对于联系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国家对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的重视,意义深远。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也是延宕千年的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所,理应延续历史文化传统,承担新的历史机遇中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责任。
建议:文博会起点要高,体现开放包容的理念,以及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但不局限于这些国家。交流合作要广泛深入,开展多元化合作交流。利用莫高窟影响,提高敦煌学研究品牌。
■发言摘选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项目官员奥萨·拉蓉:
法国和甘肃合作寻求文化相通之路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中心位置,文化遗产很多,在重建丝绸之路中绝对是重中之重。而法国也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并且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还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在今天全球化社会转型中,中法两国都遇到了文化遗产被毁坏消失的威胁,缺少保护文化遗产的资源,我们双方有义务在年轻人中加强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合作协议倡议:应该由法国与中国及甘肃来引领保护文化遗产,以更加当代的精神来重振丝绸之路。仅仅回顾过去的文化是会衰老的,加强文化交流才是推动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只有文化才有机会将各种文明整合统一在一起,文博会给双方一个合作的契机,让法国和甘肃加强合作,寻求文化相通之路,重新开启新的文化丝绸之路。
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范鹏教授:
把各国文化“请进来”再融合发展
甘肃是丝绸之路重要的黄金段,而文化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真正的“黄金”。心相通人相亲才能相交。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文化功能首先是把各国文化“请进来”,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人先动一步,先进入中国。同时,我们也必须主动走出去,只有从文化的层面上先“走动起来”,才能唤醒辉煌历史的记忆,熟悉彼此的地理、了解各自的心理、理解对方的文化,最后融合发展。
建议: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从文艺汇演、技艺比拼、丝绸之路运动会、丝绸之路美食节、丝绸之路旅游节开始,逐步向丝绸之路文学研讨、哲学交流、历史会议过渡,促使敦煌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文化之都,让人们不仅在艺术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理念、信仰层面上“朝圣敦煌”。
兰州大学副校长高新才教授:
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
人文交流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发展领域,也是实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基础,而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是人文交流的本质要求。人文交流合作深层次、全方位发展,必须依赖各国民众与各界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建议:以文化柔性特质为导向,加强与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情谊和交流合作;以交流服务体系为依托,夯实人文交流深度合作基础;以文化产业为助力,打造人文交流合作内核驱动模式;以语言教育为支撑,构建人文交流合作全脉语境;利用民间文化潜移默化,创新机制,搭建交流中心,提升水平。 (特派记者梁峡林)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