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载敦煌】文化产业:甘肃经济发展新亮点(图)

16.10.2015  08:40

  原标题:【文载敦煌】文化产业:甘肃经济发展新亮点

一位女游客带孩子参观展览。

嘉宾云集。

笑迎宾客。

游人如织。记者 李小龙 高樯 张铁梁

  记者 施秀萍

  “从2012年以来,甘肃文化产业平均增速在25%以上,较‘十一五’平均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也比经济增长速度快了很多。”10月15日上午,在敦煌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文化产业项目推介签约仪式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的一席话,让现场的200余名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代表倍感振奋。

  背靠文化,底气十足

  今年把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放在敦煌举行,首先是因为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敦煌位于世界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处,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世界文化遗产有六个标准,符合全部六个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是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另一处就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作家冯骥才称之为“一部放在沙漠上壮丽无比的佛学图典”——敦煌莫高窟。

  其次,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计划明年在敦煌举行,并且将会把敦煌作为永久的会址。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既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准备工作会议的一项活动内容,也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一次“预演”和“热身”,举办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从中获得一定的经验。

  再次,敦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乘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契机,敦煌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据统计,2014年敦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在全省率先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战略带动下,敦煌文化产业呈现出更加积极向好的态势,并在推动敦煌转型跨越发展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2012年9月,在嘉峪关举办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到今天在敦煌举办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变化的是时间和地点,不变的是永远的主角——文化。

  10月14日上午,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在刚刚竣工的敦煌天赐一秀文博园敦煌国际美术馆拉开帷幕。尽管从筹备到开幕只有短短20天时间,但文博会展馆的内容一如往年般丰富:展馆有效面积4300平方米,国外展商58家,省外展商33家,省内14个市州和企业展位24个。其中一楼突出国际展览,充分展示了印度、伊朗、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文化风貌、文化特色和特色文化产品。二楼则充分展示了临夏砖雕、庆阳剪纸、定西彩陶等我省各市州的特色文化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为国内外嘉宾进一步了解甘肃、体验甘肃、认识甘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和平台。

  据介绍,平均每天现场交易额达到200万元左右,交易红红火火,而观展人流更是络绎不绝。

  抢滩甘肃,恰逢其时

  展会搭台,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历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签约项目与金额是最好的见证。首届签约项目42个,金额225亿元;第二届签约项目83个,金额407.5亿元;第三届签约项目108个,金额485亿元。无论项目数量,还是签约金额,连年增长甚至接近翻番增长。

  而此次在敦煌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同样取得不俗成绩:签约项目113个,金额达453亿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完善的文化发展思路,如同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文化发展输送活水。

  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甘肃从过去的改革开放后方置身于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到甘肃投资文化,无疑是在文化的‘门户’上投资。”机遇多寡、投资效益好坏可想而知。

  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

  2013年3月,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像一艘满载着文化宝藏的航母,在春天扬帆起航。

  过去,甘肃人捧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是因为习惯于发展文化资源型产业,导致文化产业链条不长,文化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正是要趟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从文化资源型产业转向文化内容型产业。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布局一带三区十三板块即‘1313’工程的核心是推进祖业、事业、产业‘三业’齐飞。”连辑在签约仪式上向中外知名文化企业介绍时说道,“无论哪个‘业’,都有很多项目值得参与。”

  甘肃是文物大省,全省共有远古时代以来的遗址遗迹1.7万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7万余种,各类石窟寺337座,出土汉简占全国总数的82%;仅世界性文化遗产就拥有7处,其中有4处在敦煌。祖业,就是以“历史再现工程”为核心,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给陇原儿女的各类文化遗产。事业,就是建设完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而产业,则以内容建设和资本运作为重点,以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农耕等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甘肃旅游热,就是因为抓住了文化是魂、旅游是体的本质,深挖沉淀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元素,让甘肃旅游提质加分;以文化的方式真实再现壮美历史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网络点击率已超过1.75亿人次。比如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实现了文物保护、文化解读、拓展旅游等“多赢”的局面。比如依托新华书店网络在全省开展文化集市,已实现利润超2058万元……

  “我并非向你们要资金,但无论是公益性投资文化事业,还是投资文化祖业和文化产业,都大有可为。甘肃热忱欢迎有条件、有兴趣、有实力,尤其是有文化情结的有志之士来甘发展。”连辑诚恳而诙谐的一番话惹得全场会心而笑、掌声如雷。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今年,定西市在签约仪式上以11个项目、63.65亿元的金额满载而归,比上届签约7个项目、45.3亿元增长了不少。

  “突破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定西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美萍告诉记者,定西一方面致力于打造马家窑彩陶等古文化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生保健等文化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的产业,还衍伸拉长相关文化产业链,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在运作上,定西签约的11个项目全部实现市场化运作,由民营企业自行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政府则退居幕后,主要做好协调、保障、服务等后期和后续工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定西市在上届签约的7个项目、45.3亿元已全部落地开花。

  陇南市同样收获不小。“今年共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31.77亿元,虽然比上一届的14个项目少了4个,但总金额却增加了5.87亿元。”陇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宗明告诉记者,在项目筛选上,陇南紧抓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陇东南历史文化区这一机遇,围绕陇南的“433”发展战略和“6551”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依托陇南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休闲养生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加强项目前期规划论证和反复筛选,做到不符合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规律的项目不推介,没有规划论证的项目不推介,投资效益不好的项目不签约,规划论证不到位的项目不签约,提高了签约项目的质量和履约率。

  各市州还精心准备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进行推介。

  “立足传统和新兴两个业态方向,瞄准聚焦和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广播影视和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文化演艺、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凝炼了今后5至8年重点推进的105个文化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2000亿元。”兰州市副市长曹丕玉发出热情的邀请:“欢迎各界朋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投资兴业。”

  “有想法、有行动,甘肃的文化发展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印象深刻。”大陆希望集团总裁陈斌告诉记者,甘肃不仅是一座文化宝库,更难得的是有着非常清晰的文化发展思路,这对企业来讲“魅力独具”。

  无论是各个市州不断突破、连年增长、创新频频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是企业人士的肺腑之言,都透露出一个令人兴奋的信息,那就是在甘肃投资文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