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公安工作回眸

20.01.2017  10:32

   站在新年的门槛回望,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每一帧剪影……总有一些记忆,温暖我们的目光,总有一种力量,打动我们的心灵。

        那些大街小巷巡逻的身影,交通路口挺拔的背影,盘旋在天空和耳际的警笛……一个个普通民警,用他们的执着和坚守、汗水和生命,守护着陇原大地的平安,守护着百姓的幸福,践行着对百姓的庄严承诺,书写着“陇原铁警”这个名字。

        365个白天和黑夜里,正是他们在罪恶面前的殊死搏斗,在风雨之中的温暖守护,在正义面前的坚强力量,让广大群众分享这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回眸2016年,全省公安工作亮点纷呈。

        1  改革攻坚:拓宽发展道路

        改革因时代要求而推进,改革也由问题倒逼而产生。长期以来,公安工作面临诸多不适应,既有思想理念上的滞后,也有能力素质上的差距;既有体制机制上的制约,也有警务保障上的不足。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顺应时代新要求、回应人民新期盼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和顶层设计对接,又要和甘肃的实际相连。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公安改革工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全省公安改革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50条改革措施,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全面深化全省公安改革的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细化了任务,靠实了责任,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同时,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甘肃省“十三五”公安事业发展规划》,首次将公安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全省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无坦途。这既是一次惠民的改革,也是一次惠警的改革。

        针对基层警力不足、群众关切难以及时回应的问题,省公安厅革弊鼎新,新建公安派出所269个,划分警务责任区7626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新招录民警9400余名,全部充实到基层派出所,使公安派出所警力达全省总警力的43%,极大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现状。

        针对当前执法热点难点和执法突出问题,省公安厅建立案件入口统一管理、案件办理全程监督、案件移送统一归口、涉案财物统一管理制度,并组建案件指挥调度机构,在互联网搭建“警务公开与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机制,提升了质效,方便了群众。

        针对多年来省公安厅机关内设机构分工过细、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省公安厅大力推行部门警种改革,建立以处为基本单元的行政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警务成本、理顺了管理体制,提升了警务效能。

        同时,省公安厅精心组织,举办了全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交通工具新型应急破玻器项目、移动式避光指纹拍摄仪项目等10个创新项目脱颖而出,激发了全警立足岗位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文博安保:实现完美收官

        2016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在敦煌举办。这是继G20峰会、东盟博览会,国家举行的又一场重大活动,也是甘肃省历史上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性盛会。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代表我国政府出席开幕式暨高峰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同时出席会议的还有6名外国政要、前政要和8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95个代表团、1700多位中外嘉宾。

        面对这一挑战多、风险大、任务重的重大安保工作,全省公安机关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全省公安机关就上紧了发条。按照“绝对安全、群防群治、体现祥和”的总思路,围绕“七个坚决防止发生”的总要求,全面部署、全警动员,全力以赴投入安保工作,以最高标准、最严部署、最强措施、最佳状态、最大力度,来实现最优效果。

        文博会举办期间,全省公安机关周密谋划,按照省公安厅党委提出的“安全顺利,万无一失”的目标,强化底线思维,从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力量部署等各方面做好充足准备。文博会安保现场指挥部实施监控,一道道指令精准下达,多警巡防、合成作战,15个嘉宾住地、2个场馆、2个景区实现立体防控,各项安保工作有序推进,确保了这场文化盛典平安顺利举办,确保了安保工作“零差错”“零失误”,实现了“平安文博”的目标。

        这是参战民警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日夜奋战的结果。他们当中,有的亲人去世,仍强忍悲痛,埋头工作;有的爱人分娩,无暇顾及,不能照顾;有的带病坚持工作……

        此次安保工作受到了公安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签署嘉奖令对全体参战民警予以表彰,省委书记王三运专门批示给予肯定,省长林铎专门看望慰问了参与安保任务的民警。

        3  雷霆出击:有力震慑犯罪

        2016年,全省公安机关把提升破案打击质效、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作为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平安甘肃建设,以实际行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全省公安机关紧紧围绕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违法犯罪,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开展了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破案会战”,不断掀起破案攻坚新高潮。始终坚持“破大案”与“管小案”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大要案件攻坚行动,全省放火、爆炸、劫持等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占比从2009年的16.4%下降至4%,现发命案破案率达到97.9%。打掉了一批黑恶组织团伙,抓获了一批涉黑涉恶成员,解救了一批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与此同时,集中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盗抢骗”等侵财类“小案”发起凌厉攻势,破获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案件数同比增加了18.6%,发案数同比下降了19.8%。

        全省公安机关始终坚持“重破案”与“重追赃”相结合。持续打击假发票、假冒伪劣、传销等多发性经济违法犯罪,特别是加大对非法集资类违法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全省破获经济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比分别增加了63.3%、29.7%。同时,把追赃放在与打击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积极追赃,挽回经济损失同比增加了2.4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群众的损失。

        4  交通整治:保障安全出行

        无论是深夜还是白天,车水马龙的路上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忙碌地检查过往司机,守护着每个人的出行安全。虽然他们经常被误解,也常常遇到抵触,但他们依然十分较真。

        交警们说:“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他们已经见过太多惊心动魄的案例,不想再看见任何的鲜血淋漓。对于酒驾醉驾、超速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严厉查处,绝不会手软。

        全省各地公安机关大力开展“珍惜生命、拒绝交通违法”严查严惩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工作,针对高速公路“超速、疲劳驾驶”、城市道路“因乱致堵”和国省道“超载超速”、农村道路“违法载人、无证驾驶”等突出违法问题,全面加大查处整治力度,查处11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取得重大战果,实现了“两升一降”目标。据统计,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共查处11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661.8万起,同比增加438.5万起、上升196%。查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国省道、农村道路11种严重违法行为总量同比分别增加147.7%、127.6%和260.3%和903.5%。去年6月以来,查处酒驾、醉驾同比分别上升448.4%和192.6%,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344起,侦破率达90.7%。

        不仅查得严,更要关口前移,加强源头管控。2016年,省公安厅还组织开展重点隐患车辆专项排查清理行动,排查出历年“强制注销”未办理注销登记和逾期未报废车辆1714辆,依法办理注销登记1704辆;会同运管部门排查注册登记为公路客运和旅游客运车辆27618辆,排查出无营运资格或者营运资格已失效车辆1104辆,变更使用性质79辆,报废注销1025辆;报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9.58万辆;五类重点车辆检验率、报废率分别达99.6%和99.5%。

        通过严查严惩严管,全省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因超速行驶、酒驾、疲劳驾驶、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明显减少。

        5  多措并举:清除毒害祸患

        为了减少毒品的社会危害,全省缉毒民警秉承民族精神,怀着赤子之心,肩负使命担当,战斗在最危险的禁毒一线,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公安民警的忠诚。

        全省公安机关始终坚持“断通道”与“打零包”相结合。结合禁毒破案会战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把抓毒枭、追财产、断通道结合起来,从每一起案件、每一名毒贩、每一条线索入手,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对毒品犯罪实施全链条打击,全省共破获毒品案件360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500多公斤。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禁毒斗争,综合治理毒品问题,禁毒斗争成果不断扩大,毒品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深入开展吸毒人员排查专项行动,摸排吸毒人员1.6万余人。新发现吸毒人员6000多人,强制隔离戒毒近8000人,社区戒毒6000多人。大力实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创新建立病残吸毒人员收治新模式,收治病残吸毒人员2000余人。兰州和嘉峪关两地在收治病残吸毒人员方面,为全省创造了新经验。

        教育引导、源头预防。大力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建立了“甘肃省禁毒师资培训基地”,已培训禁毒师资力量1700多名;建成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270个,甘肃禁毒网刊发信息量和页面浏览量在全国禁毒网站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中,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5,预防教育工作有了新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重典治乱。大力推进毒情严重地区重点整治,国家禁毒委挂牌的舟曲县和舟曲林业局提前实现了“零产量”的整治目标,省禁毒委挂牌的崆峒区外流吸毒人数比2015年明显下降,兰州市七里河区毒品集散地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6  防范在先:守护一方安宁

        平安,是千家万户美好生活的首要元素,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一头系着百姓安宁,一头系着国家安全。2016年全省公安机关贯彻平安甘肃、法治甘肃建设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理念,用足、用好、用活信息化手段,整合接入31类公安业务资源数据,加强预警研判,防患于未然。以《甘肃省公安厅关于深化城区社会面巡逻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实现街面巡逻“网格化”,打击犯罪“常态化”。

        专业化的巡逻队伍,屯警街面、动中备勤,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全天候巡逻。全省建立城市中心区域街面巡逻队385个,投入巡逻车辆465辆,投入警力3290人;建立社区巡逻队4869个,投入治安力量3.7万余人,形成了全面覆盖城市中心区域和城乡社区的“网格化”巡逻防控机制。

        “网格化”“常态化”和“大数据”的成效显著,全省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严查严惩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破案会战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也频频告捷。

        2016年,全省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同比下降8%,破案绝对数同比增加18.2%,8类主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2.1%,8类命案数量同比下降3.4%。大批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隐患问题及时消除,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万无一失、一失万无”,平安甘肃、法治甘肃建设成果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创新机制的结果,是践行法治的印证,是作风转变的体现。

        7  民生警务:增添服务温度

        “现在不用再跑路,家门口的派出所就可以办理身份证和护照的事情了。”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陈先生深有感触。其实,感到“方便”的不仅仅是陈先生。

        从群众满意处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2016年,省公安厅再次推出15项便民利民新举措,“最简审批事项、最短服务半径、最优服务措施、最严监督办法”的便民惠民举措,使民生警务落到实处。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省公安厅在全省推出网上“一站式”办理省内户口迁移业务,异地受理、挂失申报、丢失招领居民身份证,开通了105个省外身份证异地受理点,并正式启动了与全国22个省市的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增设70个派出所出入境证件受理点,受理证件20975件,还为申请人提供免费照相、检测出入境证件照服务,免费照相27066人次,为省内跨户籍地办理出入境证件3012件。

        为新生儿取名提供重名查询服务,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功能,于细微处用心,却蕴含着人性的光芒,温暖了群众的心。网上预约证件办理、手机APP处理违章、车辆号牌“二十选一”,便民利民举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贴心。

        2016年以来,通过公安政务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提供新生儿取名重名查询服务2.1万次,案件办理状态查询4206次,身份证和出入境证件办理进度查询12万次,发送身份证办理和案件办理进度短信210万条,群众网上选取车辆号牌9.4万副。开通了出入境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通过自助发证机发放出入境证件4156本。

        科技让一切变得简单,但这更是省公安厅坚持民意导向,不断贴近群众需求,缩小服务半径,践行民生警务,打造为民公安的躬身实践。

        服务民生没有休止符,甘肃公安一直在路上。一串串耀眼数字的背后,是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对便民利民的庄重承诺,是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根本所在。

        8  科技强警:提升核心战力

        2016年,最振奋人心的一件警事,莫过于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头号命案积案、历时28年的白银“8·05”系列强奸杀人案成功告破。

        从海量DNA指纹数据库支撑、DNA-Y染色体技术应用缩小排查范围、DNA指纹逐一比对锁定犯罪嫌疑人……这一“世纪悬案”的侦破,是全省公安系统科技强警的最好证明。

        针对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省公安厅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持续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大指挥、大数据、大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格局。

        目前,信息化手段已经融入全省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省已经建成DNA实验室21个,不仅实现了市州一级全覆盖,重点县市区也都建成了DNA实验室。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丰富,大大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当前,指纹、DNA等系统时时有信息录入、天天在支持破案,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精确制导、主动打击的利器。”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4年以来,省公安厅改革绩效考评办法,将原来的26项考评指标精简为5项,专门单列了DNA、指纹采集应用等方面的指标,通过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使刑事技术手段支撑实战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此外,全省公安机关实施了公安信息化“5321”工程,新建监控探头1.3万个,全省公共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今年以来,城区“两抢一盗”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9  聚力兴教:实施育才战略

        奋战500天,建成新警院,创造了速度奇迹。2015年,省公安厅党委立足甘肃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经报请省委省政府同意,启动了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升本“53361”工程,并向全警发出总动员。经过500天夜以继日的奋战,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13.5万㎡、实战实训场地17.7万㎡的现代化新校区拔地而起,如期完工。2016年11月1日,甘肃警察职业学院魏家庄校区首次升国旗仪式隆重举行。

        “厅院一体化”建设是省公安厅党委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的公安教育训练发展建设思路。

        在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甘肃警察职业学院软件条件也正朝着本科院校水平稳步迈进。新招聘的26名高层次专任教师和134名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民警已全部充实到教学科研岗位,新增馆藏图书40万册,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公安实训教材8部。与此同时,省公安厅还依托新警院,同步建成启用了省反恐怖训练基地、禁毒基地、警犬基地、技侦训练基地、网侦训练基地和刑事技术鉴定中心“五基地一中心”,形成了“厅院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到2017年,警院将力争建成集学历教育、公安科研、在职培训三位一体的公安本科学院,为推动甘肃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10  弘扬正气:锻造“陇原铁警”

        2016年11月18日上午,人民网一号演播厅,首期全国“公安楷模”发布活动在这里进行。集中发布的5名“公安楷模”中,唯一一名来自西部的公安民警就是我省静宁县公安局“指纹神探”王一。

        有一种骄傲叫“陇原铁警”,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支队伍永不止息的脚步。去年12月,甘肃省第四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揭晓,“指纹神探”王一、“金融卫士”杨强、“百姓所长”史育红、“爱民模范”钟波、“刑侦尖兵”赵梁、“社区警花”康丽、“无私奉献”王毓聘、“高原雄鹰”班玛南加、“刑侦骁将”王小安、“警营先锋”宋治国10名民警当选。2016年,全省公安机关先后涌现出李钢、樊龙、郭建成、马勇等一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和在文博会安保、侦破“8·05”案件、迭部“3·02”火灾扑救等工作中奋勇争先、团结奉献的一个个先进集体。王一被授予全国公安二级英模,荣获第五届甘肃省道德模范和感动甘肃·2016十大陇人骄子;李钢当选2016年度十大法治新闻和年度法治人物。他们只是这众多公安典型中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省公安机关先后有417个集体、3722名个人被记功表彰,10名民警被授予二级英模。

        2016年,省公安厅党委立足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秉公执法,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不断加强民警队伍教育培训,持续强化纪律作风建设,铸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陇原铁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