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提升群众健康水平---2015年兰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纪实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民生为本,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从事关群众医疗健康的新农合补助、公立医院改革、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层卫生设施建设、中医药特色门诊、全民健康教育,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悉心服务,扎实推进事关全民卫生计生和健康服务的各项工作,不仅普及了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知识,有力地保障了全民健康水平,而且使我市卫生计生工作跃上了新台阶,为我市“十三五”期间的卫生计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农合标准由390元提高到480元
“多亏了新农合政策,这次住院花了3000多元,个人掏了不到900元。如果不是新农合政策,像我这样的老年病几乎就没有再住院治疗的必要了。”日前,家住榆中县甘草店镇三墩营村的赵女士如是说。
原来,今年66岁的赵女士常年患有高血压、哮喘等老年疾病,每到冬天感觉明显,身体很不舒服,家里人也没少操心,可赵女士总是担心住院费高而拒绝到医院治疗。自从有了新农合政策后,赵女士对于住院费的担心不再像从前了。因为新农合政策让其住院费的70%都被政府所承担了。
其实,在我市农村,像赵女士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总是担心高额住院费而导致久拖不治、久病不治,以致病重时无法治愈。对此,赵女士坦言,新农合对于我们普通农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除了我们治病的后顾之忧,确实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利好政策。
2015年,我市新农合筹资标准由390元提高到480元。其中,政府补助39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元),农民个人缴费90元。全市共筹集基金5.51亿元,同比增加1.06亿元,提高19.28%。同时,在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中,投资500万元建设了榆中县第一医院、永登县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目前,这些医院的医疗设备正在购置安装中,有54名医护人员分二批进行了进修学习。
据了解,全市参合人员达到114.73万人,较去年增加7475人,参合率达到98.18%,同比提高了0.19个百分点。截至9月30日,全市参合人员住院次均补助2850.49元,较上年度同期增加184.78元,增幅为6.48%。各项医疗总费用为5.86亿元,新农合基金补偿3.74亿元,实际补偿比达到63.88%。实施大病保险报销,截至10月31日,累计为2014年新农合参保居民住院患者4448(人次)给予大病保险补助2441.45万元,大病保险实际补偿比为14.34%;为2015年新农合参保居民住院患者3049(人次)给以大病保险补助1248.72万元,大病保险实际补偿比为15%;为2015年城镇参保居民住院患者1425(人次)给以大病保险补助814.58万元,大病保险实际补偿比为17.23%;对核实的贫困户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了5%。
整合机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今年,我市完成了市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县区已完成4家,其余4家三定方案已经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强化,保障责任得到落实,试点县政府将县级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以服务价格调整为主的新型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消除以药补医成效显著。永登、榆中县4家县级公立医院实行全部药品零差率(不含中药饮片)销售,累计政策性亏损1380.52万元。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达95%以上。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总金额为3.6亿元,网上采购金额2.6亿元,占70.8%。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市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服务,积极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完善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有效模式,对现有的医疗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对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同时,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保障三级医院公益性和合理利益的机制。各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有效下沉和分流患者及医疗资源。大力推进精准“健康扶贫”,公立三级医院要充分发挥管理和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医院,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远程医疗、义诊、巡回医疗等方式,服务于贫困地区广大患者。
免费孕前检查提高人口素质
生育健康聪明的孩子,是每一个家庭共同的期盼。出生缺陷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把预防措施落实在怀孕之前,从源头上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推动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实现孕前预防和群体预防,是我国出生缺陷预防模式的创新发展。在全国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项目全覆盖,将惠及更多育龄群众,造福子孙后代,是提高群众优生知识和意识,降低出生人口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已有36223对计划待孕夫妇接受免费健康检查。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经费由政府承担,通过对准备怀孕的夫妇在计划怀孕前一系列优生保健服务。包括病史询问、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通过孕前相关检查,可以了解夫妇健康状况,发现可能影响生育的遗传、环境、心理和行为等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指导准备怀孕的夫妇在身体、心理、营养、行为等方面做好准备,在最佳状态选择最佳的时机受孕,避免降低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结果的发生风险,对孕育健康下一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享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目标人群是:符合生育政策并准备怀孕的夫妇,夫妇至少一方具备本地户籍或夫妇双方非本地户籍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各项服务由县区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同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合参与。县区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对当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定点服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每孩次享受一次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需要再次接受检查的,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费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计划怀孕夫妇,原则上在现居住地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现居住地结算,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服务。
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今年,我市在健康促进项目建设中,对健康促进医院和戒烟门诊加强督促指导,确保了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努力开创健康教育新模式,组织开展健康巡讲898场,受训人数4.5万人次。开通了兰州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为公众播发健康教育微信68条。认真办好村级三件事,整合卫生计生户外宣传资源,在全市公园设置健康教育橱窗256块,共刷写健康文化墙4.3万平方米,每百人拥有4.1平方米。开展“健康兰州”系列宣传活动,筹资20.9万元,制作常见病预防及养生光碟1022套,发放至市、县电视台,市、县区、乡镇、社区所有卫生计生医疗服务机构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努力提升全市卫生计生医疗单位的健康教育功能。制作认真开展全市健康保健工具包培训工作,使群众掌握工具包使用方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进家庭活动,共完成53.5万人次。组织开展了卫生城市(县城)、卫生乡镇(街道)、卫生村(社区)、卫生单位、卫生小区创建活动,创建省级卫生社区8个、卫生单位12个。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全市县、乡医疗机构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病种签约县级达到100个、乡级50个。全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全市共注册多点执业医师730人,截至10月底,全市医师多点执业实际开展工作共482人次。其中,市级178人次、县级304人次,门诊接诊患者1117人次。安排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完成省内外三个月以上进修培训312人次,全科医师师资培训38人次,全市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师转岗培训100人次,对30名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600名村医进行了理论与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农、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和“服务百姓义诊健康快车行动”,市委、市政府将“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作为2015年为民办实事,市、县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其中市级150万元、县区50万元),从市县医院抽调100名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到25个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市卫计委不定期进行督查考评,受援基层医疗机构平均门诊人次增加了10%。
全力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市一院综合业务楼建设、市二院扩建、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作为全市重点工程。目前,市一院综合业务楼建设已经开始招标,市二院扩建用地已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已完成了选址。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项目推进力度,2013年续建项目中除西固区急救中心在建外,其余全部完工;2014年续建项目11个,已完工8个,在建3个(2个卫生院、1个妇幼保健所),省上下达的红古区妇幼保健所建设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西固区妇幼保健所已开工建设。积极争取新建项目。中央2015年第八批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5个,总投资8199万元,其中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1480万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476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125万元,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6118万元。
百名医师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是兰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市从市、县医院共选定主治以上指导老师100名,每人带教基层医务人员5名,共完成基层医务人员带教500名。涉及基层医疗机构39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乡镇卫生院33家)。通过实施百名医师工程,涉及的基层医疗机构平均受教人员均达到5至10名以上,占到全部医务人员的16%至25%左右,包括内科、妇科、儿科、检验等专业,基本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梯队。基层医务人员水平明显提升,尤其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受益颇深,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另外,我市完善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县乡村急救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保障了基层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在全市8家医院设置急救站,均受省“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2011年、2012年中央下达兰州市急救体系建设项目9个,截至目前,已完工4项,在建5项。榆中县、皋兰县、红古区、永登县急救调度中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兰州新区、七里河、安宁、西固、城关急救站正在建设中。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今年,我市积极开展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城关区、七里河区已创建为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1至9月份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9596例,较2014年同期下降6.19%。开展“免疫规划规范落实年”活动,常规免疫接种以乡为单位接种率达95%以上。以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为契机,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覆盖面,已建立了1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23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45家艾滋病检测点。全市结核病防治服务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市级及各县区均已确定结核病防治定点医院,市、县(区)疾控中心全部将结核病人的诊断治疗工作移交到定点医院。
同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国家、省级100%和市级90%项目资金共1.42亿元已足额拨付各县区,全市实际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40.28元,安宁区、西固区、城关区相应提高了人均补助标准,其中安宁区5元,西固区2元,城关区1.55元。全面推广城乡居民医疗卫生“契约式”服务模式,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扎实开展了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医疗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消毒卫生和计划生育等监督工作,受理投诉举报171起,查办171起,取缔无证行医“黑诊所”、假医、游医及非法中医坐堂医43户次,移送公安机关3户。着力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开展了应急培训演练,圆满完成2015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第二十一届兰洽会等29次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参与处置突发公共时间医疗救援15起。
创建“平安医院”强化质量管理
2015年,我市全面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制定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严格落实22项医疗机构管理和医疗服务制度。规范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各级卫生计生委与辖区医疗机构签订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落实临床药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点评、“四八排队”等制度,将统计评估结果作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考核及不良业绩记录的重要依据。挂牌成立了24个市级质控中心。以“平安医院”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良好的群众就医环境,市一院、市二院和市妇幼保健院被授予三星级“平安医院“称号。
中医药工作稳步提升
今年,我市中医药工作和健康服务业稳步提升,突出中医药特色创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个,8县区均列建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争取市财政投入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经费80万元,共创建兰州市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机构36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安排2062人参加省、市级中医药培训。组织全市第二轮中医药师承教育,市上为每位指导老师补助每年1000元,共补助6.7万元,完成第一年度考核,共考核201名,合格196名。推荐5人参加第四批“甘肃省名中医”评选、11人参加第二批“甘肃省基层名中医”评选。组织开展了第三轮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将培训内容增加到21项,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培训2420人次。第二批智慧中医软件共培训医务人员563名。
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其中3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全市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床位均达到总床位的5%。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0至36个月儿童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覆盖率100%,培训人次累计达到6725人次,69%的乡镇卫生院、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15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覆盖城乡、结构合理、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18万人次的65岁以上老人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9.5万人次儿童接受了中医调养服务。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报请市政府印发了《兰州文化与养生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药菜两用蔬菜种植业,全市药菜两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2.8亩,从事药膳的餐饮服务企业达到58家。
启动“智慧医疗”建设
今年,我市认真开展“十二五”规划总结评估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十三五”规划已完成编制并上报市发改委审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均完成并在征求意见。大力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今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10万元,用于卫生计生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改造,省、市信息平台对接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以实现互联互通。64家乡镇卫生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部建成并上线运行,23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目前上线运行120多家,预计明年上半年全部上线运行。
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完成了“兰州市公众就医安全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同时引导群众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完成了“预约挂号”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市三维中心实现了无缝对接,方便了群众就医。启动了“智慧医疗”建设,完成了“智慧医疗”建设五年规划,将智慧卫生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围,未来5年智慧卫生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5亿元。
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我市通过成立了市卫计委系统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出台了精准扶贫卫生计生支持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靠实了人员职责,细化了工作进度,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加快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今年争取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项目30个,总投资300万元;市财政投入75万元,建设15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目前4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二是提高贫困村村医待遇。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药品零差率补助、提高一般诊疗费3种措施提高村医待遇。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平均补助每人每年达到19466.8元,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平均补助5529.5元和公共卫生服务平均补助12603.5元。实际补助乡村医生1147人,其中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乡村医生1158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乡村医生1138人。西固区按每人每月1350元的标准发放村医最低工资保障。三是加大村医培养培训力度。今年共选派符合条件的17名村医参加省上组织的为期6个月的培训,依托公共卫生项目对600名村医进行了理论与技能培训。四是建立引导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机制,从各机构选派1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挂职工作一年。五是落实新农合优惠政策。六是落实贫困人口的计生优惠政策。2015年全市共选定“少生快富”整村推进项目村30个,规划扶持536户,共计实施种植业、养殖业项目201个,发放扶持资金164万元,两后生培训项目3个,发放扶持资金0.95万元,贫困户危房改造14户,发放扶持资金25.84万元,贴息贷款发放17户,发放扶持资金65万元,其他扶持项目48个,发放扶持资金137.325万元。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
今年,我市通过公开招聘,为委属单位选拔33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为委属单位引进人才,目前第一批17名急需紧缺人才已全部到岗,第二批引进报名工作已经结束,共有27人报名;通过市人社局招录30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区医疗机构工作;向国外派遣100多名专技人员学习进修。启动了“百名金城名医”选拔评选活动,为评选出的“金城名医”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的奖励。加快10个临床医学中心建设,5年内市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临床医学中心设备配置,今年已安排1000万元,招标采购工作已经完成。
目前,我市中医药人才科研力量显著增强,我市先后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了12名中青年学术继承人。组织开展了四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36名继承人已顺利出师。开展各级各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社区中医人员全科转岗培训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人员中医药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完成3600余人次。开展了网络视频中医药基本理论、适宜技术教育试点工作,已轮训4670人次。举办了5期市级“西医学中医”培训班,共培训250人。持续开展了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累计完成10829人次。涌现了一批医术精湛、群众公认的名中医,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基层名中医、6人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2人被评为全省基层名中医、14人被评为全省乡村名中医、25人被评为兰州市名中医。
据了解,2011年以来,我市共获得中医药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省级14项,市级4项。全市共有29种院内中药制剂列入甘肃省调剂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目录。先后有6家单位、20人在省级中药炮制、中医推拿、中医正骨、康复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比赛中获得省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