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服务创新---安宁大学城科技创新热潮涌动

28.09.2016  16:38

  安宁区依山傍水、人才荟萃、是全省高校科研文化密集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近年来,安宁区加快科教文化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安宁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安宁区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带动全区创新创业热潮春潮涌动。

  目前,安宁区辖区内拥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19所、省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各类研发机构150家(其中117家为国家及省部级研究机构)、各类科技人才3万余人和10余万大学生。众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安宁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智力、人才和科技优势。

  同时,安宁大学城科技工作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目标,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即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突出“两个重点”(即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培育),全面构建“三个平台”(即建好技术创新、科技对接、科技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五项工程”(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普宣传引导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科技成果引进示范转化工程),全区科技创新的环境不断改善,科技对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加快建设省内行业领先的创新研发平台

  围绕供给侧改革推进精准创新、集约创新、开放创新、重点创新,充分发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农科院等建立的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创新中心集聚的优势,推动整合行业研发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建经验,推动在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医药保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组建省内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城及各园区和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合作。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着力打通成果转化侧和研发供给侧与科技需求侧。协调各高校重点构建以下平台:

  ——以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主体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平台。

  ——以西北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精细化工实验室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和化工实验基础平台。

  ——以甘肃农业大学国家干旱农作物重点实验室、草业生态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主体的农作物选种育种实验基础平台。

  ——以甘肃政法学院为平台做好居家养老智能化服务系统的研发与建设。

  切实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瞄准市场需求、结构优配、重点领域、产业“风景”,实施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转化等三大计划。鼓励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交通职业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运用“互联网+”及多元投入模式,合作共建新兴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以众创、众包等新型研发模式提升产业研发能力。整合全区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全区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创业训练营、年度创业SHOW等活动,通过线上推广、项目辅导、项目路演、线下培育等形式,发掘、评选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联合各高校及科研院所重点构建以下平台:

  ——以兰飞、万里、长风三大军工企业为代表的数控机床、机械精加工设备等高、精、尖设备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以蓝科高新、兰州星火机床、海兰德泵业、兰州金东明机电等先进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平台。

  ——以万洲健顺生物、和盛堂制药、天工生物等高新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平台。

  ——以威特焊材、金路交通、归一建材等企业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研发平台。

  ——以天际环保、百创环保、中兴绿色光源等节能环保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平台。

  着力壮大科技服务规模

  整合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机制,实现用户集聚、需求集聚。依托全区大学、研究所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密集的优势,推动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依托科技服务大市场,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交易撮合等服务机制,推动建设以科技服务、技术转让为重点的区域性科技服务要素交易市场。支持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知识产权、科技培训、科技评估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到2020年,完成科技创新成果150项,转化、孵化科技创新成果力争100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提高15%,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6亿元,力争一些重点科研领域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科技中介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安宁科技孵化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安宁区科技中介资源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立安宁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科技对接工作,建立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库,设立高校与企业对接启动基金。结合学校和企业双向需求印发蓝本,同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推介会、交易会、洽谈会和各种论坛,促进科技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高效对接。

  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

  发挥各类孵化载体和创新平台对大众创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新模式。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影视传媒等高新技术领域,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性小微企业发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创新创业,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建立区域众创空间联盟,形成众创空间协同发展机制,推广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以及市场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经验,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孵化平台以及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盘活各种商业楼宇、旧厂房、旧库房等现有物业,通过“互联网+”、“创投基金+”等方式提升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强化对大学城众创空间(孵化器)的认定及扶持,完善“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创业联络员”的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孵化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构建科技企业孵化链和孵化服务体系。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一是建设大学城科技创新中心。立足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服务三个层面,建设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人才培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诊断和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科技服务、科技要素、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集聚效应和生产力促进效应,积极融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二是建设安宁大学城科技创新带,以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医药,兰州交通大学工程、光电、智能,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省农科院特种农(草)业,省委党校和省农科院社会管理等重点研究为平台,建设大学城科技创新带,带动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三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通过搭建创业孵化园、创业人士俱乐部、创业指导中心等培训、交流平台,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能力和水平。发挥自主创业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引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重点扶持大学生建立的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为入孵大学生企业提供免费场地、创业辅导、项目预孵化、企业培训、网络信息、融资对接、项目申报、技术共享等“一站式”服务。四是建立创客大学。支持开展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型企业的深度培训,组织成功创业的企业家、金融机构及风投企业负责人、创业咨询师等创业导师,进驻基地开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项目路演、创业名师大讲堂等创业培训、指导活动。五是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及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研发创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努力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区,推动就业服务平台、创业券等创新试点,建立完善促进扶持政策落地、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六是建立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大学城创新工作,着力做到“及时决策、常态调度、精准监测、破解难题、兑现评估。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

  提供融资对接服务,开展大学城创业明星等创业典型宣传评比活动,提升初创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基地服务创业创新的能力。对接落实在创业发展、学习培训、人事代理、户口落户、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医疗保健、休假疗养等方面的“引进育留”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前景较好项目孵化及产业化过程的支持,实现集项目、人才、基地、产业于一体,“开发-中试-产品-商品”的无缝衔接,在安宁大学城着力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产业链孵化模式。促进金融、科技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实现“融资、融智、融通、融合。

  促进高校与区域产业的产学研结合

  建立科技合作区、校会商机制,围绕大学城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急需科技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学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化力度。围绕安宁经济建设需求,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充分挖掘各学校在学科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积极探索各校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开展合作科研的有效途径,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立项,联合攻关。建设好联合重点实验室,试行大中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联手建设大学科技园,利用综合优势,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育与科研平台,支持安宁的高科技产业。研究建立由政府、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协调组织机构,将产学研结合、科教经济互动体现在制度设计上,落实到周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使高校与科技园区、社区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大力提升科技惠民水平

  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多措并举,着力提升科技惠民水平。加快智慧社区示范建设,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等方面,发挥安宁大学城优势特色,建成一批示范社区,实现社会管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人们生活方式便捷化,形成新型、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积极构建集家政、养老、菜篮子、物流、就医等于一体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汇集社会服务资源便民应用。有序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系统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彰显安宁大学城科技特色。

  加大科普服务力度

  组织开展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科普宣传,使科普服务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开放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等活动,推动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充分发挥区内甘肃省科技馆、兰州地震博物馆等的科普资源优势,搭建公众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结合游戏互动、参与体验等方式,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五进”活动,推动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抓好基础性科技教育的突破,有效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推进学校科技馆(室)的建设。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大学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设立安宁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税收贡献率高的科研开发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召开一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开展“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评选活动,表彰奖励在推动校地科技教育文化融合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绩效显著的科技人员。每年举办“双创”大赛和论坛,为全区普通创业者和大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挖掘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促进区内外创客文化的交流,激发大众青年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

  积极推动大学城的综合建设

  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动、区校联动、区企合作的运作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打破大学、企业、城区之间相互封闭的利益关系,推动区域资源的共享和重组,凸现大学的科教资源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发展氛围,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凝聚在一起,形成各方共识、共为、共赢的局面,走出一条大学带动城区发展的新路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滚动发展的思路,突出生态环境、突出人文内涵、突出信息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把安宁大学城建成省内乃至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全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证和区域空间。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师生市民的交流,从而带动全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优化提升大学城教育、商业、生活配套,全面拓展大学城“创新性、社会性、教育性”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大学城空中连廊,将各院校有机组织在一起,体现人文性、景观性、舒适性、便捷性。全力支持辖区高校建设和安宁“五校联盟”发展,牵头建立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战略联盟,积极吸引市场元素广泛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开发、共享信息,实现教学、研发和产业化等环节一体化。发挥各学校的教学互惠优势,形成“大学区”概念,带动新的校园模式产生。

  在全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下,安宁区以加快科教文化创新示范区为突破口,整合全区资源,利用有利条件,推动政府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涌现出了甘肃西软众创空间、搭搭乐乐青少年机器人研发教育机构等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引活水,发展竞风流。今后,安宁大学城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高扬风帆,赢得新优势,推动新飞跃,谱写新篇章。

庆阳市检察机关支持7位贫困户起诉讨回了欠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检察
庆阳市院为贫困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
    近日,庆阳市院干警前往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正在住院治疗的国家司法救助申请人李某某现场发放救助金1.检察
甘肃检察机关2020年度聘用制书记员示范培训班圆满举办
    为提高全省检察机关聘用制书记员业务能力和综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