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临潭着力打造六大工程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1.08.2015  15:30

  原标题:着力打造六大工程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国甘肃网8月21日讯 据中国甘南网报道 (记者 张彩霞 党元昌 刘金民)  临潭县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不断改进扶贫方式,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机制,加大力度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六大脱贫致富工程,通过健全网络、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党建引领,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有力推进了扶贫开发、促进了群众增收。

   基础扶贫“筑平台”

  把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村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以扶贫整村推进为平台,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帮扶资源向贫困村聚集,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贫困村整村推进全覆盖,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上半年,积极实施贫困村通畅工程,完成贫困村村组道路硬化110.43公里,新修农用便桥4座,村组道路、村内巷道硬化率和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实施了20个行政村2818户1.1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使贫困群众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完成危旧房改造1100户,棚户区改造400户。2015年1400户棚户区改造、300套公共租赁住房、2014年第二批、2015年第一批危旧房改造2300户已全部开工建设。加快实施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农户安全用电全覆盖,争取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信息网络到村到组。

   产业扶贫“稳增收”

  培育发展特色富民增收产业,优先扶持发展以牛羊育肥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和以藏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不断提高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光伏发电等增收产业,建立规模化标准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优势村。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自主意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扶贫贴息、财政补助、“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实现贫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产业扶持项目到户全覆盖。以“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加盟、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稳定增收。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预计收入达3亿多元。牛羊育肥户达6700多户,存栏牛羊23.54万头(只)。全县共建成专业合作社823个,其中:药材等种植类合作社378个,畜牧养殖类合作社342个,林业类91个,渔业类12个。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5个,州级示范社18个。临潭县西正开农业开发公司、长川乡庄稼汉、羊永乡户保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6万多户农牧民实现了增收目标。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改造升级农家乐,全县农家乐达到500多户。1-7月份接待游客94.72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34亿元,同比增长22%和30%。

   智力扶贫“拔穷根”

  按照“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路,根据不同贫困村现有的教育条件和经济基础,制定相应的帮扶对策,积极开展智力扶贫,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技能培训、建设图书室、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方式,把文化科技知识输送到农牧民群众的头脑中,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结合不同产业、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引导贫困群众“学一智、多一技、增一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使全县贫困村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断整合农牧、扶贫、人社、教育、双联等方面的培训资源,开展了家政服务、建筑技工、装饰装修、现代物流、机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2015年上半年共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21期,培训农牧民2507人,1148名农民工获得了职业资格。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1800人。输转劳务4.57万人,创劳务收入2.73亿元。

   生态扶贫“挪穷窝”

  把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拔除穷根、治穷致富的一项举措,以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平台,积极争取省州专项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扶贫搬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抓好移民住宅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实施了总投资1.066亿元的13个乡镇1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目前,羊永乡李岗村、新城镇吴家沟村等8个村已完成房屋改造、巷道硬化、环境整治、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等,完成投资9251.5万元,八角乡庙花山村、卓洛乡日扎村等9个村已全面开工建设。深入推进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整合1197.84万元,完成了冶力关镇庙滩新村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2015年实施了八角、长川、王旗3个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贫困群众144户878人,3个安置点的住房主体施工、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等工程已完成。

   金融扶贫“破难题”

  把解决贫困乡村、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融资难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州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扶持农牧村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坚持把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高度融合,整合包括双联惠农贷款在内的多项资金,做到帮扶资金精准到户,有效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和发展能力。今年上半年发放涉农贷款18.83亿元,同比增长28.7%。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5万元,建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社17个。发放双联贷款264户2224万元,累计发放3079户1.9477亿元。

   社会扶贫“总动员”

  坚持把做好社会扶贫工作作为改善民计民生的重要举措,按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要求,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推动力、市场的牵引力、社会的帮扶力、扶贫对象的源动力、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形成九牛爬坡,各方给力的帮扶格局,形成大规模、全覆盖、常态化、综合性的社会扶贫格局,贫困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组建了64个贫困村驻村工作组,落实了“5442”干群结对帮扶措施,完善部门包村和干部驻村工作考核办法,制定部门帮扶责任、任务清单。13个省级单位、15个州级单位和60个县级单位开展了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等帮扶活动,有力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上半年各级联村单位落实帮扶资金2035万元,为联系村帮办实事87项。天津市对口援建的冶力关镇葸家庄村、店子乡王清村等8个天津援建示范村已建设完成,今年兰州市在干部培训、技术服务、城市管理等实施对口帮扶的基础上,落实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资金2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