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学生打死8岁男童的根源在哪?

10.07.2014  20:45

  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晓辉(化名),被几名闲来无事的同学,强行叫到3公里外的永宁寨村,最终被11人围殴致昏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晓辉的父亲怀疑,孩子被围殴,可能是曾被同学欺负后告密,导致对方挨骂。据了解,涉事的11名同学,均不满14周岁。(7月9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学生打人事件频繁出现,厦门湖滨中学学生被同学打死事件,新平二中四名女学生殴打女同学、“光背男子群殴少年”等等,随便在网上搜索,各地各类学生打人事件充斥荧屏,让我们直问,现在的孩子这是咋的了?就拿此次事件来说,11名不满14周岁的学生只是因为闲来无事,就找个人来打着玩,结果这一玩不得了,一下子把8岁男孩张晓辉玩死了。人命关天,事件曝光,引起网友一片哗然,有的网友强烈要求修改法律,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成熟的早,刑法对不14周岁的未成人不追究刑事责任与现实不符,要求改为10周岁以下免责;有的网友批评学校没尽到监管责任,张晓辉家与学校同在一个村子里,小孩一个星期没去上课,老师没有履行管教责任,应当与打人都同责;有的网友更是指责11名学生家长,只养不教,导致殴打致死8岁男童,根本不配做人父母,甚至有的网友质问张晓辉母亲,嫌贫爱富抛弃亲生孩子,有违社会道德。

  林林总总,众多而杂乱的评论基本都表达着愤怒,愤怒教育体制不完善;愤怒家庭教育缺位;愤怒法律没有结合实际进行修订;愤怒社会贫富差距、道德沦陷、安全危机。各种愤怒在表达情绪渲泄时,既有对8岁男孩张晓辉之死的痛惜,也有对11名打人学生的“恨铁不成钢”,更有对改善学校、家庭教育的期盼。

  诚然,11名未成年学生“无聊打人玩”殴死男童事件确实有网友们所提及的内在根源,但此事折射出的社会根源不容忽视。试想,未成年人所接触的社会大环境良好,人人和睦友善,怎么可能产生“闲来无事打人玩儿”的奇怪想法,且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产生了恶劣后果。究其根源,除了学校、家庭教育之外,还有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所致。

  从现象看本质,社会教育通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着社会组织结构内个人的身心发展,是对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古代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就是注重社会教育的典型事例。11名未成年学生“无聊打人玩”,一则农村文化生活缺失,尤其是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基本处于“放羊”状态,“无聊”的现实逼迫他们要找些事情来打发时光。二则网络、电影、电视、游戏多充斥打打杀杀的暴力镜头,一些暴力视频成为孩子们潜意识,体验“打人”场景被这些学生认为是项“好玩”的娱乐活动,由此,悲剧从荧屏世界变成了现实。

  对此,应当从改善社会教育环境入手,实施均衡化教育改革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农村图书室、影像室,免费为未成年人开放,社会文化机构和公益性组织,应在寒暑假期间举办未成年人心理、科普、法律等知识讲座,进行社会知识教育,适时组织社会志愿者在假期深入乡村,教唱歌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等,让学生不再无聊,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