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玩自拍网络占领电影圈
吐槽话语就像鬼魂一样在银幕上以五彩缤纷的字体高调飘过了。这种所谓的创新形式从《秦时明月》到《小时代3》,再到《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和《绣春刀》等等,在今年的国产暑期档掀起了好一阵血雨腥风。
用额外的特效渲染工作来完善屏幕
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阿里影业也成了美国人民眼中的香饽饽,有人说他能成为中美影视合作的桥梁,有人说他要打造中国的Netflix,还要拍中国的《社交网络》……不管传言如何、未来如何,不置可否的是,互联网公司的地位再也不能小觑,不但开始轰炸影视产业,对于小屏幕和大银幕的未来,更会起到翻天覆地的影响力。
网络、电影院,这两个相爱相杀的“看电影”方式,在未来到底应该如何互相作用,互相发展?当3D/IMAX已经成为人们电影生活的一部分,4K、高帧率也好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从虚拟现实、全息甲板、秘密影院、弹幕放映,再到新媒体掌控多屏放映、进军影视圈……人们在享受电影魅力的同时,对其所带来的各式体验也越来越挑剔,到底是图方便和舒适,还是图刺激和沉浸其中?都说技术改变生活,那么电影的未来,除了我们之前谈到的制作、拍摄方面以外,当然还是“看”电影的未来。
影院兜兜转转半个世纪:
更大、更宽、更多互动
流行这东西,向来是兜兜转转一个轮回又回到最初点。时尚如此,电影也是这样。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电视的出现给美国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电影观众数量从40年代的每年40亿人次锐减到50年代的每年20亿人次,电影院纷纷关门倒闭。再加上好莱坞还在同时经历麦卡锡时期的黑名单冲击,400多名艺术家受到排挤,社会影片大幅度减少。
于是为了渡过难关,美国电影开始从技术革新入手,用更大、更宽的画面创造了“全景电影”以及彩色电影、宽银幕、立体电影、汽车影院等等在如今听起来都好厉害的专业名词。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电视发展的脚步,到了60年代,美国90%的家庭都已经拥有电视,电影观众也降到了10亿人次,当年的这些电影放映装置也就在放完《日落大道》后成为电影历史上的一抹惨痛回忆了。
但就在半个世纪过去后的今天,虽然家庭影院系统设计得越来越先进,很多人可能依旧懒得出门,但好莱坞放映者们终于更加了解大银幕能为电影带来的“沉浸式”魅力,他们不仅把全景技术重新捡起,这次还有更高超的“全息甲板”——未来的影院不是看电影,也不是走进一部电影(IMAX广告词),而是就身处在电影之中。
实体放映:大银幕玩“全景自拍”不再是梦
这里说的可不是360度手机拍照软件,而是在电影院里和大银幕上放映的景色拍个自拍照。一直走在显示技术前沿的巴可公司目前就创造了“Escape”的全新观影方法,为了创造更全面的视角、更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而在主屏幕的两边各增加一块银幕。这项技术需要大量的艺术人员针对外延到旁边银幕上的影片内容绘制电脑三维动画,为了协助完成这一项工作,巴可还向游戏行业求助,用额外的特效渲染工作来完善两侧的屏幕。
这个技术将第一次使用在今年9月19日北美上映的《移动迷宫》之中,人们被三面屏幕环绕,如同身处于电影之中、真的参与到电影中的疯狂追逐。虽然美国本土目前拥有“Escape”的电影院只有五家,但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它将势必改变电影行业的制作方式,并对IMAX造成极大的威胁。
想看全景的解决了,那怎么能再跟大银幕互动呢?美国的一家公司(AvatronDevel-opmentUSA)就正在建造一些新的场馆,它能用识别系统在观影过程中将观众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扫描到可以360度显示3D效果的圆顶状屏幕上:“你可以在看片之前先进行注册,当识别系统将你的身体和面部表情扫描完毕之后,就会将这些信息转换到屏幕上,与这些电影角色进行互动。”该公司的视觉特效师乔尔·海尼克这样解释道,“这是我们离全息甲板技术最近的一次。”
注:全息甲板技术(Holodeck)是一个模拟现实系统,与虚拟实境系统不同的是,这个系统是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人不需要眼镜、触觉模拟器之类的东西,就能与系统中的物体互动。该技术主要由光影系统负责远景,近处物质生成系统生成人接触和看到的东西,有点像《机饥饿游戏》中的训练场地。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如今已经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逐步向成熟发展。
虚拟现实:在家就能拥有的私人电影院
前面说到了全息甲板技术,就不得不再深入谈谈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毫不夸张地说,这项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既有可能会比网络对电影院造成更大的威胁,或者正好相反,也能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的可能。
在这个领域最受瞩目的是初创科技公司(OculusVR)推出的头戴式显示器(Oculus-Rift)了,戴上它几乎再没有“屏幕”的概念,人们进入的是虚拟世界。其实“OculusRift”的开发也不过才两年多的时间,但发展却极为迅速,今年上半年在被脸书(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之后更是备受关注。目前该项技术主要运用于游戏领域,但该公司已经开始将更多目光投向电影产业,计划打造虚拟影院(OculusCinema)。
那么,戴上这个长得像滑雪镜的东西到底会有什么效果呢?简单说来,当你看一部电影时,就如同真的坐在电影院里,可以通过电脑选择座位,并操控自己走上、走下电影院的楼梯,以各种角度看大屏幕和电影院的所有位置。现在这项技术还只进行到演示阶段,但试想一下,如果以后每个人在家戴着虚拟设备就能坐在电影院中,也可以跟旁边的人聊天、或者跟台上的主创互动,那么是不是真的还要越过拥挤的交通、山高水远地在某个特定时间爬去电影院,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简直太酷了,就跟自己拥有一家电影院一样!
而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能够在游戏和电影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游戏注重互动而忽略了好的情节,但电影在故事方面更具有吸引力。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更加成熟,相信连
电影的制作内容也会有更大的不同。对此,好莱坞虽然还在观望阶段,但像21世纪福斯就已经在寻求这项技术与主流大片相结合的可能,而动作更快的传奇电影公司,在今夏的圣地亚哥动漫展(Comic-con)上,就带来了驾驶《环太平洋》“贼鸥”(Jaeger)机器人的一段超炫体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增加互动和沉浸式体验将是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未来目标。
和电影互动?
看电影要“走”出电影院
当然,除了电影放映技术的无限想象和发展之外,把人们从便捷的电视、网络的个体观影聚集起来,需要更多的噱头和方式。因此,影院也在想尽方法把电影放映从一个模式变为一项有趣的活动。
影院放映活动比较有特色的当属英国的“秘密影院”(SecretCinema),它是自2007年就在伦敦悄然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观影模式:观众事先不知道看什么影片,购买影票后会收到几条语意含糊的电子邮件,获知集合时间、地点以及着装要求,到“影院”后观看并参与到各种电影场景之中。
比如曾经有一场播放《肖申克的救赎》,观众们被要求穿着上世纪50年代的服饰参与活动,扮演起“罪犯”在“狱警”的刁难下“入狱”,在观影的过程中,场景还有时会从银幕中切换至现实,“藏在”观众中的演员们重现野蛮抢夺、混战等场景。从那之后,“秘密影院”还延伸出了“秘密旅馆”,观众可以住在“牢房”内,只不过住宿费价格不菲而已。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扮成贝都因人,在《飞越疯人院》中扮成精神病人,这种体验可比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电影要棒太多了。
不过这活动也不算多新鲜了,最近有趣的是另外一种名为“跟《***》一起唱”(Sing-a-long-a***),目前还在卖票的是《冰雪奇缘》,影院鼓励观众打扮成电影中的造型,可根据大银幕上的字幕一起和主角们歌唱,还可以在主持人的指导下使用道具撒出魔法粉末,影院里也会有“雪花”飘落,好似自己就是冰雪姐妹,堆出个“雪宝”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国内创新靠“营销”社交式放映争议大
如果说国外的放映活动是为了“让观众参与到电影之中、让电影更真实”的话,国内的创新就显得没那么纯粹、争议也更大。“弹幕”这个从视频网站催生的影院社交互动新方式,让观众能一边在电影院看着电影,一边可以用手机连接WIFI直接发吐槽信息,然后,这些吐槽话语就像鬼魂一样在银幕上以五彩缤纷的字体高调飘过了。这种所谓的创新形式从《秦时明月》到《小时代3》,再到《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和《绣春刀》等等,在今年的国产暑期档掀起了好一阵血雨腥风,支持者觉得这实在太欢乐,互动性很强,但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在影院看电影仪式的亵渎,对创作者的不尊重,因为没人在乎电影到底好不好看,重要的是打字和吐槽。
如果我们也能从“欣赏电影”的本真出发,或许有趣的互动放映方式会更多,也会更有意义。
10年后:家庭影院可以与院线同步?
电影产业的大银幕在飞速发展,观众的观影习惯尤其是在选择的承载媒介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高质量的家庭影院系统开始为主流消费者所推崇,说白了,就是人越来越图舒服,越来越随心所欲。然而,这只是一个变化的开始。外媒预测,到2024年,购买一套家庭影院级别的高端设备将不再是多么奢侈的花费,这会让你不仅仅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电影,且还可以与院线同步,现在的这种“院线先上映、几个月后网络上线”的时间差或许将不再存在。
另一个原因是来自盗版的威胁,当电影版权受到来自如国外的Popcorntime(类似国内的快播、百度影音)的侵袭时,电影公司不得不考虑用跨平台系统开始进行全球同步放映。到2024年,观众或许将可以随时观看电影、并且选择任何媒介平台来观看。当然影院仍然会以其独特的氛围和体验而存在,但人们在选择电影院时会更多考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观影的特殊效果等性价比是否够高。
国内网络巨头闯电影圈淘金网络营销占重头
而网络之于整个电影产业,就暂且先不说国外的Netflix了,单看看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翻天覆地,用博纳影业老总于冬的话讲,“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得给BAT打工”。
什么是BAT?这是今年的一个新词,代表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国内三大网络公司。阿里巴巴今年3月收购了文化中国近60%股份更名成立“阿里影业公司”,并通过类影视众筹的“娱乐宝”项目参与出品了《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小时代3》等多部影片赚了不少钱;百度旗下爱奇艺也与知名制作公司华策影视成立影视合资公司,还与中信信托、中影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搭建影视文化产业金融众筹平台,平台首批落地项目就包括十一档的重头戏《黄金时代》以及中美合拍片《致我们突如其来的爱情》等。而腾讯也于近期成立了“腾讯互娱”,从单一网游业务平台,转变为涵盖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多种关联业务的互动娱乐实体,开启‘泛娱乐’战略。随着阿里巴巴在北美一经上市就创造了美国股市历史上IPO融资规模的最大纪录,从电商到O2O,再到移动互联网,BAT大佬们集体杀入电影圈已经并不是空话。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影视圈的吸金能力早已不容小觑,除了合作、出品之外,网络宣传、营销和衍生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势必将颠覆国内传统的运营模式。 □据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