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漳县7·22地震重建两周年】基础设施向前推进了50年

22.07.2015  15:12

  打发走参观的客人,岷县永星村支书包供同忙着收拾家里的茶几。

  梅川镇卫生院新建的综合楼

  漳县武当乡张坪村灾后集中安置点 唐学仁 摄

  行走在地震灾区,绿树满目、花香扑面、新房矗立,一派生机盎然。一个个小山村在曾经的废墟里“重生”,在原址或聚集安置点修起了青砖白墙的小二楼。

  站在“7·22”这个历史的节点上回头,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两年。梅川镇镇长石贵志说:“灾后重建使当地居民住房、学校卫生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50年。”

  首席记者唐学仁

  当地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50年

  7月12日,大山深处的岷县梅川镇永光村,蓝天白云,青山生黛。走进该村灾后重建安置点,一座座漂亮新居整齐划一,白色的外墙、清一色的琉璃瓦、坡屋面式的顶檐,村庄街道干净靓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修的村道两旁,环卫设施、太阳能路灯、村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褚云才正带着工人一起为自家新修的院落围墙设计装饰图案,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从低矮昏暗的简陋土坯房,到一应俱全的靓丽小楼,一辈子以务农为生的褚云才正在努力适应令其有点格格不入的“现代生活”。两年来,他和很多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民众一样,不仅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还要从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靠近。

  走进永光村灾后安置点,褚云才家的新房位置显眼,房前就是小广场。室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小桌上放着一个台历,2015年6月20日这天被蓝色的笔圈了出来,“这天是我搬进新家的日子。”灾后恢复重建以来,永光村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在如画的大地上幸福地成长。

  87岁的褚同祥带记者来到他家2楼阳台,这里可以一览永光村全貌。“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褚同祥所在的永光村三社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131亩,建设包括集中安置点灾民建房、上下水管网工程、道路硬化、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配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长廊、绿化、亮化及环卫设施,总投资4207.97万元。两年前的地震,让全社房屋毁坏。如今,新场村涅槃重生。

  梅川镇镇长石贵志说:“灾后重建使当地居民住房、学校卫生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50年。”他说,梅川镇百分之七八十的民众已经盖起两层小楼,村道水泥化路面、供水工程都达到了全覆盖。而按当地此前发展速度,这种生活尚不知需要几辈人能实现。

  “村里住着真舒服,条件不比城里差”

  每天都奔波在工地上的郭永璧,是村民们眼中最美的身影。在永光新村聚居点施工现场,“爱找茬”的郭永璧一次又一次地和工人较着劲,“你看,这一排没有扎丝。”作为村支书,郭永璧每天都要在现场监督工人按要求施工后才肯离开。在他的监督和要求下,如今永光新村,就像一颗金灿灿的宝石镶嵌在岷县的大山里。

  一幢幢别致美观的“别墅”错落有致,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连接着村里的各个角落,一排排耸立的电线杆照亮着涅槃重生的永星。灾后重建的新房,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赞叹不已。“地震的时候整个村子都倒了。”村民包续才告诉记者,地震时,他家的土坯房完全倒塌了,现在想来还后怕。后来,政府补贴一部分,加上自己出一些钱,自家的小别墅就建起来了。“我们是今年春节前搬过来的,现在住着感觉很好。”包续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在村里住着真舒服,条件不比城里差。”包续才说,现在家里有自来水,做饭用电磁炉,家里安装了洗澡设备。村里道路全部硬化而且安装了路灯,文化广场健身器材齐全。

  村里已经通上了自来水。”现在每户一个水龙头代替了原有全村一口井,这让吃了50多年井水的村民们难掩心中的喜悦。

  60多岁的宋文清曾经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虽然比起其他村民见多识广,可他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虽然地震带给我们无法磨灭的伤痛,但是灾

  后重建给了我们崭新的生活。”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深有感触。

  从位于震中的梅川镇永星村、永光村,再到西江镇唐家川村、甫洞村,再到寺沟乡八步川村、绿沙村,记者所到之处,只见一幢幢设计科学的安置新居代替了昔日简陋的土坯房,交通、电力、饮水设施基本完善,道路硬化、给排水、管道、环卫、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及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一个美丽整洁的新农村展现在眼前。

  行走在岷县乡间,鳞次栉比的新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节能亮化路灯整齐划一,葱葱郁郁的绿化带点缀其中,到处可见重建家园的沸腾场景:铺设公路的大型机械轰轰隆隆,来回穿梭;携带检修电路设备的工人走村串户,维护线路;田地里的村民正在忙着打理中药材……

  教孩子懂得感恩 心灵重建同样不能放松

  一阵阵雨过后,通往学校的道路泥泞不堪,绕过村庄,整整花了20分钟,褚怀德才到达目的地——永光村小学。

  对于这条通往学校的路,50多岁的褚怀德已走了30年。但他却记不清在这条山间小道上往返了多少公里,教过多少个孩子,这个朴实的人只明白一点,只有走进校园,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两年前发生的地震,褚怀德失去的家被滑坡的山体掩埋了。当他从田中急忙赶回来时,家已经没有了,妻子、儿子、儿媳没有了,幸免于难的只有三个孙子。“与震区这两年的基础设施快速重建相比,‘心灵重建’同样不能放松。”褚怀德说,“现在,要花更多时间教给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感恩。”一场灾难过后,让褚怀德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也让学生们找到了另一种快乐。

  在岷县茶固小学,教学楼前塑胶操场格外漂亮。下课的钟声响起,孩子们一窝蜂地从教室里冲出来,在暖暖的阳光下肆意玩耍,笑声里充满了快乐和希望,欢声笑语瞬间让整个校园生机勃勃。

  茶固小学校长曾锁平欣慰的是,2014年8月,茶固小学教学楼再次耸立起来。作为“7·22”地震灾后重建的高标准化配置学校,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教学设施也齐全了不少,学校以灾后重建项目支持为契机,大大加大校园建设。所有普通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等,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也一应俱全。

  穿梭在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阳光朗照,希望升腾,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脸上洋溢着充满信心的幸福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