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漳县7·22地震重建两周年】主动造血 让钱袋子鼓起来

22.07.2015  15:11

  三岔镇村民在压牛筋面

  漳县大草滩乡新联村农家乐

  永星村马晓平家的小卖部,方便了村里人,自家收入也很可观 唐学仁 摄

  岷县漳县7·22地震已过去730个日夜,但对灾区来说,却刻骨铭心。一条条宽阔平坦、畅通便捷的大道四通八达,一个个功能完善、漂亮整洁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拔地而起……在一场接一场的重建“硬仗”中,昔日的地震废墟,逐渐脱胎换骨、蜕变新生。

  着眼长远,变“输血”为“造血”,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当地政府开出了“造血”良方。如今,在灾区大地,随着一个个产业重建项目的落地生根、投产达效,受灾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首席记者 唐学仁

  1 坐在家门口挣钱

  漳县大草滩乡新联村地处遮阳山下,盛夏里,草地上开满了野花。

  “现在还得把客厅和客房好好装修一下,以后就漂亮了。”刘想红的农家乐就开在遮阳山下的新村里。如果不是两年前发生的地震,这位40岁的汉子甚至从未设想过“坐在家门口就挣着钱”的美好生活。

  亮堂的客厅、完善的娱乐配套、干净的客房、美味的农家菜,让“刘想红农家乐”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县城和外地人专程到这里过周末。“一个是我做的当归炖土鸡,一个是扁豆面,大家都爱吃,口口相传很多人都知道了。”

  刘想红一直在山上务农,几乎从未外出打工。“原来种庄稼,之后种蔬菜,也带动了一些村民,除了花销勉强还是能有些结余。”刘想红说,地震发生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乡亲们都修好了新房,“就跟别墅一样,刚刚住进来还不习惯。”

  有了好条件,自然就要谋发展。跟村里的干部合计之后,刘想红把开农家乐的想法迅速地付诸实践。“房子是自己的,猪也是自己喂的,蔬菜也是自家地里的,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农家乐从去年夏天营业至今,一年时间已经挣了6万多元人民币,“差不多每个月5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震后两年来,岷县漳县灾区坚持“民生优先”,优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重建。

  家住岷县梅川镇的包俊才对此感触颇深。灾后重建开始后,他所在的梅川镇规划为小城镇新区开始动工修建。如今,这里已经是高楼林立。

  “新房子花了不到10万元就住了进来,搬进时闭路线和网线都配好了!”包俊才向记者回忆起今年5月入住新房时的情景还很激动。像包俊才这样的新住户,在整个梅川镇新区有2093户,涉及5个行政村,他们是灾后重建中最时尚的群体,全部由政府规划建房,让他们最先住上新楼房。一直在外打工的包俊才下定决定,在镇上开了一个火锅店,生意十分红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震后两年来,灾区摸索出一条条产业重建新路,“造血式”重建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2 群众安居又乐业

  “边置窝,边置锅。”岷县漳县灾后重建中,当地政府将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基础设施与灾后产业重建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受灾群众迁入新居后,即可享受“乐业”。

  位于漳县贵清山附近的植物园,一望无际的苗木长势旺盛。借助灾后重建的产业培育政策,漳县新寺镇镇长蔡清俊介绍,贵清山植物园项目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规划用地3000多亩,总投资12亿元。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投资6000多万,流转土地1100亩。蔡清俊说,当地大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保住“青山绿水”,又带来了“金山银山”。

  新寺镇的灾后重建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为重建原则。蔡清俊告诉记者,镇政府打算在贵清山附近修建一些农家乐,将来房屋以乡村度假旅游风貌为主,按照“阳台晒坝、前庭后院;穿斗结构,座脊加盖;鸡犬相闻,圈舍分离;栽瓜种菜,宜居宜业”的风格,充分尊重农村生产生活习俗。

  事实上,这一打算的效果在漳县瓦房村已经开始显现。

  “房屋的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用途。按照规划,一楼经营农家乐,二楼自家住,而三楼则租出去做客房,游客可经后门直接到达客房。”据村干部介绍,目前,每家每户都在按照规划,准备开办农家乐的相关事宜。

  村民李忠义说,一直以来,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新村聚居点开建后,很多村民选择了回乡创业。现在,他每天都去植物园打工,一个月下来能挣300多元,而且地里的活也不耽误。记者采访当天,瓦房村的许多老人们围坐在新修的房屋前聊天,都说,“娃儿们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里就能挣到钱。”

  3 产业支撑回乡就业

  重建开始后,漳县殪虎桥乡沙沟台村村民张国军毅然放弃月工资5000余元的工作,回乡参与自建。

  从地基的协调、丈量,每项工作都能见到张国军的身影。“家乡进行灾后重建,其他人都在帮我们,我们更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树苗收成好,我们家又新栽培了两亩树苗。”7月14日,张国军和10多位树农,认真听取技术员传授树苗的栽培管理技术。近两年来,漳县在西部高寒阴湿的殪虎桥乡沙沟台村周家庄社,建设种苗基地100亩,其中定植3~4年生云杉20亩,定植5年生云杉80亩,总投资为125万元。2015年4月8日,经公开招标,由国有漳县木寨岭林场中标实施,于5月15日全面竣工。

  殪虎桥乡乡长许建刚介绍,每年可提供优质大规格常绿苗木12.6万株,可获得苗木收入630万元。同时还可以解决当地2000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苗圃建设,不但优化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了受灾地区的生产条件,而且促进了营建绿色家园,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林业产业转化,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带动作用。

  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淑英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中,漳县以生态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苗木基地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殪虎桥、大草滩、金钟、三岔、武阳、盐井等周边乡镇群众发展育苗产业的积极性,林业育苗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两年内全县育苗面积达9350多亩。林业育苗产业已成为漳县高寒阴湿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了产业规划,新村能留住人了。”7月14日上午,新寺镇镇长蔡清俊为几家农户的土地流转进行协调。今年,育苗基地的土地的流转是全镇的重点工作,镇里引进了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育苗产业。新村安置点建成后,新寺镇将依托贵清山,着力打造产业生产与休闲观光一体的旅游新村……